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ESG研究中心將於2022年7月28日在香港港麗酒店舉辦FINTECH X ESG研討會,時間由上午9時15分至下午2時正(包括午餐)。除邀得不同知名企業高管在會上發言外,恒大校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博士和校長何順文教授亦會致開幕詞。屆時將有簡單的儀式,正式宣布ESG研究中心成立。本研討會旨在探索金融科技和ESG之間的最新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和連繫,歡迎對上述主題感興趣的人士參與。研討會報名費為100港元,該費用將撥入獎學基金,為一名主修金融及銀行學工商管理課程的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參閱https://esg.hsu.edu.hk/conferences-symposium/
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魯迅曾謂:「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那麼,道教的「道」是甚麼意思? 道教有何教理、教義與神祗?它如何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為讓恒大師生對道教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博雅恒大」有幸邀得香港道教文化學會副會長惟證道長到來,向大家講述道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參加者可得到1.5 小時ECA/ 1 iGPS Unit
2022年5月26日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稍緩,傳播學院一眾師生藉此機會外出參訪。2022年5月26日,傳播學院師生包括曹虹院長、趙應春副院長、鄭雪愛高級講師、羅淑儀高級講師,以及十八位來自新聞及傳播(榮譽)學士和融合媒體及傳播科技(榮譽)文學士課程的學生抵達恒生銀行位於中環的總行參觀。是次活動為恒生銀行在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首次接待訪客,傳播學院為此衷心感謝行方的悉心安排。除參觀總行外,行方亦特意為同學籌辦三場不同主題的分享會。第一站是位於總行大樓頂層的博愛堂。博愛堂的設計結合現代與傳統的企業文化。堂內的一道老式銅閘,是銀行創立88年以來的歷史見證。銀行傳訊及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王美琪女士特意於這個舉辦重要活動的場地與同學進行第一場以「數碼時代的企業傳訊」為題的分享會。王總監介紹其團隊如何利用各種創新方式推廣銀行業務,並設計出迎合年輕人未來發展和需要的項目。她寄語同學如有興趣加入團隊工作,除要對公司的發展作充分了解,抱持認真態度與發展創新思維亦極其重要。第二場分享會,由恒生銀行分行網絡創新及科技部主管周志豪先生主講。周主管向同學分享銀行分行的變革與創新,詳述一間分行由設計到營運,如何在兼顧社區需要的同時,亦提供與時並進及邁向無紙化的服務。兩個分享會後,王總監、周主管及學院師生一同於博愛堂的銅閘前拍攝合照,以紀念此難能可貴的時刻。及後同學抵達總行16樓,參觀數碼銀行的辦公室樓層。此樓層採用開放式設計,銀行團隊特別介紹設計的用意及功能。由於沒有固定的辦公桌,員工可按工作需要隨時改變辦公環境。簡約的設計將辦公區、茶水間與休息區渾然融合,以創新方式為員工提供工作及討論的空間,一改眾人對傳統銀行布置的刻板印象。最後一場分享會,由恒生銀行署理數碼銀行主管賴芳玲女士主持。賴主管及其年輕團隊介紹銀行的數碼化變革,講述銀行數十年來逐步革新的發展旅程。及至分享會的問答環節,同學們亦踴躍提出有關電子支付與虛擬銀行的問題。這個精彩的數碼旅程,令學生明白到創意思維的重要,可謂眼界大開。從這次寶貴經歷中,同學不僅增加了對銀行運作的認識,亦對企業傳訊和傳播科技的應用有進一步認識和了解。 恒生銀行傳訊及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王美琪女士向師生們分享數碼年代之企業傳訊。 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贈送紀念品予王總監。 恒生銀行分行網絡創新及科技部主管周志豪先生向師生們講解銀行分行的變革與創新。 曹院長贈送紀念品予周主管。 傳播學院師生們與王總監(中)及周主管(第一行左二) 合照。 傳播學院師生於恒生銀行博愛堂銅閘前大合照留念。 曹院長贈送紀念品予恒生銀行署理數碼銀行主管賴芳玲女士。 傳播學院師生們與賴主管於數碼辦公室樓層合照。
