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1/8/2013 解大學國際化爭議與迷思 何順文 大學教育國際化,是一個理想而漂亮的口號,相信很少人會反對。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全球化或國際化的重要領域,很多大學都順勢把國際化作為發展策略的重要目標之一;很可惜,很多院校和持份者對國際化的概念、目標和內容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誤解或濫用。 本文嘗試分析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基本概念、內涵、具體策略,以及面臨的困難障礙和衍生的爭議。 所謂國際化,就是認同國際界限和個別社會、文化的差異,從而達致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信任和互助共贏;國際化同時要自己認識世界及讓世界認識自己。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 「大學國際化」,是指「大學辦學理念、要素和行為跨越國界進行互動的過程和現象」;這也引申為將「國際」的層面整合到高等院校的教學、研究、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核心功能中的過程。 須克服國際化盲點 很多人往往把「國際化」與「全球化」兩詞混為一談。相對「國際化」, 「全球化」被理解為跨越國界一體化的整合過程,強調經濟效益與競爭。「國際化」着重國際社會間的共同利益,鼓勵合作、分享和共贏,注重非經濟的考量;因此「全球化」可以看成會局限或阻礙高教的「國際化」,而「國際化」可以成為減少「全球化」副作用的動力。 綜合有關文獻和筆者個人的工作經驗和觀察,大學國際化一般包括下列一項或多項的元素或具體表現: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和工作語言、生源國際化、師資國際化、師生思維國際化、課程內容國際化、校園國際化、科研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國際教研合作(雙邊或多邊)、師生國際交換、國際拓展、國際標準和認證等;部分國際化活動可以在本土校園內實施,其他則須在境外進行(本文不把境外建校或離岸辦學放入討論範圍)。 透過不同項目和活動,大學國際化的目標或好處包括: 一、培養師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師生對多元語言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技巧; 二、推動師生積極關注和解決全球的急切議題和挑戰,為國際社會和平、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三、加強畢業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國際流動的能力; 四、促進大學之間教學和科研的合作交流,從而提升生產力和成果; 五、整合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取長補短,達致共贏; 六、透過向外國介紹自我文化和價值,提升院校、本身地區╱國家的國際聲譽與影響力。 以上六項,首兩項筆者認為是最重要的。 不過,很可惜,目前不少院校對國際化的目的未有共識,大多也缺乏一套成文的國際化策略╱政策或明確指標。有些院校以為不斷增收國際生、師生來源國際化、擴大海外合作夥伴、更多採用英語教學、完善和援助學生海外交換和實習機會、鼓勵教師交換或互訪、支持國際教研合作項目、發展或參與更多學術聯盟、合辦學位課程、在海外設立分校或離岸課程、在全球公開推廣宣傳等等活動……,就等於體現了高度國際化;有些院校在搞形式主義,甚至盲目追求一些數字硬指標,而忽視國際化背後的真正意義。 扭曲為經濟競爭工具 此外,教育從「公益事業性」逐漸走向更多的「營利性」,一些資助院校搞營利為主的「國際化」,向外地生極力推銷不受配額限制的自資授課式碩士課程, 「國際化」不幸逐漸扭曲成為牟利或經濟競爭的工具,這已把原有國際化和追求卓越的意義變色。 他們往往忽略國際化其他更高層次的目標,包括改善教研質素以達致國際水平,提升學生的環球思維和跨文化技巧,鼓勵師生身為世界公民,更應關心和參與解決環球急切的共同問題(如人權、貧窮、糧食、環保、能源、金融改革、資訊網絡安全、商業道德、人道關懷關幸福快樂感等)。 國際化也會對院校帶來一些未有預計的風險和隱憂——包括矮化本土語言;外國合作夥伴過分主導(或霸道),令自己失去部分自主權;合作計劃或課程失去自我特色或本土文化特性;過分的院校間國際競爭;外地生過分內地化;對本地生入學機會不公平;本地和非本地生的隔膜甚至矛盾;教育過分市場化或商業化等。 先釐訂原則和核心價值 因此,大學國際化不一定有利無害,院校要小心衡量本身條件和發展階段,不宜跟風違反一些原則、理念,以及投放過分資源追求「國際化」,最後事倍功半,甚至損害本身教學質素和學生利益。 在制訂執行國際化策略時,院校應先釐訂一些原則和核心價值,包括如確保維護國家文化身份、自主平等參與、學術質素保證、本土和國際社會責任、外地生權利、文化和語言多元化等。 雖然國家中心或小島心態並不可取,但大學國際化是一個過程、一個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大學的使命是培養人才、開創和轉移知識、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因此國際化不單指師生來源、學術交流、學生交換、合作課程等項目;其目的也不應以經濟利益或國際競爭為主要考量。 推行國際化活動時,政府和院校必須顧及國際化的深層意義和目的,避免作出扭曲而過分從事營利或只求排名的項目,輕視大學在提升教學質素、宏揚自身文化、培育世界公民,以及合作追求人類共同福祉的任務。 當院校具備一定條件和清晰策略目標時,推行與境外院校合作的項目才會有成效,否則將事倍功半,甚至損害本身的教學理念和特色;一味盲目追隨英美的學術模式或套用外國的標準, 將導致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所形容的高教「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相反,地區內院校應維護本身的文化特色,即所謂一種「亞洲大學」或「中華大學」的概念。 國際化要真正推行,有其障礙和代價,這些都是值得政府、院校和社會人士在國際化過程上作出反思和改進。 作者為大學資深領導兼教授;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