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7/6/2014 唸大學所為何事? 何順文 香港的高等教育政策主要從狹窄的經濟與人力資源作主導,未有全面考慮發展香港成為一個幸福人文社會的整體目標。 香港學士入學率只近兩成,嚴重落後於大多先進經濟體的近四成,現時每年仍有近萬高中生文憑試達標而未能獲認可學士課程取錄,無疑地香港的本科生數目遠遠談不上過多。從追求一個高質素的人文社會,從社會公平性及流動性來看,大幅擴展學士新生名額是理所當然的政策。但底線是清晰的教育目標和質素保證。 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究竟是為了培養 企業僱員,還是培養較完整的人?對很多學生和家長來看,念大學可提升個人的就業前途、收入、社會流動力。大學教育也可提升整體就業、生產力與經濟增長,但念大學還有其他同樣或更重要的人生和社會目的,漸被忽略而需要我們重新了解及重視。 近年有不少人認為大學生過多致學歷貶值,明顯地今天一個大學學位已不能保證一份「筍工」,只是職場入場券,其後成就很倚賴個人修為與表現。隨着環球化服務型社會的急速轉變,對人的質素要求愈來愈高,工作所需的多變知識技能,往往與在院校所學的專業不吻合,就算畢業後第一份工是對口,過幾年後也會轉行或自行創業。 現在的本科教育,除顧及畢業後就業外,更多的要為年輕人準備未來多元出路。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有「深層學習」和二十一世紀可轉移的核心能力(如語文、溝通、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應變、自學、創新、團隊合作等等),而非單一專業技能。 大學教育除了幫助個人增加終身收入外,也能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跨學科知識平台、視野與核心能力。 本科教育更要準備青年人未來一生的生活,除專業外,我們希望年青畢業生成為一個具自省力、人文關懷、感恩、滿足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一個人。職場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部分手段,因此院校也要給學生全面的人文博雅教育,促使他們能積極關心及解決急切社會問題,對文化價值有傳承和推動的責任。本科教育政策究竟只是為了GDP還是一個具義更均衡快樂的人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