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自2017年起,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監察及評核委員會 (委員會)成員定期到訪恒大進行實地考察,以監察及評估獲其資助的研究項目進度。由於疫情關係,今年考察改以 Zoom 形式進行。考察主要分為兩部份。委員會成員於第一部份接見獲院校發展計劃協作研究撥款資助的項目核心成員及學生,該項目名稱為「 開發於可持續運輸及物流作業的脫碳與可再生能源並分析及應用於大灣區智慧城市中」。對於項目的進度以及能獲得學生和業界的參與,委員會成員深感滿意。委員會成員亦鼓勵項目成員們繼續透過工作坊及研討會的方式,向各界分享其研究成果。委員會成員於第二部份的考察聽取了部份獲教員發展計劃及跨院校發展計劃資助的首席研究員滙報。委員會成員除了認同各首席研究員的努力外,亦對各項目提出了不少意見。研資局將於七月初前,把是次考察的看法與建議,整合成一份報告,供校方參詳考慮。 協作研究撥款項目的核心成員匯報項目進展 協作研究撥款項目核心成員展示購置的實驗室儀器 同學分享參與研究項目的學習經驗 研究項目的核心成員與同學的大合照
2021年4月27日為表彰鵬程慈善基金創辦人及主席鍾志平教授的慷慨捐贈,恒大將何善衡教學大樓A113研討室命名為「鵬程研討室」,並於2021年4月27日舉行命名典禮,主禮嘉賓包括鍾志平教授、香港恒生大學 – 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兼籌募及捐款委員會主席潘燊昌博士,以及何順文校長。何校長致歡迎辭時衷心感謝鍾志平教授鼎力支持恒大長遠發展,亦感謝鍾教授於2018及2021年兩屆擔任「恒大紛FunD跑」活動統籌委員會聯席主席,與恒大一起推廣體育運動,向社會發放正能量。鍾志平教授致辭時讚揚恒大的「博雅+專業」教育模式,有助學生找到個人發展方向,培養個人涵養。鍾志平教授引用宋朝文學家蘇軾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希望「鵬程研討室」能夠鼓勵恒大學生積極學習,鵬程萬里,他日能夠「取諸社會、用諸社會」,飲水思源,回饋恒大,回饋社會。「鵬程研討室」設備完善,專供研究生合作研究、小組討論和簡報之用。按此瀏覽更多典禮照片。 (左起)許溢宏教授、何順文校長、鍾志平教授、潘燊昌博士及方永豪博士一同主持鵬程研討室命名儀式。 恒大管理層代表與鍾志平教授(左六)合照留念。 (左起)鵬程慈善基金行政總監李慧英女士、創辦人及主席鍾志平教授、信託人楊志雄先生及黃鎮南先生。
2021年4月21日香港恒生大學(恒大)於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最新公佈的「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在「優質教育」及「良好工作和經濟增長」兩項位列全球首200名。該排名以全球大學在社會、經濟及環境影響方面達至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表現作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呼籲全球經濟體在促進經濟繁榮及社會包容之時,同時保護地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優質教育」評估大學對適齡教育與終身學習的貢獻、教學法研究及對融合教育的承擔,而「良好工作和經濟增長」則衡量大學在經濟增長研究、僱傭政策及提升學生實習就業的表現。恒大副校長(學術及研究)許溢宏教授表示:「恒大近年被認許為區內負責任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先鋒。今次獲得這全球具指標性的排名,足證恒大積極參與處理全球緊逼的挑戰,以及投入建構一個更美好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更多詳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大學影響力排名
2021年4月22日為表揚及鼓勵優秀的商業新聞從業員,肯定他們對社會及業界的貢獻,香港恒生大學(恒大)傳播學院今天(4月22日)公布第五屆「恒大商業新聞獎」得獎名單。本屆有逾300名新聞從業員報名競逐9大範疇獎項,涵蓋商業與財經新聞各個領域。近80名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評審在逾500份參賽作品中選出得獎佳作,評審準則包括作品的新聞價值及影響力、報道及寫作技巧、原創及獨家、報道質素、分析能力及視覺表達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透過商業新聞報道與分析,商界和市民的知識和見聞得以持續更新進步。「在現今科技應用及產業變革之際,從商業模式到生活應用,都出現很多新挑戰、新難點,也催生了很多新商機、新行業。企業希望能夠順勢發展,前瞻部署,商業新聞報道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讓企業能有全面的資訊、跨行業的觀點與分析,以至對風險的警惕等。」恒大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恒大商業新聞獎」作為恒大年度重點活動之一,一向致力嘉許優秀的商業新聞人才,肯定他們力求卓越的精神。「我們不單鼓勵商業新聞工作者切磋砥礪,更讓社會大眾從得獎作品中回顧一年來全球及本地市場的發展走向。」恒大協理副校長(傳訊及公共事務)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對「恒大商業新聞獎」在過去5年以來,一直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表示感恩。她認為疫情令全球活動接近停擺,但商業新聞卻從不間斷,新聞工作者仍舊秉持專業態度,在動盪的經濟環境中,作出專業、客觀及深入的報道,幫助市民掌握社會政經脈搏。她續指,優秀的得獎作品更成為中學通識教材,讓學生認識多元化的商業財經知識,以及優質的新聞報道及寫作,培育他們對商業新聞的興趣,對年輕人有着深遠的影響。恒大傳播學院開辦了全港首個將商業財經和新聞傳播結合的「新聞及傳播」學士學位課程,又相繼舉辦了「融合媒體及傳播科技」學士學位課程及「策略傳播」碩士課程,致力培育商業傳播、企業傳訊及傳播科技專才。疫情加速了傳播界的科技發展,恒大傳播學院亦一直積極將商業傳播及傳播科技元素融入課程之中,包括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及人工智能,培養學生掌握最新的商業及科技知識和技巧,以迎接變化萬千的數碼年代。