2025年7月26日 香港恒生大學於2025年7月24日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激揚工作坊及香港教育行政學會舉辦「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之生活滿意度調查」發布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該調查由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領導的研究生團隊邀請1,000名透過「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居留的受養人進行跨學科研究,旨在了解他們在學習銜接、語言溝通、社會融入及文化適應等方面的挑戰與期望,為本地教育與政策優化提供數據支持。調查共有三個重點發現:首先,受養人對香港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偏低,子女不滿尤甚。其中近七成配偶及八成半子女對來港生活感到不滿,三成子女更表示非常不滿。教育和學習是受養人最重視的領域,但超過七成人認為來港升學並非正確選擇。另外,受養人在情感聯繫、工具性支援及信息獲取三方面均感匱乏,尤其對子女而言,社會認可的缺失是最大困擾,影響其融入香港社會。最後,粵語能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關鍵。逾三分一受訪者完全不懂粵語,多數人只是略懂,只有一成半配偶及半成子女能以粵語流利溝通。絕大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粵語能力薄弱是適應香港生活的最大障礙。研究團隊建議受養人可透過強化家庭情感支持及拓展社交支持網絡來適應新環境,又建議學校和社區應加強針對受養人和家長的支持服務,如提供學業輔導、生活協助等,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在港生活的挑戰。另外,團隊認為可優化信息支持渠道,提供全面,準確的香港生活信息,包括文化習俗,政策法規等,幫助受養人和家長更快適應新環境。政府亦可加大對粵語和英語培訓的投入,提高培訓質量,為受養人和家長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資源,以增強其溝通能力。此外,團隊亦建議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應與非政府機構及院校合作,提供粵語課程及本地文化交流機會予新來港人士。同場亦舉辦「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邀請多位本地中小學校校長、教育界人士及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從未來人才的需求、教育實踐和社會支持等角度,就「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需求與發展」和「新香港人家庭與香港學校的聯動」兩個議題上探討香港如何以「融合」為核心優勢,應對優秀人才家庭帶來的教育機遇與挑戰。莫家豪教授指出,未來本地教育應以包容為核心,特別針對大灣區及東盟地區。通過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平等教育機會,推動區域協作及可持續人才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他強調,香港在各教育階段已具備豐富經驗,成功吸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但需強化教育交流以促進知識經濟及注入新動力。透過優化教育政策與實踐,香港可望在區域內發揮更大影響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及人才培育。 莫教授與研究團隊公布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並與出席嘉賓合照。
2025年6月12日 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與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志明博士的研究計劃,分別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項目資助港幣558,900元和565,191元。其中,莫家豪教授的研究項目「吸引高端人才來港或留港就讀博士程度課程,以培育有利香港發展的專才的策略」將探討香港高等院校如何吸引優秀人才來港就讀博士學位和促進博士畢業生留港工作。陳志明博士的項目「優化香港青少年微型創業階段性支援系統的多方面分析」,則研究促進香港年輕人創業支持體系建設的相關策略。「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是特區政府為促進院校及公共政策研究智庫進行實證為本的本地公共政策研究而設,以提升政府對長遠和策略性議題的研究和政策制定。 莫家豪教授 陳志明博士
2025年5月23日恒生大學在國際學術平台Research.com主辦的2025年頂尖大學和頂尖科學家排名中獲得傑出成就。在中國頂尖大學中,恒生大學在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排名第22位,以及經濟與金融領域排名第33。三位恒生大學學者,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在中國頂尖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家中排名第33位,市場學系謝貴枝教授在中國頂尖商業與管理學家中排名第47位,而何善衡博士銀行及金融學教授鄭子云教授則在中國頂尖經濟與金融學家中排名第60位。Research.com 根據公開文獻計量資料庫的數據和指數表現,按學科編製頂尖大學和科學家排名。
2025年4月30日 香港恒生大學與亞太高等教育研究聯盟(Asia Pacif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artnership, APHERP)於2025年4月29日至30日聯合舉辦「2025年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會議」,吸引來自超過12個國家及地區近300位學者、政策制定者及學生參與。會議旨在激發學界對高教國際化的深入反思,並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具體建議,助力亞洲城市打造具全球影響力的教育樞紐。是次會議在恒生大學沙田校園及位於西九文化區M+ 大樓的恒生大學市區中心「創意薈」舉行。會議主題為「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化:比較觀點與國際經驗」,聚焦學生流動、跨境教育、國際合作夥伴關係、全球課程融合等關鍵議題,促進亞太地區與全球高等教育界的深度交流與協作。來自香港、內地、台灣、美國、英國、哥倫比亞、土耳其、伯利兹、迦納、尼日利亞、墨西哥及菲律賓等地的學者均有參與,展現會議的國際化廣度與學術深度。會議開幕禮由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致歡迎辭,並邀得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博士和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博士致開幕辭。