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03/1/2014 網上學習衝擊高等教育改革 何順文教授 前不久發布的全球網絡年度報告中提到,至今全球網民達27 億,全球移動寬帶用戶達20億,近半世界人口已被3G網絡覆蓋。移動互聯網與全媒體的爆發,令人們可用更迅速、方便及便宜方式來滿足對各類資訊的需求,也給全世界各個領域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 最新互聯網科技承載着教育文化的服務功能。環球高等教育的其中一個最重要轉變趨勢,就是網上學習(或稱電子學習或在線課程)浪潮,它似乎正要掀起一場大學教育革命。 歷史上教育很少因科技進步而真正改變或獲益。自十九世紀,教育才開始普及化,更多人民獲教育的機會。自古以來,人類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沒有太大實質的改變。 事實上,遙距電子學習並非新的事物,早在二十多年前已有存在。早期的非線上遙距課程,主要是靠學生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用電腦收看預錄的視像,然後做習作寄回導師批改,也可用電郵或電話與導師作諮詢。但這些教學主要是單向缺乏即時互動。 改為使用萬維網後, 網上單向講學仍有其根本的弊處或限制,就是將學員同類化(Homogenized),缺乏人際交流和感覺,仍是傾向非人性化。目前網上除單向即時授課外,教學已可即時互動進行,很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嘗試落實。 新一代在線課程最具威力的地方,就是能做到傳統教育不能做到的一件事,就是同時兼顧規模(一堂課可以有成千上萬個學生)和個人化、個性化的教學。 在傳統大班課堂上,教師一般無法了解究竟有多少能明白或掌握多少講授內容。但如部分教學活動能以網上進行,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例如當數千萬學生同時在網上進行同一堂課,教師在進行互動問答時,可透過系統即時知道一條多項選擇問題的回答分布及有多少學生答錯(及主要錯在那裏)。基於這些即時數據,教師可即時或隨後採用適當補助措施,以改正或提升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系統也可以自動引導學生在經常出現困難的內容上進行複習。因此老師在網上教學可以比在課堂內更有效照顧眾多學生的個人進度和需要。 MOOC區分學識與學歷 最近幾年流行的「大型在線公開課」(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 MOOC),已造成網上教育浪潮的另一波。這個概念由美國頂尖院校所啓動,現時已有多個國際MOOC平台推出,讓環球數億人可免費利用電腦或手機在網上收看(即時或預錄) 所喜歡的科目(一般不設考核)。而很多這些網上科目都是由一流大學所提供,任君選擇。在經濟及教育落後的國家,在線大學教育可以是其中一個短期內能提高人民教育水平的捷徑。長遠來說,這也會影響歐美等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和學費收入。 但MOOC不同一個大學內提供其付費學生的網上課。由於人數眾多及免費為主,「學生」一般不獲導師的個別指導。目前也有一些院校提供自願付費網上MOOC課,提供額外個別學業測驗及導師指導 (但並非一定即時互動),並可獲學歷資格。 在網上學習時代,我們應如何看待大學證書或學位呢?無疑學生、家長及僱主仍很看重大學聲譽及其頒發的證書。但具大學證書不一定代表有學識、良好學習態度和能力。微軟創辦人蓋茨曾指出,學生的學識應與獲得知識的方式區分開來。他指出自己只有高中學歷( 哈佛一年級後退學),但自己多年來卻是真正的「全職學生」,喜歡不斷在網上「看課」學習。他鼓勵大學生畢業後仍要終身持續在網上進修。 不能取代課堂人際互動 互聯網技術能否動搖傳統大學的基石,很多專家都認為在未來五年實體大學的重要性將漸減少。傳統的大學領導人面對這個挑戰,要在適當時間作出創新舉措作回應。 無論如何,純遙距網上學習只是次等或退而求其次的教學方法,無法完全替代真實面對面及學員互相討論交流的設置。因此,除非必不得已,大學提供註冊付費學生之網上課程,一般都給合真實課堂活動作輔助,即變成所謂的「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或Hybrid Learning) 模式。 事實上要一班學生純坐在教室內靜心聽課,在現今社會已是一種過時陳舊的做法。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將其組成不同學習小組,在課堂內外利用新科技加強他們互相交流合作,掌握「深度學習」與可轉移能力,這比單向聽課更為重要和有價值。 歸根究底,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它不應該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或減少同學之間的互學啟發。不少人認為未來的教育是網絡化教育,它將取代現有課堂教育模式。但筆者並不同意。新科技是輔助和加強教育的效能,雖然教學組織或模式產生變革,但不會取代人性化的課堂教育。 實際上,本科教育就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教師就是要言傳身教燃點學生夢想之火。教育就是要為學生尋找興趣和發揮潛能,培養獨立思考、溝通技巧、品格、團隊合作和人文關懷。大學教育不能只着重硬知識而忽略「人」的價值,要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都是科技不能取代的。 電子學習的改革時代正在來臨,但不應改變大學教育的本質和功能。 撰文︰何順文教授澳門大學學術副校長恒生管理學院候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