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月刊 9/2013 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一國兩制」下的新突破 何順文 在二十世紀很少人會想到,澳門這個小鎮有一天會在亞洲成為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並在高等教育領域上擔當重要角色。誰也沒有想到,二十一世紀初,澳門會向中國內地「租賃」一塊土地建立一所國際一流大學。 澳門特區正在經歷一個有些人認為不可思議的轉變。 萬眾矚目粵澳合作的標誌性項目—— 橫琴島澳門大學(澳大)新校區,經過三年半的建造,終於2013年7月20日完工交付澳門特區政府,並從該日起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 隨着新校區啟用,澳門面積擴大了約一平方公里,這是重要和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也是澳門與國家發展上一個重要歷史里程碑。新校區不僅為澳大今後邁向一流大學奠下基礎,提升了澳門及大中華高等教育的層次,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國兩制」的靈活、創新及潛力。 跨境新校園的夢想 自1999年澳門回歸以來, 在「一國兩制」政策下,澳門特區經歷了顯著的變化,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均生產總值是亞洲數一數二。近年來,澳門經濟強調走向多元化,因此,澳門的高等教育也必須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以回應社會各方面人才資源短缺的挑戰。澳門政府也明白,澳門必須成為一個國際知識型城市,而擁有一所一流大學,才能將澳門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台階。 澳門唯一的公立大學澳大自成立30多年以來,已經發展成為在本地區享有一定聲譽的高等學府。為了滿足上述需求,把握機遇,澳門特區政府近年通過實施積極政策,大力推動澳大的發展。這一政策方向不僅有助於澳門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社會中佔據有利地位,也有助於其逐步建成世界旅遊、休閒與文化中心。政府致力於發展高等教育,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2009年支持澳大的橫琴新校園計劃。 按土地面積,澳門只有29平方公里,人口接近60萬,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澳大原本的校園非常細小,只有約二十分之一平方公里。近年,澳大發展迅速,但澳門缺乏土地資源,澳大進一步拓展成為一流大學因而受到限制。現在回望過去,解決這個缺乏土地資源問題的方案似乎是一個奇迹。 附圖顯示澳門及其周邊的區域。位於氹仔的西面,隔着一條約250米闊的狹長河道,對面就是尚未開發的大橫琴島,屬於廣東省珠海市。在2008年,澳大向澳門特區政府提交了一份計劃書,建議幾個建新校區的地點,其中包括租用橫琴島上其中一塊土地。澳大還要求在新校區工程完成後,校區可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澳門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就這個建議展開了複雜的商談,因為如果這樣做,澳門及內地需要重新劃分管轄邊界。 2009年1月, 習近平(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訪問澳門後,大學獲悉橫琴校區可能作為粵澳聯合開發橫琴島的先行先試項目。經過複雜的討論,獲得中央、廣東省、珠海市及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決議,授權由澳門特區政府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建成後的橫琴新校區。新校區的隆重奠基儀式於2009年12月20日在新校區土地上舉行,由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在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與澳門特首崔世安等陪同下主持。胡錦濤主席表達了他對澳大成為一流大學的高度期望,還贈予澳大「愛國愛澳,博學篤行」的八字題辭。 根據協議,澳門特區政府支付12億澳門元(約1.5億美元),以租賃新校園的土地,使用權至2049年(可續期)。新校園的建設涉及總投資約102億澳門元(約15億美元),由特區政府支付。 同時,2009年8月中央政府批准《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以促進粵港澳三地經濟的融合。為了實施該發展規劃,廣東省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於2011年3月在北京簽署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共同開發橫琴島。