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香港恒生大學於2025年首次躋身SCImago機構排行榜,在香港四所自資大學中排名第二,並在全港12所大學中位列第九,彰顯本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迅速發展,來自於推動卓越學術與社會影響力的堅定承諾。恒生大學在多個學術領域表現出色,於商業、管理與會計、計算機科學及環境科學等範疇,在本地自資大學中名列前茅,充分反映恒生大學專注開展具影響力的研究,以積極回應可持續發展與數碼創新等全球及地區性挑戰。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對恒生大學首獲SCImago排名的肯定感到自豪,認為體現本校對知識創造的努力,以及通過教育與研究服務社會的承諾。SCImago機構排行榜是全球公認的學術評估標準,衡量研究表現、創新能力及社會影響力。

2025年10月23日 恒生大學研究生院與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於2025年10月23至24日合辦「東亞的社會變遷、福祉與社會政策研究國際研討會」,匯聚亞洲各地的學者與專業人士,探討「老齡化人口的崛起:挑戰、應對策略與政策啟示」。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莫家豪教授於開幕致辭中,強調跨地區合作以應對人口挑戰的重要性。研討會主題演講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林一星教授主講,介紹促進健康老化的社會資本架構。兩場圓桌論壇則分別探討老齡化比較政策,以及社會政策中的策略性傳播。同日亦舉行兩場主題發表,涵蓋人工智能於安老服務 、數碼共融及社區福祉方面的應用等八項跨領域研究。 研討會聚焦人口老化挑戰及跨境政策應對策略。 學者於圓桌論壇上探討人口老化的比較政策。 傳播學院院長曹旨言教授(左)主持題為「社會變革、福祉與社會政策中的戰略傳播」圓桌會議。

2025年10月17日 恒生大學與台灣政治大學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於2025年10月17日合辦「亞洲高等教育的創新路徑:改革、風險與重塑可持續未來」國際研討會,匯聚亞洲學者共同探討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包括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數碼化轉型,以及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教育等議題。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莫家豪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國際高等教育中的認知公正:非洲學生在華經驗」,呼籲重新思考國際化的定義,強調融合多元知識與學生體驗的重要性。是次研討會為學者提供一個促進研究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進一步鞏固區內推動創新及可持續高等教育的共同承諾。 莫家豪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2025年10月3日 恒生大學共有七位學者躋身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足證他們在多個領域的學術貢獻獲得國際肯定,學術著作廣獲引用。上榜學者名單如下(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知識交流學院副總監(學術及中國事務)周家賢教授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錢玉麟教授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鄺英豪博士經濟及金融學系客席教授劉志強博士跨學科學院訪問教授Tristan McCowan教授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商學院院長朴勝虎教授名單由史丹福大學的專家團隊編製,依據學術文獻採用綜合引文指標,包括文章被引用次數、衡量個人科研成果的h指數及合著文章等,評估各領域的學者在年度內的研究表現。 

2025年9月12日 香港恒生大學在2025-26學年,獲研究資助局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資助19個項目,資助金額合共1,267萬元,較2024-25學年的1,038萬港元增加20%,突顯了恒生大學的學術地位日益提升。恒生大學獲資助項目涵蓋15 個「教員發展計劃」和四個「跨院校發展計劃」項目,整體成功率為34.6%,高於29.1%的界別平均水平,在四所自資大學中最具競爭力。恒生大學在「跨院校發展計劃」中成功率達66.7%,為自資大學之冠,資助總額也居首。恒生大學繼續在多個學術範疇表現優異,其中在「商科學科小組」獲資助項目在自資大學中最多,份額達32.7%。大學在「工程學學科小組」和「自然科學學科小組」亦表現出色,成功率分別達45.5%和66.7%,反映大學研究工作的多樣性和質素。綜觀全校,決策科學學院繼續表現突出,佔恒生大學資助項目一半以上,包括八個「教員發展計劃」和一個「跨院校發展計劃」。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表示:「恒生大學在爭取競逐研究資助方面持續進步,反映大學在各學科促進創新和具影響力研究的承諾。作為一所年輕的自資大學,我們為見證大學的努力和成就感到自豪,並繼續致力推動教育和研究發展,為社會作出貢獻。」詳情請瀏覽研究資助局網頁:https://www.ugc.edu.hk/big5/rgc/funding_opport/fds/funded_research.html 及 https://www.ugc.edu.hk/big5/rgc/funding_opport/iids/funded_research.html 。

2025年9月4日 恒生大學於2025年9月4日舉行2025研究生迎新活動,歡迎逾760名碩士新生。活動以「學領未來,創想無界」為主題,鼓勵新生積極創新、盡展潛能,在學術與職業路上追求卓越。何順文校長歡迎新入學的研究生,他表示,恒生大學致力透過博雅教育培養未來領袖,勉勵同學積極面對挑戰和交流合作,以及融入大學創新、互助和充滿活力的學術社群。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及研究生院院長莫家豪教授表示,迎新活動的主題旨在鼓勵研究生以創新思維和領導力引領未來。此外,研究生院舉辦迎新市集,多個政府部門及社區機構獲邀到校園,聯同校內支援服務部門,為同學提供豐富且實用的資訊,涵蓋學術發展與個人成長等。  研究生及校友表演。 迎新活動以「學領未來,創想無界」為主題。 迎新市集為同學提供豐富且實用的資訊。

