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0/9/2014 大學畢業生會否過多? 何順文 最近一項國際調查顯示只有兩成香港勞動人口有學士學位,嚴重落後於大多先進經濟體近四成。這個偏低教育程度未能應付一個知識型及服務型社會的需要。社會不斷變化,學歷愈低就業或流動的機會就愈低,人們不斷要自我增值。今天完成一個學士學位已經逐漸成為了職場上的一個最低要求。 另方面,近年本地大學學額不斷增長,但大學畢業生多了,會否造成大學畢業生過剩情況? 香港長期嚴重缺乏政府(UGC)資助學士學額,多年來適齡入學率仍維持約18%,一直為社會人士所詬病。近年自資專上院校(或稱私立大學)彌補公立大學的不足,每年提供合共近七千個政府認可的學士學額(令總入學率升至約24%),以補充香港所需的人力資源,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協助走向知識型經濟。這也可減輕本土學生升學壓力,和提升社會公平與流動性。 近年有一些人認為大學生多了會導致學歷通脹或貶值。當然,多了大學生必然會令其平均質素有所下跌,但在香港能進入認可學士課程的學生都已達到文憑試的最低成績要求(約佔35%考生),因此質素已有一定保證,況且文憑試成績並不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全面素質與潛能。 大學畢業不一定覓好工 要了解大學生是否過多,還要看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究竟是為了培養企業僱員,還是培養較完整具滿足感的一個人?對很多學生和家長來看,念大學可提升個人的就業前途、收入、社會流動力。大學教育也可提升整體就業、生產力與經濟增長,但念大學還有其他同樣或更重要的人生和社會目的。 明顯地由於社會及對人才質素要求的變化,不管大學學額有否增加,今天一個大學學位已不能保證一份「筍工」。近年香港年輕人的薪金停滯不前,這涉及很多其他社會因素。大學學位只是職場的入場券,其後成就很倚賴個人的修為與表現。 隨着環球化服務型社會的急速轉變,對人的質素要求愈來愈高。工作所需的多變知識技能,往往與在院校所學的專業不吻合。就算畢業後第一份工是對口的,過幾年後也會轉行或自行創業。 大學尖子任職巴士司機 最近有本地尖子大學畢業生出任公共巴士司機,令一些人嘩然,感到「大學生貶值」或「學歷貶值」。從正面看,大學畢業生肯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是值得鼓勵的。另外,今天巴士司機所需的技能與二十年前已不同,愈來愈高。當愈來愈多具質素的大學畢業生願意當警察、酒樓部長、巴士司機、導遊、售貨員,從低中層向上流,應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象徵。 雖然政府一直期望大學教育能盡量與就業、經濟發展掛鈎,但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為了個人就業、收入或GDP。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可減少他們向下流動的風險,實質提高個人的能力質素,也可提升社會質素、公平與和諧。 現在的本科教育,除顧及畢業後就業外,更多的要為年輕人準備未來多元出路與未來一生的生活。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有「深層學習」和二十一世紀可轉移的核心能力(如語文、溝通、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應變、自學、創新、團隊合作等等),而非單一專業技能。除專業外,我們希望年輕畢業生成為一個具自省力、人文關懷、感恩、滿足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一個人。 我們如果視大學教育是一個具備能力資格的年輕人之基本學習權利及思考學問人生的機會,以及社會傳承知識文化的基本義務,那麼香港學士入學率仍遠遠不足,更談不上有所謂「過度發展」、「學歷貶值」、「大學生過剩」等憂慮(雖然因未來中六生會減少)。 優質大學教育的成本確實很高,但作為一個社會的長期投資,回報肯定是物有所值的。政府應擴大「買位」和院校應盡量提供獎助學金,以令中下經濟階層的學生能負擔得起念大學。 從追求一個高質素的人文社會,從社會公平性及流動性來看,香港的本科生數目還需擴展。但底線是教育質素的保證。 撰文︰何順文恒生管理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