香港恒生大學第十一屆「君子企業獎」頒獎典禮將在二0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星期二)假香港恒生大學袁炳濤校園利國偉教學大樓二樓演藝廳(D201)舉行。除了宣布本年度的「香港恒生大學商業道德指數」及恭賀各獲獎單位外,我們亦會在頒獎典禮中舉辦一個名為「香港企業應如何在疫情中展現生機?」的商界領袖論壇,誠邀各商界領袖就相關課題作出討論。有關是次頒獎禮詳情,請瀏覽 https://junzi.hsu.edu.hk/
2022年5月27日傳譯員的工作雖困難重重卻滿有成就感,但稱職的傳譯員需具備哪些條件?答案已於2022年5月27日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張敬文博士的網上公開講座《口若懸河一刻鐘 傳譯訓練幾年功》中揭曉了。由於反應熱烈,張博士特地在2022年6月10日加開一場。張博士先向聽眾概述了不同的會議口譯模式,包括交替傳譯、即時/同聲傳譯及視譯。隨後,他指出要成為稱職的會議口譯員,除須接受專業的口譯實踐訓練外,還須具備良好的聽、說及語言能力,這樣才能大大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優勢。 張博士即場示範交替傳譯及即時/同聲傳譯 張博士指出,會議傳譯員的工作雖困難重重卻滿有成就感
2022年5月3日傳播學院於2022年5月3日舉辦2021/22學年第四次教學分享座談會。是次座談會由助理教授胡欣立博士及吳靜博士共同主持。參與分享教學經驗的老師包括大部分學院全職及兼職教學人員。吳博士表示,學院近年來高年級插班生的比例持續上升。與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要及興趣。因此,老師應多加留意如何採用教學方法,以有效幫助高年級學生吸收高階知識,並為他們畢業後的事業發展打好基礎。席間多位教授及講師紛紛就此議題分享了他們在課堂及課餘諮詢時間與高年級學生互動的觀察所得,並提出一些建議,以加深了解學生的需要及興趣,從而幫助他們未來發展事業。經過氣氛熾熱的討論,各與會者均感深受啟發,並認為這類座談會可提供交流意見和經驗的機會,希望學院能於下一學年繼續為老師舉辦類似活動。 傳播學院2021/22學年第四次教學分享座談會由胡欣立博士及吳靜博士主持,出席的教授及講師分享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個案的處理方法。 擁有豐富報道財經新聞經驗的黃捷先生分享他如何透過邀請學生扮演股票經紀作虛擬投資等課堂活動,提高他們學習財經及股票市場運作的興趣。 兼職講師黃嘉兒女士比較了恒大學生與其他大專院校的學生在學習態度及性格方面的異同,並提議老師多與學生在不同場合中互動,以增進師生關係。 大合照。
2022年5月21日翻譯及外語學院在2022年5月21日舉辦了第二場討論香港常見語病的公開講座,由學院高級講師梁峻朗先生主講,題為《翻譯學堂:常見英文誤區》。香港的翻譯活動以中英文為主,翻譯中的英語語用問題常見於日常生活。梁先生講及各種運用英語時常見的錯誤,聚焦討論語法問題。梁先生舉例比較傳統語法和系統功能語法之別,提到一個字可以有多個語義和功能,然後展示翻譯時英語冠詞的處理方法,並分析不同英語時態的結構。最後,梁先生鼓勵大家要留意中英語法之別,才能避免翻譯時出錯。 梁先生提出各種運用英語時常見的錯誤 梁先生分析不同英語時態的結構
中美兩國去年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層會談,國務委員楊潔篪曾經一口氣說了15分鐘,女傳譯員準確完整地將他的發言翻成英語,技驚四座。會議傳譯員不僅要精通兩種語言,還得具備一套獨門武功:筆記精準、反應快、記性好、處理大量訊息舉重若輕。大家學會這套武功,在試場和職場定當無往而不利。講者從事翻譯和會議傳譯工作長達35年,將與各位同學分享當中奧妙。 日期: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時間:下午3時30分至4時30分講者: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張敬文博士語言:粵語,輔以英語途徑:講座將於香港恒生大學袁炳濤校園利國偉教學大樓5樓501室舉行,同步於網上Zoom直播講座連結將於講座前一天發送給已登記嘉賓報名:請按此報名此為免費講座,歡迎各位參加。參與的恒大學生將獲得1 ECA小時/1 iGPS單位。如有查詢,請透過stfl@hsu.edu.hk 或 3963 5490聯絡我們。