施博士表示,恒生大學為香港卓越的自資高等院校,並強調自資高教界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方面的重要角色。他指出,自資院校憑藉其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培育未來人才。會議發表及展出合共80篇最新高等教育研究論文和學術海報,涵蓋高教政策、教育創新、國際化策略與教學實踐等多元議題,為與會者提供豐富的學術交流平台,啟發跨領域對話與合作契機。會議首場圓桌論壇以「探索亞洲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公立與私立大學的角色」為題,由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主持,前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主席張炳良教授、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台灣中正大學副校長詹盛如教授等重量級學者參與,共同探討亞洲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的戰略角色與制度創新,亦會提出具建設性的政策以支援及促進高教國際化。活動另一大亮點,是匯集來自全國 18 所知名師範大學及教育學院領袖的圓桌論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及南京師範大學等的學術領袖,聚焦探索創新的教學與研究項目,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跨學科協作,回應當代社會的多元挑戰與需求。為期兩天的會議亦設多場主題演講,邀得來自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分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關鍵問題。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教授指出,教育必須先注重培育人性與關懷,賦予全人發展,而非單純出於經濟考慮,特別在人工智能當道、社會挑戰日益嚴峻的世代,回到教育初心尤其重要。來自牛津大學及布里斯托大學的Simon Marginson教授以「高等教育的地緣政治新局:西方本土主義與去全球化的衝擊」為題,分析西方地緣政治重組對國際學術交流的深遠影響,認為東亞將成為新一代合作樞紐。台灣政治大學的侯永琪教授探討微學分制度在亞洲的崛起與挑戰,呼籲建立更健全的品質保證與認證機制。倫敦大學學院的Andy Green 教授揭示英國年輕世代面臨「學歷貶值」與就業不穩的雙重壓力,強調全球高教需更公平與可持續發展。會議期間,兼任APHERP聯合總監的莫家豪教授主持APHERP會員加盟儀式,六所世界知名大學,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杜倫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及廈門大學正式加入合作網絡。莫教授表示:「這些頂尖學府的加盟,不僅彰顯APHERP在國際高教研究的號召力,更象徵我們攜手推動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堅定承諾。」詳情請按此查閱研究生院網頁。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博士致開幕辭 由恒生大學與亞太高等教育研究聯盟聯合主辦的「CHER 2025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會議」,匯聚逾12地區近300名政策制定者及學者翹楚,共同探討高教國際化新趨勢。由恒生大學與亞太高等教育研究聯盟聯合主辦的「CHER 2025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會議」,匯聚逾12地區近300名政策制定者及學者翹楚,共同探討高教國際化新趨勢。 六所頂尖學府加盟成為APHERP會員,正式加入合作網絡。
2025年4月28日 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率領代表出席由廣東科技學院和中西創新學院主辦的「數字經濟驅動商業、金融和信息技術國際會議」。協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梁偉強博士在會議上指出,恒生大學是大灣區內最早讓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日常學習的院校之一。華人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合主任鄺家麒博士從業界角度指出家族辦公室作為投資者之外,亦透過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將上一代的價值觀保存並傳承至下一代。質量標準與管理中心聯席總監周家賢教授則對人工智能作商業決定提出疑問。 逾百名在大灣區內高等院校任教的教師參與會議。 梁偉強博士(左二)、周家賢教授(左)與鄺家麒博士(右三)在圓桌論壇上分享人工智能的應用和研究。
2025年4月3日 正出訪英國的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和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昨日(4月2日)代表大學與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簽署合作備忘,加強雙方在學術交流和研究上的合作。何校長與莫副校長此行亦訪問了牛津大學沃夫森學院(Wolfson College)的牛津全球學會,探討在哲學、政治及經濟學領域的課程合作。兩人早前也造訪了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管理學院,兩校將於今年6月合辦研究生夏季交流課程。何校長又在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分享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領導力和教育。為積極回應香港政府持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恒生大學與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於4月3日至4日在牛津大學合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年會(CGHE 2025 Conference)。何校長和莫副校長將參與會議的特別論壇,探討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國際學生的流動性和國際教研合作,參加論壇的學者來自日本、韓國、內地、香港、台灣和英國。何校長又將發表演講,推廣香港作為領先國際高等教育中心的最新發展,並分享恒生大學獨特的「博雅+專業」教育模式。 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右二)與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暫任院長Patrick Roche 教授(左三)簽署合作備忘 校長何順文教授在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分享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領導力和教育