本屆得獎媒體包括:(排名不分先後)無綫電視、有線電視、Now TV、鳳凰衛視、商業電台、香港01、iMoney智富雜誌、信報財經月刊、明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中國日報香港版,以及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另外,羅為騰(中國日報香港版)獲頒「年度商業新聞記者獎」,馬迪帆(明報)則獲頒「年度新晉商業新聞記者獎」。其他獎項包括「最佳商業新聞報道獎」、「最佳商業新聞系列報道獎」、「最佳房地產新聞報道獎」、「最佳商業財經人物專訪獎」、「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新聞報道獎」、「最佳商業科技新聞報道獎」,以及「最佳商業新聞視覺設計獎」。第五屆「恒大商業新聞獎」網頁得獎者感言評審名單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於4月22日公布第五屆「恒大商業新聞獎」得獎名單。 傳播學院投資過千萬港幣的先進教學設備,如電視錄影廠、電台廣播錄音室、多媒體培訓中心等。
2021年4月20日有見疫情轉趨緩和,恒大於2021年3月下旬至4 月舉辦2019及2020年度畢業禮。典禮儀式由五個學院分別主辦,邀請畢業生及其家人一同慶祝這個別具紀念價值的里程碑。於各個學院的畢業典禮中,何順文校長向畢業生送上祝賀,各學院院長亦在致辭時作出鼓勵及祝福。大學管理層及其他教職員聚首一堂,分享畢業生們踏入人生新階段的喜悅。恒大祝福各位畢業生鵬程萬里、前程錦繡。 商學院畢業生與教職員分享喜悅。 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向畢業生致辭。 決策科學學院與畢業生慶祝這個別具紀念價值的時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畢業生代表感謝學院的支持。 翻譯及外語學院畢業生與教職員合照留念。
2021年4月16日恒大最近與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簽訂研究合作協議,就「數碼時代的文化生產與傳播」(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特別是「新文化創意」(Neo-Cultural Creativity)的概念進行研究。此項研究為CIPSH有關數碼人文與創意之大型研究項目的一部份,CIPSH將以研究補助金的方式,為此研究提供八萬歐元撥款。藝術設計系系主任許焯權教授及高級研究員熊秉真教授將擔任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在策略合作期間,CIPSH與恒大會互相參與對方所主辦的主要文化或學術活動,同時雙方亦可在部份CIPSH的主要學術活動中合辦不同主題的子論壇。CIPSH是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政府機構,聯合數百個來自哲學、人文科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團體,以促進知識交流及突顯各種文化的富饒與多樣性。
2021年4月14日恒大於「2020至2021年度無障礙網頁嘉許計劃」中,獲頒三連金奬。此計劃由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HKIRC)主辦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協辦,並由平等機會委員會擔任顧問機構。恒大一直致力提升網站的「用戶友善度」,冀無論任何身體狀況的用戶均可無障礙瀏覽網站資訊。恒大對獲獎感到榮幸,日後會繼續改進網站服務。 恒大資訊科技服務中心高級設計師王柏堅先生代表恒大接受獎項。 恒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黎雅思女士(左)及資訊科技服務中心王柏堅先生於2021年4月14日出席頒獎典禮。
2021年4月15日恒大翻譯及外語學院在2021年4月15日為2019及2020度畢業生舉辦了畢業典禮,大學管理層及學院教授聚首一堂,祝賀畢業生多年來努力的成果,分享喜悅。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擔任畢業典禮主禮人,致辭勉勵畢業生秉持特質,發展潛能。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衷心祝賀各畢業生。方教授見證了畢業生在恒大四年間的成長和進步,他提到畢業生要對自己有信心,因他們已具備達至成功的潛質,同時,畢業生要抱有求知精神和保持謙卑,虛心學習新知識及尊重不同意見。方教授總結時以兩句名言勉勵畢業生:「自信而不自滿」、「成功不是成功者的專利」。畢業生代表余清嵐小姐致謝辭時感謝老師和親友的支持和鼓勵。她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單是翻譯知識,還有人生道理。她認為在充滿挑戰的日子中,惟有知識和良知能引領前路。典禮當日共有約180名畢業生及親友蒞臨參與,超過100名畢業生獲頒授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或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學位。 大學管理層及學院教授聚首一堂,祝賀畢業生達到人生重要的里程碑。 校長何順文教授擔任畢業典禮主禮人。 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致辭。 畢業生代表余清嵐小姐向老師和親友致以感謝。 2019年度畢業生合照 2020年度畢業生合照 畢業生與老師及親友慶祝難忘時刻。
2021年4月10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2021年4月10日在香港恒生大學學院禮堂舉辦了2019及2020年度畢業典禮,典禮由何順文校長主持。是次畢業典禮在溫馨而隆重的氣氛下舉行,為畢業生及其親朋好友留下難忘回憶。典禮司儀由修讀亞洲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的吳逸晴同學及修讀英國語文(榮譽)學士課程的梁錦釗同學擔任。當日共有約六十名畢業生和七十名嘉賓出席典禮,另有超過六十名觀衆於網上平台觀看典禮直播。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致辭時鼓勵畢業生實踐恒大獨特的「博雅+專業」教育理念,鼓勵同學在規劃職業生涯時嘗試不同性質和種類的工作,甚至加入恒大為母校服務。他補充,儘管同學們將踏上不同的道路,開展不同的旅程,但恒大老師們會繼續與他們同行,一路上給予支持。畢業生代表林子穎先生致辭時感謝學院教授們給予的支持與機會,使他在學期間能夠認識世界並擴闊知識視野。何順文校長寄語畢業生,希望他們能繼續堅持在恒大學到的「5C」特質:批判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協作能力、關懷態度及社區參與。何教授鼓勵畢業生要不停探索,不斷學習,在未來旅程裏繼續挑戰自己,追求卓越。 吳逸晴同學(右)和梁錦釗同學(左)擔任典禮司儀。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擔任典禮主禮人。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向畢業生致辭。 畢業生代表林子穎先生感謝學院給予的支持和機會。 畢業生們手持學院送贈,並刻有他們名字的畢業小熊拍照。
