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二月十八日 文藝復興與我何干:從波提切利的維納斯出發   維納斯,在希臘羅馬神話中代表了愛情、美麗、孕育和繁榮。一幅畫的誕生,揭開了歐洲文藝復興的開始,表現了當時為人所讚頌的成熟風格及人民精神價值。   波提切利(約1445年至1510年5月17日)是文藝復興前期的意大利畫家。他的畫作線條清晰透徹、乾脆俐落,足以構造出浪漫抒情而帶詩意的刻劃及脫俗的美感,而且歷久不衰。 他的作品雖以其宗教畫聖母系列見稱,但其古典神話創作更為著名,代表作為《春》(創作於1482年)以及《維納斯的誕生》(創作於1485年),在西方藝術中家傳戶曉,也開啟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大門。    

2013年11月7日中文系2013-14年第一次學術講座 「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   中文系於11月7日舉辦2013-14年度第一次學術講座,由張光裕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外,復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同儕踴躍參與。   張光裕教授現為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並於不同大學及著名博物館擔任榮譽教授及顧問。張教授是古文字學權威,長期從事商周青銅器辨偽及戰國楚簡研究。   秦火以後,中國古籍損毀嚴重,傳世文獻多經漢儒整理而成。近年,地不愛寶,大量先秦兩漢簡帛文獻出土,對於糾正古籍傳鈔訛誤、重新詮釋經籍、整理學術史影響深遠。張教授擅於運用「二重證據法」,以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互相印證,創獲良多。張教授首先向參加者簡介近年新出土的材料,包括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及清華簡等,接著以〈先進〉「夫子哂之」為例說明簡帛文獻的教學價值。張教授結合北朝鮮出土的《論語》簡以及《孔子家語》等文獻,指出「哂」字原文應寫作「訊」,乃再次詢問之意。張教授釐清了過往的錯誤詮釋,使參加者更深入瞭解孔子的形象以及出土文獻的重要性。   袁國華博士致歡迎詞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嘉賓   參加者全神貫注,細心聆聽   參加者分享感受   與嘉賓晚宴交流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四日名人學者講座系列(一)「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 鄭吉雄教授學術演講   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的成立,旨在推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社會關懷。6月14日,研習所舉辦首次「名人學者講座」,有幸邀請鄭吉雄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積極參與外,還有教育學院以及中文大學語文自學中心同儕出席,群賢畢至。   鄭教授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易經》已有數十年,創獲良多。《易》為群經之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易經》內容深奧,加上涉及占筮,故往往予人神秘之感。鄭教授卻能深入淺出介紹《易經》的哲學以及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首先,鄭教授有系統地整理中國陰陽概念的來源以及演變,提出陰陽最早為紀錄太陽強弱的術語,其後發展至人事、政治等不同範疇。故《易經》雖有大量卜筮的紀錄,卻是寄寓治國之道的典籍。傳統學者多認為《易經》的重點為陰陽互濟,鄭教授卻提出大量書證,認為「殷人協陰陽而主陰」、「《易經》協陰陽而主剛」。又以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易經》比較,指出二者均為自然哲學的作品,其相異之處為〈太〉重視水而《易》則陽光為本。最後,鄭教授介紹以蓍草占筮的方法作結。鄭教授不吝闡釋其多年的心得,使與會者對《易經》有進一步認識。   黃雋軒同學之感想:   《易經》被推為五經之首,又是上古三大奇書,筆者神往已久,然而礙於才識所限,每每一翻開便看得我頭昏腦脹。筆者偶爾從校網得知校方將舉辦「易經講座」,隨即伙同友人報名,而結果亦令我十分滿意。   不少人誤以為《易經》只是神怪占卜之書,卻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和哲學思想。鄭吉雄教授以嶄新的觀點解釋易經,並融入其他儒道典籍,少有地以「陰陽」之說闡述易經蘊藏的思想。此次問答環節猶令筆者記憶深刻,皆因在場的嘉賓和講者展開了非常精彩的討論,他們不經意之間談到的內容,無一不表露他們學識的淵博,每一句都令我獲益良多。

2013年6月4日 第二次教職員普通話研習班   本校中文研習中心由2013年6月4日至7月4日舉辦了第二次教職員普通話研習班,由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李春紅老師任教,為26位校內教職員提供研習普通話的機會。最後一節課更安排聚會,同事們一同分享各自預備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