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學者講座系列(一)「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 鄭吉雄教授學術演講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四日
名人學者講座系列(一)「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 鄭吉雄教授學術演講

 

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的成立,旨在推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社會關懷。6月14日,研習所舉辦首次「名人學者講座」,有幸邀請鄭吉雄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積極參與外,還有教育學院以及中文大學語文自學中心同儕出席,群賢畢至。

 

鄭教授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易經》已有數十年,創獲良多。《易》為群經之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易經》內容深奧,加上涉及占筮,故往往予人神秘之感。鄭教授卻能深入淺出介紹《易經》的哲學以及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首先,鄭教授有系統地整理中國陰陽概念的來源以及演變,提出陰陽最早為紀錄太陽強弱的術語,其後發展至人事、政治等不同範疇。故《易經》雖有大量卜筮的紀錄,卻是寄寓治國之道的典籍。傳統學者多認為《易經》的重點為陰陽互濟,鄭教授卻提出大量書證,認為「殷人協陰陽而主陰」、「《易經》協陰陽而主剛」。又以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易經》比較,指出二者均為自然哲學的作品,其相異之處為〈太〉重視水而《易》則陽光為本。最後,鄭教授介紹以蓍草占筮的方法作結。鄭教授不吝闡釋其多年的心得,使與會者對《易經》有進一步認識。

 

黃雋軒同學之感想:

 

《易經》被推為五經之首,又是上古三大奇書,筆者神往已久,然而礙於才識所限,每每一翻開便看得我頭昏腦脹。筆者偶爾從校網得知校方將舉辦「易經講座」,隨即伙同友人報名,而結果亦令我十分滿意。

 

不少人誤以為《易經》只是神怪占卜之書,卻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和哲學思想。鄭吉雄教授以嶄新的觀點解釋易經,並融入其他儒道典籍,少有地以「陰陽」之說闡述易經蘊藏的思想。此次問答環節猶令筆者記憶深刻,皆因在場的嘉賓和講者展開了非常精彩的討論,他們不經意之間談到的內容,無一不表露他們學識的淵博,每一句都令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