2022年5月14日翻譯及外語學院於 2022 年 5 月 14 日舉辦了一場公開講座,由學院講師池威霖先生主講,題為「翻譯學堂:常見中文誤區」。池先生首先簡單介紹何謂中文語病,並指出與翻譯相關的常見中文語病有三類:硬譯詞語、歐化結構、歐化句法。硬譯詞語不但邏輯不通,而且常有濫用結構的問題。現時語文歐化之風盛行,多見以歐化結構硬譯句子,使句子語義不清,或句子成分語意重複。池先生然後列舉多個日常例子,說明常見中文語病中的歐化結構和歐化句法。他認為中文的詞組結構限制較大,因為中文的修飾語只可前置,英文卻兼有前置和後置修飾語。英文的定語從句結構硬套成中文的前置修飾語,可常見於現時的中文譯文,以至語句彆扭。池先生總結時重申,區分中文語病時不應矯枉過正,應適當地分辨不合語法和邏輯矛盾的句子。 池先生解釋中文語病中的硬譯詞語和濫用結構問題 池先生引用日常生活例子說明與翻譯相關的常見中文語病
2022年4月7日傳播學院於2022年4月7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恒傳匯談(四十四)」講座,由張文采小姐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她從傳統全職新聞主播轉型為斜槓族(slasher)的心路歷程和體會。是次講座吸引逾260名師生參與,反應非常熱烈。張小姐擁有超過14年的傳媒工作經驗,其中10年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工作,離職前為該公司的首席主播。她表示,從新聞主播轉型為斜槓族,讓她可以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崗位,如司儀、KOL(意見領袖)和教育工作者等,拓濶了的工作光譜讓她獲得了不少的啟發和滿足感。張小姐指出,轉型為斜槓族的初期,由於她對其他行業不甚了解,因此往往要請教別人,才能慢慢掌握不同工作的要求。她以自己這些經驗為例,鼓勵同學無論擔當任何崗位,只要遇到不懂的事都應虛心求教,切忌害羞或尷尬,只有這樣方可持續進步,適應新的環境及轉變。張小姐又提到,成為斜槓族後,她深深體會到新聞主播的工作訓練如何為這個新的身分帶來優勢。她舉例說,傳媒工作者日常應對突發事情的經驗,對擔任節目和活動司儀有莫大裨益,特別是在以直播形式進行的活動中,司儀必須具備迅速反應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以應付各種突發事件。除此以外,稱職的司儀必須為工作預早做好準備,如搜集及熟讀資料等,這方面與新聞主播的工作是一致的,因此,以往的主播訓練正好大派用場。她笑言,從事司儀的工作常常勾起她不少當主播的回憶。在交流問答環節中,同學均積極發問。張小姐在回應同學的提問時指出,她在擔任新聞主播的10年間已經嘗試過該行業內很多不同方面的工作,所以她認為是時候跳出舒適圈,尋找新的機遇與挑戰。她說雖然現時從事的部分工作與主播相似,但不可將從前的經驗不顧實際地硬套於新工作之中,因為這樣做反而可能會引起問題。她建議同學摒棄固有的想法,策略性地將經驗加以變通,以便應用於新的工作中,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工作成果。雖然斜槓族的工作比較不穩定,但張小姐仍鼓勵同學趁年輕為自己的興趣多作嘗試,以便日後獲得不同的發展的機會。 張文采小姐與師生分享她從新聞主播轉職為斜槓族(slasher)的心路歷程和體會。 傳播學院副院長趙應春教授致歡迎辭,並介紹張小姐及其電視廣播行業工作背景。 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吳靜女士(左)與高級講師陳藹欣女士(右)擔任講座主持人,與主講嘉賓張文釆小姐笑談她成為斜槓族(slasher)的經驗與感受。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