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大時代 傳承新聞專業


趙應春教授專訪
傳播學院教授(實務)

趙應春教授-留意時事新聞的人必定熟悉這個名字。趙教授從事新聞行業40 多年,採訪過香港、中國,以至世界各地許多歷史性的事件,當中包括南北越戰後重建的情況、中東地區的衝突等;香港主權移交時,趙教授亦曾作出詳盡的報道。他總是走在新聞最前線,親歷其境見證大時代變遷。

趙教授坦言,有時候採訪環境會頗惡劣,但他感恩有機會報道一些對全世界有重要影響的事件,豐富了他的新聞事業,例如當年報道香港回歸,便令他印象難忘。「當時整個香港回歸的報道,是很廣泛、很深入的,我們連續48 小時直播,報道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最後24小時,以及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最初24 小時,當中包括官方儀式、民間感受,以及解放軍駐防等,見證著整個演變過程,是一個很歷史性的時刻。」作為新聞從業員,同時也是社會的一份子,趙教授採訪時往往是和大眾同悲同喜,「我的心情是和社會脈博一同跳動的。」

多年來,趙教授不只見證社會變遷,也親歷傳播生態的急劇改變。互聯網的出現巔覆了傳統新聞操作模式,資訊輸送的平台變得多樣化,令新聞媒體趨向「非專業化」,訊息泛濫且真假難辨,報道與評論之間的界線亦日見模糊。「新聞的專業本身很富爭議性,因為社會對新聞從業員所需要的基本資歷並沒有共識,也不像其他專業般有考核、牌照制度。公眾對新聞行業及從業員專業的認同,基本上建基於信任。一旦這份信任瓦解,對新聞的專業形象便會有很大的影響。」

趙教授認為,雖然「非專業化」的情況對傳統新聞報道的價值造成很大的挑戰,但長遠下去,大眾終會發現真實、客觀、持平報道的價值和重要性,因此毋須過於悲觀。不過要維持公眾對新聞專業的信任,從業員受過基本傳媒教育、獲得適當的培訓和指導是非常重要,這也是趙教授從新聞前線退下來後,決定轉投新聞教育工作的主因。「在現時急速發展的社會環境,很多機構以至政府,都很需要受過正統新聞和傳播教育、有新聞知識基礎的優秀傳播人才,這對機構與社會聯繫和溝通的工作,起著很大的作用。正好恒大的新聞傳播課程結合了商業元素,貼合商界對傳播人才的需求,我認為這是課程一個很大的優勢。」

在教授專業知識之餘,趙教授亦希望能將自己數十年的經驗和年青人分享,藉此啟發他們對新聞行業有更深層的思考,尤其是新聞工作與社會的關係,兩者是如何互相影響。趙教授說,新聞界常被稱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權力很大,相對地社會責任也大,因此他忠告有志加入新聞行業的同學:「新聞工作能夠贏取公眾的信任,是基於這個專業一直信守的價值,包括報道客觀、忠於事實。新聞從業員須恪守這些價值,並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才能維持這份信任。」

趙教授(右)隻身前往中東衝突地區為採訪作準備工作
趙教授(右)隻身前往中東衝突地區為採訪作準備工作
1982 年,趙教授帶著採訪隊走訪以色列佔領的阿拉伯地區。圖為趙教授(右)於以色列一個哨站。
1982 年,趙教授帶著採訪隊走訪以色列佔領的阿拉伯地區。圖為趙教授(右)於以色列一個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