橫琴島逐步建設成為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及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在通關與海關監管方面,計劃是「口岸分線」管理,即在橫琴和澳門之間設置一線口岸,而在珠海和橫琴之間設置二線口岸。一線管人寬、二線管物嚴。這使世界各地貨物可以免或低關稅進入橫琴島,這種方式仍末有在國內試驗過。 新校區的設計理念 經過這一連串史無前例的批准,未開發的橫琴島由一片蕉林綠野迅速有序地演變成為中國其中一個最大和最創新的試驗場。如在休閒旅遊、商業金融服務、文化產業、高科技研究、傳統中醫藥和健康產業上,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投資。而最矚目的項目必定是澳門大學新校區,校區將與橫琴島分隔,受澳門特區的法律管轄。 與澳門咫尺之遙、一水之隔,新校區位於蔥綠秀麗橫琴島東部邊緣,佔地約1.1平方公里,比原校區大20倍,己蓋建80多座建築物,可容納約12000名學生。澳門與新校區之間興建一條約一公里多長的河底隧道連接,從澳門一方可全天候隨時進出校園,沒有邊檢阻隔,非常方便。 新校區的主設計師是由大中華地區著名建築設計師、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擔任。為建造一個綠色環保,節能高效及獨特的校園,整體規劃強調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現代化、訊息化、園林式布局和揉合中西文化五個設計原則和理念。建築風格溶合了嶺南文脈、南歐風情。新校區成為地區內最具特色及最先進的校園之一。 80多幢建築物中,大多數的建築物有連廊連接,鼓勵步行。為了減少污染,單車將成為校園內主要的交通工具,所有私人車輛只能於地下層停泊或行駛。設計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盡量縮短學生住宿步行至學習地點的時間。 配合落實其結合專業、通識、研習與社群的四位一體本科教育模式,新校區內將會推行亞洲最具規模的住宿式書院制度,設立8至12個住宿式書院,在課堂以外讓師生能夠聚在一起,彼此之間經常作交流互動。這個制度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目的在於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體合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領導能力,以及重拾教師對學生牧養教化的角色。利用全天候、多方位的方式來培養優秀人才,以能實現「環境育人」的教育理想。 新校區的啟示與影響 澳大新校區有利於澳大發展成一所國際一流大學,為澳門及大中華地區培養優秀的人才,也有助於促進澳門產業的多元化。這不僅是一項校園的建設工程,更具有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落實粵澳更緊密合作的重要戰略意義。 此外, 新校園計劃是「一國兩制」 框架下的一個突破性概念,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長期發展的支持。新校區可視為澳門特區領土在橫琴伸廷。與橫琴島上的其他地區不同,新校區受澳門特區政府的法律管轄並分隔管理,而橫琴島將變為「一島兩制」的地區。「一國兩制三體」的「橫琴模式」已超出一般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概念。 新校園計劃為澳大轉型成為國際公認的優秀大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這一轉型的重要性不僅代表澳門、大中華地區和亞洲在高等教育的進步,更為大中華地區內很多高校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新啟示與参考。新校園計劃也是前所未有與艱巨,因為其建設涉及到跨境施工、兩地標準、雙重法律及多方協調,亦為管理模式及法律制度帶來創新,進一步發展「一國兩制」。同時,此跨境項目所累積的管理經驗有助粵澳港將來發展更大型的跨境合作項目。 新模式香港與台灣也適用橫琴模式對發展已到了瓶頸階段的香港和台灣地區來說,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香港可用地面積有很大的制約,深圳可考慮橫琴澳大新校區的做法,如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將部分地域租與給香港特區使用管轄。另外,台灣要走出經濟局限,也需要與內地創新合作,福建的平潭島可以租予台灣作發展。事實上,這個模式將來也可考慮應用在其他國家內。 在二十世紀很少人會想到,澳門這個小鎮有一天會在亞洲成為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並在高等教育領域上擔當重要角色。誰也沒有想到,二十一世紀初,澳門會向中國內地「租賃」一塊土地建立一所國際一流大學。 這個「不可思議」的轉型經驗也可給世人一個新啟示:在「一國」的大原則下,思想可以再解放創新,很多「不可思議」的課題都可以商議。 作者為澳門大學副校長(學術),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前院長及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本文只代表筆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