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18日恒生大學中文系籌辦的「博雅恒大:中華文化拓展計劃」最近舉行兩項活動推廣中國文化。香港著名水墨藝術家徐沛之博士於2024年10月17日應邀主持「水墨畫工作坊」。在活動中,徐博士講解水墨畫的基本技法,並示範如何繪畫竹樹、蘭花、蝦蟹等題材。另一活動「武林絕『樂』講座音樂會:江湖俠醫」於2024年10月18日舉行,邀得中醫師陳錦華博士主持講座,從中醫學角度解構古代「醫武一家」的特色,並分享中醫保健心得。本港著名中國室內樂團竹韻小集擔任演出嘉賓,現場演奏經典香港武俠影視作品主題音樂,讓聽眾重拾往日情懷。 徐沛之博士向學員講解繪畫蟹的要訣。 陳錦華博士講解中國文化「醫武一家」的特色。 竹韻小集演奏經典武俠小說改變劇集主題曲。

2024年8月1日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於香港恒生大學設立CIPSH文化遺產及創意人文教授,由藝術設計系系主任許焯權教授擔任,於2024年8月1日起生效,任期五年。CIPSH文化遺產及創意人文教授是全校性的文化項目,將致力建立與全球南北聯盟的合作關係,發展及促進創意人文及文化遺產管理的知識轉移議題,並通過組織不同會議、研討會、出版刊物和研究,為CIPSH作出貢獻。CIPSH於1949年成立,是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國際學術組織,總部設於法國巴黎。CIPSH在2018年創立教授計劃,以進一步支持人文學科領域現有的研究中心網絡,吸引全球對人文學科的關注,並提升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自2019年以來,在全球獲委任的CIPSH教授有六位。許焯權教授是恒生大學文化遺產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也是香港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藝術專責委員會主席。他擔任UNESCO「文化 | 2030指標」倡議的專家組成員,並曾參與UNESCO於2005年制定《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工作。 許焯權教授

2024年6月21日香港恒生大學和東華學院於2024年6月19至21日合辦「二十一世紀英語教育新興科技探究國際學術會議:應對當前,展望未來」,匯集來自全球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從業者,探討新興科技對英語教育的影響。為期三天的國際學術會議包括主題演講發表、研究論文和圓桌討論等,邀得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嘉賓進行演講。會議共有79名代表參加,分別來自18個地區,包括澳洲、新西蘭、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台灣、越南、日本、泰國、伊朗、尼泊爾、沙特阿拉伯、印度和菲律賓。此外,逾240名來自恒生大學、東華學院及其他本地、內地和國際機構的教職員、學生和研究人員亦參與其中。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前排右四)、恒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前排右五)、東華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陳自強教授(前排左一)與演講嘉賓合照。 陳慧慈教授發表開幕致辭。 譚國根教授致閉幕辭。 圓桌討論講者(左起):清華大學劉梅華教授、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Averil Coxhead教授、南昆士蘭大學Shirley O’Neill教授及阿伯達大學Martin Guardado教授。

2024年6月22日恒生大學中文系於2024年6月22日舉辦「聽覺文化與跨文化現代性:中國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是香港首個以「聽覺現代性」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邀得十多位來自上海、台灣、香港的學者和藝術家發表專題報告。會議先由中文系副系主任陳鴻圖博士致開幕辭,以漢字「聰」的字形結構為引子,帶出「耳」(聆聽)和人類知識習得的密切連繫。隨後,由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黃子平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就早期魯迅作品如《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所展現的「聲的倫理學」和「聲的政治學」作深入剖析。會議專題報告接著分三場進行,主題分別為「自然與城市的聲音景觀」、「華語世界的聲音記憶與電影空間」及「視聽感官經驗與技術化聲音」,從跨文化和全球化角度探索華語世界的聲音和聽覺文化。會上除邀得人文學者發表有關聽覺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亦邀請到音響工程師分享環境錄音的相關技術和經驗,實現跨領域和跨學科交流。 研討會講者合照。 陳鴻圖博士致開幕辭。 黃子平教授(右)發表主題演講,香港中文大學鄺可怡教授擔任主持。

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魯迅曾謂:「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那麼,道教的「道」是甚麼意思? 道教有何教理、教義與神祗?它如何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為讓恒大師生對道教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博雅恒大」有幸邀得香港道教文化學會副會長惟證道長到來,向大家講述道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參加者可得到1.5 小時ECA/ 1 iGPS Unit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2022年2月24日舉辦了人文社會科學講座「Man and Nature Interface: Architecture and the Eleven Dimensions」。學院十分榮幸邀請到客席教授羅守弘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羅教授是香港註冊建築師,曾負責的住宅和商業建築項目超過一百五十個,遍佈香港、內地和美國。除此之外,羅教授也是位成功商界領袖,現為香港地產發展商裕泰興有限公司主席。講座中,羅教授介紹了心靈自我的十一度空間和正念。他以「建築」作為隱喻,向講座參與者解釋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自我的形成:人如何從「一點(零度空間)」發展到「立體(第三空間)」,再發展至其他人文社會空間。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及英文系講座教授譚國根教授(左)和 心理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李健豹博士(右)致送紀念品予羅守弘教授。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現時提供七個學士學位課程。學院的學位課程讓同學擴闊視野,瞭解世界,掌握分析技巧,提升創新能力,為未來事業發展及升學作準備。心理學(榮譽)文學士和哲學、政治與經濟(榮譽)社會科學學士是本學院最新推出的學士學位課程。 現正接受報名 BA (Hons) in Psychology 心理學(榮譽)文學士 三大專修 博雅多元 科研實證 專業實踐 BBS (Hon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哲學、政治與經濟(榮譽)社會科學學士 政道治理、經國濟世、公義思考、政策分析 BA (Hons) in Art and…

2021年5月28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28日合辦傑出教授講座,邀請了著名德國漢學家朗宓榭教授以「Prognosti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中國文化的預言)為題擔任主講嘉賓。朗宓榭教授為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主任。紐倫堡大學及恒大師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學者均踴躍參加是次講座。朗宓榭教授在會上討論了預言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意義,並分享了他在德國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展覽的物品,探討歐洲和東亞國家對命運與預言的看法。而由朗宓榭教授、譚國根教授、Monika Gänssbauer 教授和葉少嫻教授合編的《Fate and Prognostication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Imagination》(Brill, 2020)新書發佈會則於講座後舉行,參與本書的同事均在發佈會上就其發表文章作出分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邀請朗宓榭教授到學院與師生們交流。

2021年5月27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27日合辦傑出教授講座,邀請了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中東與土耳其學系Irmy Schweiger教授以「百年降生:台灣文學故事 1900~2000」為題擔任主講嘉賓。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恒大師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學者均踴躍參加是次講座。Irmy Schweiger教授在講座中討論了台灣的歷史與文學和最新出版的書籍。此書收錄台灣多位作家反思台灣過去一百年的短篇小說,記錄了台灣從殖民地時期至現代亞洲大都會的歷史、文化和特徵。最後,Irmy Schweiger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與師生們交流。

2021年5月17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17日合辦了傑出教授講座「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我們十分榮幸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及文化系的陳小眉教授主講。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以及恒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均踴躍於網上或親臨參與是次講座。講座中,陳教授與參加者分享她即將出版的英文著作《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 Moments, Crisis and Success of Modern Chinese Theater》,並從歷史、美學、意識形態及文化政策角度探討現代中國戲劇的發展。陳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到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並與師生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