2021年4月10日香港恒生大學(恒大)大中華研究中心與《亞洲週刊》日前合辦「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從疫情後亞洲經濟挑戰、RCEP建立與影響、中美博弈、兩會召開與願景及中國與亞洲經濟發展等範疇,探討亞洲經濟前景與香港何去何從。是次講座由恒大校長何順文教授及《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共同主持,四位重量級嘉賓講者為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博士、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及新大中集團執行主席李大壯先生、恒大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教授,及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黃平博士。講座吸引逾300人現場或網上參加,主持及嘉賓講者互相交流,討論氣氛非常熱烈。邱立本先生在開場介紹時指出,當新冠疫苗面世為亞洲經濟復甦帶來曙光之際,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猶如一朵烏雲籠罩各國。但大灣區在金融科技、加密貨幣、支付系統及人工智能等科技上的突破發展,可協助東亞國家向進一步經濟融合邁進。伍俊飛博士指出,雖然東南亞經濟體處理疫情較西方國家有效,但亞洲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第一,疫苗分配嚴重不均、接種進度參差,恐令各國復甦步伐不一。第二,新冠病毒變種為抗疫工作帶來新威脅,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潛在阻力。2020年底亞洲15國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亞洲經濟整合注射一支强心針。高朗教授認同區域合作及整合有助突破難關, 因為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往來將會大幅增加,「長遠而言,若中國經濟再向上走,必需進行改革,令經濟發展更多元、更開放,同時需持續其多邊主義的長期政策。」其他講者也認同中國應爭取加入CP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在全球化發揮更大貢獻。全球經濟受疫情重創之際,中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2.3%,是去年唯一錄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不設GDP增長目標數字,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李大壯先生表示,以往中國的五年規劃是透過外國投資、貿易及內需推動,惟在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需要透過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來發展經濟。論及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擔當的角色,黃平博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及消費力等方面均處於雙循環的交匯點,而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雙循環的增長點,這些條件均有利香港從中發揮獨特角色。李大壯先生也建議,香港政府應加強教育及人才培訓,讓香港人更深入了解大灣區文化,參與大灣區發展。何順文校長回應問題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揭示全球政府及企業對突發危機的應變力不足。長遠而言,他建議大家應重新思考如何提升應變能力及可持續發展方向,共同建立更強韌、抗風險的經濟體系。目的是在效率、韌力與社會包容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香港恒生大學與《亞洲週刊》合辦「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 何順文校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揭示全球應變力不足。 《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表示,RCEP成立為亞洲經濟整合注射一支强心針。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先生強調,中國需要透過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來發展經濟。 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博士認為,亞洲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 香港恒生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指出,區域合作及整合有助突破當前難關。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博士指出,香港及大灣區在中國與RCEP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 主持及嘉賓講者一同探討RCEP建立與兩會願景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