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1 April GE Salon Series No.3 (2013/14) –“電影放映及欣賞 —「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通識教育系主辦的「通識沙龍」第3回,就以《電影欣賞: Invictus》為題,與同學分享這個叫曼德拉總統最叫人敬佩的一刻的故事… 時間是1995年,當年的南非已選出了黑人民權領袖曼德拉成立新一任總統。然而在那時,雖然種族隔離政策已經結束,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鴻溝,仍然巨大。白人流行的,在黑人中間就被杯葛:欖球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每當南非欖球隊出賽,白人捧場,黑人就會特地捧對家,以求代表白人的南非隊落敗。 就在三十多年被世界體壇解禁的1995年,南非主辦了舉行世界盃橄欖球賽。南非總統曼德拉與國家橄欖球隊隊長法蘭索瓦•皮納爾同心協力,聯手凝聚國人向心力,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不久而面臨分裂的南非能夠團結一致。最後南非欖球隊奪得了冠軍。 在只有黑白,抗爭的時候,曼德拉總統,一位自己深受種族隔離政策傷害的人,卻能以和平、理性、非暴力,去原諒他理應要報復的白人群體,在原來無望的深仇大恨中,他走出了黑人與白人和解的道路。這個今日的社會,可有甚麼的啟迪?
24 March 2014 Guest Speaker Talk delivered by Louise Ho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invited Louise Ho, Hong Kong’s most recognised contemporary poet, as…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八日 文藝復興與我何干:從波提切利的維納斯出發 維納斯,在希臘羅馬神話中代表了愛情、美麗、孕育和繁榮。一幅畫的誕生,揭開了歐洲文藝復興的開始,表現了當時為人所讚頌的成熟風格及人民精神價值。 波提切利(約1445年至1510年5月17日)是文藝復興前期的意大利畫家。他的畫作線條清晰透徹、乾脆俐落,足以構造出浪漫抒情而帶詩意的刻劃及脫俗的美感,而且歷久不衰。 他的作品雖以其宗教畫聖母系列見稱,但其古典神話創作更為著名,代表作為《春》(創作於1482年)以及《維納斯的誕生》(創作於1485年),在西方藝術中家傳戶曉,也開啟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大門。
17 September 2015 IELTS Talk delivered by the British Council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had the honour of inviting Ms Sharon Ho, a representative from…
2013年11月7日中文系2013-14年第一次學術講座 「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 中文系於11月7日舉辦2013-14年度第一次學術講座,由張光裕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外,復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同儕踴躍參與。 張光裕教授現為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並於不同大學及著名博物館擔任榮譽教授及顧問。張教授是古文字學權威,長期從事商周青銅器辨偽及戰國楚簡研究。 秦火以後,中國古籍損毀嚴重,傳世文獻多經漢儒整理而成。近年,地不愛寶,大量先秦兩漢簡帛文獻出土,對於糾正古籍傳鈔訛誤、重新詮釋經籍、整理學術史影響深遠。張教授擅於運用「二重證據法」,以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互相印證,創獲良多。張教授首先向參加者簡介近年新出土的材料,包括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及清華簡等,接著以〈先進〉「夫子哂之」為例說明簡帛文獻的教學價值。張教授結合北朝鮮出土的《論語》簡以及《孔子家語》等文獻,指出「哂」字原文應寫作「訊」,乃再次詢問之意。張教授釐清了過往的錯誤詮釋,使參加者更深入瞭解孔子的形象以及出土文獻的重要性。 袁國華博士致歡迎詞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嘉賓 參加者全神貫注,細心聆聽 參加者分享感受 與嘉賓晚宴交流
17 October 2013 GE Colloquium Series No.1 (2013/14) – “Emotion, Rationality, and Decision-Making”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organized the first GE Colloquium (2013/14)…
2 Oct 2013GE Salon Series No.1 (2013/14) – “NENT New Development Plan: What course to follow” Seminar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organized a…
17 June 2013The first English Summer Course The first English Summer Course at Hang Seng Management College officially started at 10am, June 17, 2013.…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四日名人學者講座系列(一)「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 鄭吉雄教授學術演講 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的成立,旨在推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社會關懷。6月14日,研習所舉辦首次「名人學者講座」,有幸邀請鄭吉雄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積極參與外,還有教育學院以及中文大學語文自學中心同儕出席,群賢畢至。 鄭教授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易經》已有數十年,創獲良多。《易》為群經之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易經》內容深奧,加上涉及占筮,故往往予人神秘之感。鄭教授卻能深入淺出介紹《易經》的哲學以及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首先,鄭教授有系統地整理中國陰陽概念的來源以及演變,提出陰陽最早為紀錄太陽強弱的術語,其後發展至人事、政治等不同範疇。故《易經》雖有大量卜筮的紀錄,卻是寄寓治國之道的典籍。傳統學者多認為《易經》的重點為陰陽互濟,鄭教授卻提出大量書證,認為「殷人協陰陽而主陰」、「《易經》協陰陽而主剛」。又以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易經》比較,指出二者均為自然哲學的作品,其相異之處為〈太〉重視水而《易》則陽光為本。最後,鄭教授介紹以蓍草占筮的方法作結。鄭教授不吝闡釋其多年的心得,使與會者對《易經》有進一步認識。 黃雋軒同學之感想: 《易經》被推為五經之首,又是上古三大奇書,筆者神往已久,然而礙於才識所限,每每一翻開便看得我頭昏腦脹。筆者偶爾從校網得知校方將舉辦「易經講座」,隨即伙同友人報名,而結果亦令我十分滿意。 不少人誤以為《易經》只是神怪占卜之書,卻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和哲學思想。鄭吉雄教授以嶄新的觀點解釋易經,並融入其他儒道典籍,少有地以「陰陽」之說闡述易經蘊藏的思想。此次問答環節猶令筆者記憶深刻,皆因在場的嘉賓和講者展開了非常精彩的討論,他們不經意之間談到的內容,無一不表露他們學識的淵博,每一句都令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