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堃教授 Professor WONG Yiu Kwan
Professor WONG Yiu Kwan (黃耀堃教授)
BA (CUHK)
MLet (Kyoto)
DLet (Kyoto)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Professor Wong specialis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Chinese verse and Dunhuang manuscripts. He is currently appointed as Adjunct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a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the past, Professor Wong served a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pPublications

Books

  1. 《唐字音英語和二十世紀初香港粵方言的語音》(與丁國偉博士合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09年(共619 頁)。
  2. 《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共339頁)。
  3. 《漢唐文學與文化研究》(與孫映逵、單周堯、黎活仁等合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共363頁)。
  4. 《專題論述:林清玄、林亨泰、文學淡水》(《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Journal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第一期,香港大學中文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 of Albert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復旦大學世界華人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聯合出版,2002年(共338 頁)。
  5. 《論銳變中的香港語文》,香港:青文書屋,1998年(共228頁)。
  6. 《音韻學引論》,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4;台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共209頁)。

 

Articles

  1. 〈讀《四聲等子序》小記〉,《(高田時雄教授退休紀念)東方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頁 69-81。
  2. 〈讀《盧宗邁切韻法》小記〉,厦門大學中文系、中國音韻學會編,《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14 年,頁 251-260。
  3. 〈柳宗元《復杜溫夫書》「律令」臆解〉,《文學論衡》,第22期(2013年),頁87-88。
  4. 〈《招隱士》的主題再探〉,《中國楚辭學》第 20 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年。
  5. 〈讀潘重規先生韻圖論著小記〉,《新亞學報》第31卷(上)(新亞研究所六十周年所慶特刊 [ 文哲分冊 ])。香港:新亞研究所,2013 年 ,頁 453-469。 
  6. 〈劉毓崧《唐元和寫本說文木部箋異跋》表微〉,《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 11 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頁 311-319。
  7. 〈《解釋歌義》所據的音韻材料及其相關問題〉,《南大學語學》第四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頁 48-73。
  8. 〈從《史記》論(懷沙)的文本與韻讀〉,《中國楚辭學》第 16 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年。
  9. 〈粵方言的「並存並用」與香港增補字符集〉,《田野春秋──慶祝詹伯慧教授八十華誕暨從教五十八周年紀念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276-283。 
  10. 〈《說文》段注與香港增補字符集──“廢字 ” 研究與漢字規範化〉,《宏德學刊》第 1 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77-87。 
  11. 〈《說文》段注與《廣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8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74-82。 
  12. 〈禪宗與對句〉,《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256-262。 
  13. 〈試論韓愈《送窮文》的聲律〉,《南開語言學刊》第 13 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頁 27-34。
  14. 〈京都大學所藏的承培元《籀雅》小識〉(與文映霞博士合作),張伯偉編,《風起雲揚:首屆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頁 55-70。 
  15. 〈明清禪宗教材的對句資料〉,佛光大學文學系、元明清研究中心主編,《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一 ) 》。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2009 年,頁 55-70。
  16. 〈道教與道統──讀饒宗頤教授《韓愈南山詩與曇無讖譯馬鳴佛所行讚》札記〉, 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十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頁 1824-1830。
  17. 〈歸納助紐字與漢字注音的“三拼制” 〉,《語言研究》,28 卷 2 期(2008年),頁 17-30。
  18. 〈二十世紀初香山話、官話和“班本”的語音材料〉,張洪年、張雙慶、陳雄根編,《第十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頁 73-80。
  19. 〈粵劇古腔與桂系官話方言〉,林亦、余瑾編,《第 11 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 170-182。
  20. 〈法理與屈服──韓愈《論佛骨表》與儒佛對話〉,劉笑敢、川田洋一編,《儒釋道之哲學對話》。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頁 205-220;又載於「法理と屈服   ――韓愈『仏骨を論ずる表』と儒教・仏教の対話」(日譯),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46, no.1(2007), pp.145-162.
  21. 〈萬曆五年本《四聲等子》?〉,南京大學漢語文字學學科《南大語言學》編委會,《南大語言學》第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 143-144。
  22. 〈《楚辭補注》引《楚辭釋文》研究〉(與戴慶成先生合作),《漢學研究》, 23 卷 2 期(2005年),頁 439-466。
  23. 『巫之一身二任』補說─《管錐編》論〈九歌〉補說之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桃の會,《桃の會集》第三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桃の會,2005年,頁 31-39。
  24. 〈音韻學與簡帛文獻研究〉,古漢語研究編輯部,《古漢語研究》第 67 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 32-37;《語言文字學》 2005 年第 10 期,頁 80-84。
  25. 〈「無為則無不治」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傳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室,《先秦兩漢學術》第二期。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4年,頁33-56。
  26. 〈磧砂藏隨函音義初探〉,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編,《音韻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4 年,頁 250-273。
