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恒生大學中文系於2024年6月22日舉辦「聽覺文化與跨文化現代性:中國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是香港首個以「聽覺現代性」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邀得十多位來自上海、台灣、香港的學者和藝術家發表專題報告。會議先由中文系副系主任陳鴻圖博士致開幕辭,以漢字「聰」的字形結構為引子,帶出「耳」(聆聽)和人類知識習得的密切連繫。隨後,由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黃子平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就早期魯迅作品如《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所展現的「聲的倫理學」和「聲的政治學」作深入剖析。會議專題報告接著分三場進行,主題分別為「自然與城市的聲音景觀」、「華語世界的聲音記憶與電影空間」及「視聽感官經驗與技術化聲音」,從跨文化和全球化角度探索華語世界的聲音和聽覺文化。會上除邀得人文學者發表有關聽覺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亦邀請到音響工程師分享環境錄音的相關技術和經驗,實現跨領域和跨學科交流。 研討會講者合照。 陳鴻圖博士致開幕辭。 黃子平教授(右)發表主題演講,香港中文大學鄺可怡教授擔任主持。

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魯迅曾謂:「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那麼,道教的「道」是甚麼意思? 道教有何教理、教義與神祗?它如何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為讓恒大師生對道教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博雅恒大」有幸邀得香港道教文化學會副會長惟證道長到來,向大家講述道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參加者可得到1.5 小時ECA/ 1 iGPS Unit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2022年2月24日舉辦了人文社會科學講座「Man and Nature Interface: Architecture and the Eleven Dimensions」。學院十分榮幸邀請到客席教授羅守弘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羅教授是香港註冊建築師,曾負責的住宅和商業建築項目超過一百五十個,遍佈香港、內地和美國。除此之外,羅教授也是位成功商界領袖,現為香港地產發展商裕泰興有限公司主席。講座中,羅教授介紹了心靈自我的十一度空間和正念。他以「建築」作為隱喻,向講座參與者解釋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自我的形成:人如何從「一點(零度空間)」發展到「立體(第三空間)」,再發展至其他人文社會空間。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及英文系講座教授譚國根教授(左)和 心理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李健豹博士(右)致送紀念品予羅守弘教授。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現時提供七個學士學位課程。學院的學位課程讓同學擴闊視野,瞭解世界,掌握分析技巧,提升創新能力,為未來事業發展及升學作準備。心理學(榮譽)文學士和哲學、政治與經濟(榮譽)社會科學學士是本學院最新推出的學士學位課程。 現正接受報名 BA (Hons) in Psychology 心理學(榮譽)文學士 三大專修 博雅多元 科研實證 專業實踐 BBS (Hon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哲學、政治與經濟(榮譽)社會科學學士 政道治理、經國濟世、公義思考、政策分析 BA (Hons) in Art and…

2021年5月28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28日合辦傑出教授講座,邀請了著名德國漢學家朗宓榭教授以「Prognosti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中國文化的預言)為題擔任主講嘉賓。朗宓榭教授為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主任。紐倫堡大學及恒大師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學者均踴躍參加是次講座。朗宓榭教授在會上討論了預言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意義,並分享了他在德國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展覽的物品,探討歐洲和東亞國家對命運與預言的看法。而由朗宓榭教授、譚國根教授、Monika Gänssbauer 教授和葉少嫻教授合編的《Fate and Prognostication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Imagination》(Brill, 2020)新書發佈會則於講座後舉行,參與本書的同事均在發佈會上就其發表文章作出分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邀請朗宓榭教授到學院與師生們交流。

2021年5月27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27日合辦傑出教授講座,邀請了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中東與土耳其學系Irmy Schweiger教授以「百年降生:台灣文學故事 1900~2000」為題擔任主講嘉賓。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恒大師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學者均踴躍參加是次講座。Irmy Schweiger教授在講座中討論了台灣的歷史與文學和最新出版的書籍。此書收錄台灣多位作家反思台灣過去一百年的短篇小說,記錄了台灣從殖民地時期至現代亞洲大都會的歷史、文化和特徵。最後,Irmy Schweiger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與師生們交流。

2021年5月17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17日合辦了傑出教授講座「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我們十分榮幸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及文化系的陳小眉教授主講。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以及恒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均踴躍於網上或親臨參與是次講座。講座中,陳教授與參加者分享她即將出版的英文著作《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 Moments, Crisis and Success of Modern Chinese Theater》,並從歷史、美學、意識形態及文化政策角度探討現代中國戲劇的發展。陳教授表示希望疫情後能到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並與師生們交流。

2021年4月16日恒大最近與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簽訂研究合作協議,就「數碼時代的文化生產與傳播」(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特別是「新文化創意」(Neo-Cultural Creativity)的概念進行研究。此項研究為CIPSH有關數碼人文與創意之大型研究項目的一部份,CIPSH將以研究補助金的方式,為此研究提供八萬歐元撥款。藝術設計系系主任許焯權教授及高級研究員熊秉真教授將擔任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在策略合作期間,CIPSH與恒大會互相參與對方所主辦的主要文化或學術活動,同時雙方亦可在部份CIPSH的主要學術活動中合辦不同主題的子論壇。CIPSH是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政府機構,聯合數百個來自哲學、人文科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團體,以促進知識交流及突顯各種文化的富饒與多樣性。

2021年4月10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2021年4月10日在香港恒生大學學院禮堂舉辦了2019及2020年度畢業典禮,典禮由何順文校長主持。是次畢業典禮在溫馨而隆重的氣氛下舉行,為畢業生及其親朋好友留下難忘回憶。典禮司儀由修讀亞洲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的吳逸晴同學及修讀英國語文(榮譽)學士課程的梁錦釗同學擔任。當日共有約六十名畢業生和七十名嘉賓出席典禮,另有超過六十名觀衆於網上平台觀看典禮直播。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致辭時鼓勵畢業生實踐恒大獨特的「博雅+專業」教育理念,鼓勵同學在規劃職業生涯時嘗試不同性質和種類的工作,甚至加入恒大為母校服務。他補充,儘管同學們將踏上不同的道路,開展不同的旅程,但恒大老師們會繼續與他們同行,一路上給予支持。畢業生代表林子穎先生致辭時感謝學院教授們給予的支持與機會,使他在學期間能夠認識世界並擴闊知識視野。何順文校長寄語畢業生,希望他們能繼續堅持在恒大學到的「5C」特質:批判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協作能力、關懷態度及社區參與。何教授鼓勵畢業生要不停探索,不斷學習,在未來旅程裏繼續挑戰自己,追求卓越。 吳逸晴同學(右)和梁錦釗同學(左)擔任典禮司儀。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擔任典禮主禮人。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譚國根教授向畢業生致辭。 畢業生代表林子穎先生感謝學院給予的支持和機會。 畢業生們手持學院送贈,並刻有他們名字的畢業小熊拍照。

2021年4月1日恒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為澳洲AusStage計劃的合作伙伴,支持並參與保存現場表演文化及歷史的「澳洲現場表演資料庫」項目(The Australian Live Performance Database)。該計劃最近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澳洲世界記憶名錄」,以肯定其對保育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AusStage由澳洲弗林德斯大學主持,並由澳洲及海外27間大學與6所隸屬藝廊、圖書館、檔案館及博物館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創立及管理。其資料庫記錄了澳洲及海外藝術家於澳洲表演的龐大數據,為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珍貴的編目。恒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最近成為此計劃的合作伙伴,展現了學院在表演研究方面的實力,亦為恒大發展文物管理邁出重要一步。 AusStage 網址: https://www.ausstage.edu.au/pages/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