2025年9月4日  踏入新學年,恒生大學反詐騙教研計劃小組聯同學生事務處和研究生院合辦一系列防騙活動,提高學生對詐騙的警覺性,遠離詐騙陷阱。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於2025年9月4日應邀到校園宣揚防騙訊息,並設「反詐檸盟」檸檬茶攤檔,免費派發手打檸檬茶,及教導師生將手機支付應用程式開啟至安全模式。 研究生院同日舉辦迎新市集和迎新典禮,邀請警方、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通訊事務管理局及香港海關,舉行講座及設置宣傳攤位,向研究生新生分享防騙資訊。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也在翌日於學生事務處舉辦的「非本地本科生迎新夜」應邀到場,向逾350名本科新生提供豐富且實用的防騙資訊。 「反詐檸盟」檸檬茶攤檔免費派發手打檸檬茶,向師生宣揚防騙訊息。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宣傳車到訪恒生大學校園。 政府部門設立防騙宣傳攤位。

2025年8月25日 教與學發展中心、人力資源處與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辦公室於2025年8月18日及25日聯合舉辦「新教學人員啟導課程」,向新教學人員介紹恒生大學的教學環境。在活動上,何順文校長分享了恒生大學的最新發展及計劃,而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副校長(教學及學生體驗)符可瑩教授,以及副校長(機構發展)陳天恩博士分別介紹學術和研究發展、教學及學生體驗,以及管治與健康校園文化。為迎接2025-26新學年,教與學發展中心以「邁向卓越教學新學年:刷新、重新和更新」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教與學講座,透過分享及學習優質有效、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法和心得,讓現職及新任教職員為新學年做好準備。講座內容涵蓋生成人工智慧教學、VR元宇宙互動學習平台、探索創新多媒體工具、SEN 學生的支援服務、服務學習及課堂管理。 新同事參與「新教學人員啟導課程2025」活動。

2025年7月26日 香港恒生大學於2025年7月24日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激揚工作坊及香港教育行政學會舉辦「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之生活滿意度調查」發布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該調查由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領導的研究生團隊邀請1,000名透過「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居留的受養人進行跨學科研究,旨在了解他們在學習銜接、語言溝通、社會融入及文化適應等方面的挑戰與期望,為本地教育與政策優化提供數據支持。調查共有三個重點發現:首先,受養人對香港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偏低,子女不滿尤甚。其中近七成配偶及八成半子女對來港生活感到不滿,三成子女更表示非常不滿。教育和學習是受養人最重視的領域,但超過七成人認為來港升學並非正確選擇。另外,受養人在情感聯繫、工具性支援及信息獲取三方面均感匱乏,尤其對子女而言,社會認可的缺失是最大困擾,影響其融入香港社會。最後,粵語能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關鍵。逾三分一受訪者完全不懂粵語,多數人只是略懂,只有一成半配偶及半成子女能以粵語流利溝通。絕大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粵語能力薄弱是適應香港生活的最大障礙。研究團隊建議受養人可透過強化家庭情感支持及拓展社交支持網絡來適應新環境,又建議學校和社區應加強針對受養人和家長的支持服務,如提供學業輔導、生活協助等,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在港生活的挑戰。另外,團隊認為可優化信息支持渠道,提供全面,準確的香港生活信息,包括文化習俗,政策法規等,幫助受養人和家長更快適應新環境。政府亦可加大對粵語和英語培訓的投入,提高培訓質量,為受養人和家長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資源,以增強其溝通能力。此外,團隊亦建議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應與非政府機構及院校合作,提供粵語課程及本地文化交流機會予新來港人士。同場亦舉辦「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邀請多位本地中小學校校長、教育界人士及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從未來人才的需求、教育實踐和社會支持等角度,就「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需求與發展」和「新香港人家庭與香港學校的聯動」兩個議題上探討香港如何以「融合」為核心優勢,應對優秀人才家庭帶來的教育機遇與挑戰。莫家豪教授指出,未來本地教育應以包容為核心,特別針對大灣區及東盟地區。通過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平等教育機會,推動區域協作及可持續人才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他強調,香港在各教育階段已具備豐富經驗,成功吸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但需強化教育交流以促進知識經濟及注入新動力。透過優化教育政策與實踐,香港可望在區域內發揮更大影響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及人才培育。 莫教授與研究團隊公布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並與出席嘉賓合照。

2025年6月12日 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與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志明博士的研究計劃,分別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項目資助港幣558,900元和565,191元。其中,莫家豪教授的研究項目「吸引高端人才來港或留港就讀博士程度課程,以培育有利香港發展的專才的策略」將探討香港高等院校如何吸引優秀人才來港就讀博士學位和促進博士畢業生留港工作。陳志明博士的項目「優化香港青少年微型創業階段性支援系統的多方面分析」,則研究促進香港年輕人創業支持體系建設的相關策略。「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是特區政府為促進院校及公共政策研究智庫進行實證為本的本地公共政策研究而設,以提升政府對長遠和策略性議題的研究和政策制定。 莫家豪教授 陳志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