  27. 〈道騫與 “楚辭音” 殘卷的作者新考〉(與黃海卓先生合作),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 402-412。
  28. 〈宋本《切韻指掌圖》檢例與《四聲等子》〉,《燕京學報》,新第十三期(2002年),頁 125-157。
  29. 〈唐代近體詩首句用鄰韻研究──文學批評與語言學的空間〉,《漢學研究集刊》第一期(2001),頁 79-106;又載於單周堯、黎活仁、鄧昭祺主編,《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研究》。香港 : 香港大學中文系、Toronto: Dep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Alberta: Dep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2002年,頁 53-80。
  30. 〈論《楚辭》與《萬葉集》的反歌──兼論〈抽思〉的亂辭和〈反離騷〉的性質〉,《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七期(2001年),頁 55-76。
  31. 〈《唐字調音英語》與二十世紀初香港粵語的聲調〉(與丁國偉博士合作),《方言》,2001 年第3期,頁 281-285。
  32.   〈曹聚仁先生與香港「左派」出版〉,《曹聚仁先生紀念集》。上海: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年,頁 151-153。
  33. 〈《切韻》韻目取字問題研究〉,《國學研究》,第七卷(2000年),頁 483-499。
  34. 〈中古韻圖電腦化研究〉,《古漢語研究》,2000 年第 3 期,頁 71-73。
  35. 〈論《協聲協聲‧四聲一音》〉,《中國音韻學研究第十一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 230-234。
  36. 「口調五音と納音」(“A Study of Koutiao-wuyin and Nayin”)(中西裕樹教授翻譯),赤松紀彥、阿辻哲次等編,Studies on Chinese Literature。東京:汲古書院,2000年,頁 121-135。(全文發表在臺灣學生書局《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
  37. 〈《柏楊曰》 = 「柏楊版《優語集》」 ?! 〉,《柏楊的思想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頁 201-204。  
  38. 〈心事違的「劉向」──  評《「修竹園」詩管窺》〉,《香港八十代文學現象》。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頁 516-519。
  39. 〈四十年代粵方言的高入聲〉,《方言》,2000 年第 1 期,頁 36-39。
  40.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研究畢業論文評介〉,黎活仁等主編,《方法論於中國古典和現代文學的應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9年,頁 375-397。
  41. 〈風景舊曾諳──六十年代香港「左派」新詩〉,《香港新詩的大敘事精神》。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頁 103-105。
  42. 〈口調五音與納音──兼論「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 147-164。
  43.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音律讀法〉,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七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 623-635。
  44. 〈從唐代作品看語文教材的素質與更新〉,《高效能中文教學》,香港︰香港中文教育學會、香港大學課程學系、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1998年,頁 221-233。
  45. 〈多語文化與本地書面漢語的標準〉,《香港中國語文教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8年,頁 163-174。
  46. 〈《篆隸文體》輯補〉,《國家圖書館館刊》 ,1996 年第 2 期,頁 79-88。
  47. 〈亂辭卒章說考辨〉,《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 103-111。
  48. 〈異形詞和包孕字試論──從「疙瘩」討論現代漢語詞匯的書寫形式〉,《語文建設通訊》,第 48 期(1995年),頁 28-41。
  49. 〈兩漢辭賦亂辭考〉,《新亞學術集刊》第 11 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4年,頁 287-305;又載於鄺健行‧吳淑鈿編選,《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小說、戲曲、散文及賦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 487-506。
  50. 〈音樂與諷刺──新樂府考(其一)〉,《唐代文學研究》第 5 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 630-642。
  51. 〈楚樂新探〉,《國文天地》,第 8 卷 12 期(1993年),頁 26-37。
  52. 〈王國維詞論中的緣起說〉,《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頁 65-83。
  53. 〈京華舊夢──閒話京都大學中文系〉,《國文天地》,第 7 卷 5 期(1991年),頁 52-57。
  54. 「試論歸三十字母例在韻學史的地位」, INSHAROSO,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logy, No.17 (1991), pp.1-31.
  55. 〈以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作為實用語法教材所遇到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第 18 卷 1 期(1990年),頁 63-67。
  56. 〈說轉應〉,《中國語文研究》,第 8 期(1986年)。
  57. 〈讀韻鏡校證外記〉,《中國語文研究》,第7期(1985年),頁 55-59。
  58. 〈張崇根《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書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 16 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5年。
  59. 〈介紹《敦煌書法叢刊.韻書》〉,《書海》,第 3 期(1984年),頁40-41。
  60. 〈日本雅樂的亂聲與中國清商樂亂聲考異〉,《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 15 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4年,頁 169-182。
  61. 〈說亂〉,《中國語文研究》,第6期(1984年),頁 43-46。
  62. 〈逍遙遊臆說〉,《書海》,第1期(1984年)。
  63. 〈讀韻鏡校證小記〉,《中國語文研究》,第 5 期(1984年),頁 74。
  64. 〈日本古籍中我國語文學資料簡介(1) 韻目資料〉,《中國語文研究》,第 5 期(1984年),頁 49-56。
  65. 〈校點本樂府詩集目錄校補〉,《抖擻》,第 52 期(1983年)。
  66. 「有關「五音之家」資料初編(二)」, INSHAROSO,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logy, No.13 (1983), pp.89-117.
  67. 「有關「五音之家」資料初編(一)」, INSHAROSO,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logy, No.12 (1982), pp.88-112.
  68. 「試釋神珙九弄圖的五音」, INSHAROSO,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logy, No.11 (1982), pp.29-62.
  69. 〈青洪君──讀汪紹楹校注搜神記〉,《抖擻》,第 47 期(1981年)。
  70. 〈兩漢詩文韻譜訂補〉,《中國語文研究》,第3期(1981年),頁 83-86。
  71. 〈「法令」、「法物」──讀《老子》札記〉,《抖擻》,第 36 期(1980)。
  72. 「從「意礭如也」看有關語文問題」, INSHAROSO,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logy, No.8 (1979), pp.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