2025年1月7日 恒生大學宣布加入著名世界性氣候組織「氣候大學網絡」(Climate-U Network),成為首個大中華地區大學成員。該網絡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發起,匯聚全球致力應對迫切氣候危機的大學,成員來自巴西、斐濟、印度、印尼、盧旺達、肯亞、坦桑尼亞、摩洛哥、南非、烏干達和英國。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說:「恒生大學非常榮幸能夠加入氣候大學網絡,這不僅延續了我們最近成功主辦亞洲博雅大學聯盟年度校長論壇,探討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的動力,也配合我們近期與全球 180 多所大學校長共同簽署聯合聲明,支持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的承諾。恒生大學會繼續致力加強氣候行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賦予學生成為積極領導者的能力,以應對時代迫在眉睫的挑戰。」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指出,作為氣候大學網絡的一份子,恒大將投入合作研究、分享實踐經驗,並參與聯合倡議以減緩氣候變化。他又表示,成為網絡成員不僅強化恒生大學在環境保護議題上的參與,還使恒生大學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欲了解更多詳情,請查閱氣候大學網絡網站。
2024年11月21日 香港恒生大學研究生院、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和翻譯研究中心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昨天(11月20日)於恒生大學校園舉辦國際論壇,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和跨國教育對學生學習、教學及行政管理的影響。此次國際圓桌會議匯集來自英國、本港大學學者、學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線上和線下參與討論,共同探討全球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分享見解和實踐經驗。在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地區領先國際教育樞紐方面,不同學者均指出大學對海外及非本地生支援的重要性,特別當他們留學香港期間,面對不同的適應挑戰。「留學香港」品牌的成功,建基於一個友善融和的學習環境,讓海外及非本地生以留學香港為榮。此外,大學要加強與區內外院校的合作,創造跨學術領域和多元學習體驗。演講嘉賓提及AI科技對國際教育的影響,他們認為要善用創新科技來革新教學,但重中之重仍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主,不能單以科技代替學生群體的學習體驗。恒生大學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將繼續加強合作,未來會舉辦更多研究活動。該論壇獲亞太高等教育研究聯盟支持。 恒生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的代表,以及來自本地和國際大學的演講嘉賓出席國際圓桌會議。 國際圓桌會議匯集學者、學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共同探討全球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分享見解和實踐經驗。
2024年11月20日 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於2024年11月20日首次在恒生大學舉行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工作坊,內容涵蓋研資局教員發展計劃、跨院校發展計劃、院校發展計劃協作研究撥款和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工作坊主要為自資院校界別教研人員而設,除邀請獲研究撥款的教員分享成功經驗外,研資局亦首次舉辦海報展覽,展示教員發展計劃的研究成果。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李娟教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以及研資局主席唐偉章教授,向參與者分享他們的觀點和見解。活動吸引10所自資院校近200名學者出席。 (左起)協理副校長(校園發展服務)楊如虹女士、李娟教授、鄧特抗教授、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計算機科學系系主任劉海教授、唐偉章教授、商學院院長朴勝虎教授和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夏致遠教授。
2024年11月16日 香港恒生大學今日(11月16日)於校園舉辦「資訊日 2024」,招收2025-26學年的本科生。活動設入學講座及工作坊,提供課程及入學資訊,吸引不少有意入讀恒生大學的中學文憑試考生、高年級入學學生、內地高考學生及其家長參加。參加者更即場報名及進行考核,完成報名程序且合資格的申請人,將有機會於今年12月獲發首輪有條件取錄的通知。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主講入學講座,介紹大學的最新發展,並分享大學獨特的「博雅 + 專業」教育模式。活動亦邀請到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代表葉偉民主講「大學選科攻略」專題講座,分享 2024 年入學數據及分析選科策略。現場設有30多場不同主題的課程體驗和互動工作坊,以及課程展覽、學生生活巡禮、入學講座、校園導覽等活動,當中包括「彭博遊戲 —— 通過遊戲應用彭博終端機來摘取金融市場的資訊」、AI 實作工作坊、「管理學工作坊——管理 1.0:從 Freshman 踏上管理之道」、「創意工坊:繪出潛藏人格」、「勇闖藝術界:桌面遊戲翻轉藝術界」及「AI時代的影片翻譯」,讓參加者親身了解恒生大學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和教學設施。恒生大學設五個學院,包括商學院、傳播學院、決策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翻譯及外語學院,提供逾20個本科課程及10多個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其中多個學士學位課程在2025-26學年被納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包括藝術設計、供應鏈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資訊管理、精算及保險、計算機應用,以及數據科學及商業智能學,符合資格的學生入讀以上課程可獲政府資助學費。恒生大學入學資訊詳情:https://admission.hsu.edu.hk/zh/home-2/ 「恒生大學資訊日 2024」吸引眾多有意入讀的學生到場了解大學最新資訊及收生要求。 參加者參觀虛擬實景及大數據分析研究中心等設施,了解恒生大學的學習體驗。 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主講入學講座,介紹大學最新發展及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