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12/4/2014 減持國有股份打造混合經濟 李元莎、何順文 任何改革都是現實壓力的產物,內地開始進行新一輪改革的一個基本背景,就是內地經濟告別兩位數的高增長時代。 經濟增長趨緩與國際經濟衰退疊加,迫使內地尋求多方面的制度突破以保持平穩增長,而針對龐大的國有存量資本,決策層給出的解決之道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目前僅市值1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A 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國有股權市值即超過12 萬億元。進行國有股份減持,可以直接解決國有股權比例過高,優化公司管治,打造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減持空間巨大 內地30 年的經濟改革過程,在國有企業層面,基本可以看做是不斷減持國有股權的過程。最初的國有企業都是政府百分之百持有,直到進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進而公開上市。公開上市釋放部分股權給公眾,可以看做是內地國有股份的第一次減持。但是由於內地國企公開上市時,多採用了國有股權不流通的模式,且大部分國有股權均居於絕對控股地位,因此國有企業上市後,並沒有形成一個控股權交易市場。 10 年前內地進行上市股權流通制改革,基本解決了國有股權公開交易的法律障礙,但是國有股權絕對控股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直到今天,內地已上市國企的國有股權比例,仍遠遠高於世界各國的平均控股比例。例如,中石油的國有股佔比高達86%,四大國有銀行也基本都在70%以上。如此畸高的控股比例,既大規模閒置了國有資本,又降低了國有控股公司的槓桿和管理效率。 歐美及其他亞洲國家,一般企業的控股股東都會以低於絕對控股的比例來控制上市公司。除法國和新加坡外,其他國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30%的企業寥寥無幾,尤其是市值較高的大型企業,背後的商業邏輯顯而易見。亞洲區家族企業為保持家族控股地位,控股的比例略高一些,但也就是30%左右,最典型的是李嘉誠的長實系、和黃系,均沒有超過30% 。 管治機制是根本 商業的本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動輒進行絕對控股,甚至達到七八成的股權,無疑是高成本、低效率。而國有絕對控股股東的存在,更窒息了控股權交易,從根本上制約了資本流動,限制了資本市場效率,降低了資本效率和管理效率。在內地現有的意識形態下,恐怕讓政府放棄對於能源、軍工和通信等所謂國家戰略行業的控股地位並不現實,但是是否一定要絕對控股、是否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減持,實現更大程度的混合經濟,則可探討。 更多的國有上市公司,則可以徹底放棄國有控股地位,在龐大的國有存量資本中實現更大程度的混合所有制。即在內地現有政府政策的底線之內,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本效率和經營效率。比如,30%左右的股權比例,即可以實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控股權。而在股權之外,則還可以通過公司章程等來保護大股東的利益和控制力。而內地長期以絕對控股等同於國有資產的絕對安全,則更多的是一種計劃經濟的僵化認識。 從現實情況看,很多內地國有企業雖然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但是由於國有股比重過大,大小股東的權力嚴重不對等。絕大部分國有企業都由國有股東、上級黨委和政府管理部門,實施對公司的所謂絕對控股主張。借助國有股減持,可進一步改變一股獨大的局面,減少行政干預,推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化。適當減持國有股,降低持股比例,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這些領域,增強企業實力,通過資本多樣化來打造真正的市場企業主體。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國有股減持可以為企業拓寬資本來源、提供發展資金。這一點在內地進入產業升級轉型期尤為關鍵,因為從一般傳統的加工業向高科技製造業升級的關鍵之一,是通過資本投資加大研發投入。 同時,國有股減持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有利於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與全面發展,對市場走勢產生積極影響。另外,國有股減持還可充實社保基金和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為內地民生提供必需的資本支持。 李元莎為美國麻省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yuansha_li@uml.edu 何順文為澳門大學教授兼香港公司管治議會主席simonhoshunm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