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 24/6/2013 港澳應否對內地遊客「封頂」 何順文 旅遊業一直港澳的重要經濟支柱。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最近統計,2012年的全球旅客平均增長為3.8%,而來港旅客則超過16%,異常興旺。在1997年訪港1,127萬人次中,內地客235萬占約20%。到2012年訪港旅客已升至4,862萬人次,內地客占72% (過去三年平均增長25%),而自由行又占內地客七成。 自1997年以來,內地旅客人均消費亦有可觀的增長。在2012年過夜內地客每年人均消費約為8,500港元(比整體旅客約7,400港元為高) ,總消費額達到3,000多億港元,是本地酒店、零售業、餐飲及物流運輸的主要收入來源。2003年自由行只占香港生產總值不足1%,直至2012年升上約為5%,其強大消費力創造了約28萬個就業職位(勞動人口7.5%)。2000年至2010年間新增職位中,約28%來自旅遊業。 興旺的旅遊業也帶來了新挑戰。在2013年農曆新年長假期間,內地近七十萬旅客來港旅遊消費(平均每日過十萬),比去年增長了三成,零售營業額都有雙位數位增長。游旅熱點及中心購物點到處是內地遊客,交通擠塞,名牌店及餐廳要排隊限制入內人數,藥房配方奶粉供不應求,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也大排長龍,甚至「迫爆」暫停售票。香港本土日漸「吃不消」。澳門也差不多。 特首梁振英聲言旅遊區在長假期有「飽和」現象,並認為今後不該「盲目追求旅客人數的增長」,而應在爭取游旅業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照顧香港人的正常生活。業界一般認為有能力改善應付,且說旅遊景點雖擠滿人,但一些偏遠或舊區仍未能分一杯羹和起分流作用。世界大多城市都希望旅客越多越好,故業界認為港人也應忍受某程度大量旅客帶來的社會成本。 筆者同意特區政府短期要用行政措施來處理內地自由行湧至及水貨客等燙手問題,但不同意短期內取消內地旅客一簽多行(但可考慮取消一日多行)來港澳的安排或將旅客人數設限的提議。超載主要是長假期和旅遊熱點,應否常年設限,筆者認為應先對未來旅客數目及本港承載力作科學化分析和規劃。 港改善措施要急起直追 香港酒店房總達73,000多間。另外,在舊工廠大廈改建的酒店也陸續開業,供應量將增加。然而,過去十年旅客增幅逾兩倍,酒店增長似乎未能配合。資料顯示,香港的酒店房間仍不至嚴重缺乏,因只有一半的內地旅客過夜(2012年約1,800萬人次),在淡季時接待力沒有問題。內地旅客往往集中于幾個大節日湧往港澳,令酒店入住供求忽然緊張,其他旅遊景點同樣出現季節性「滿瀉」。這反映了旺季接待旅客能力不足的現實,但投訴住宿安排不周的個案仍屬個別,只要接團單位先確定房間才帶團入境,就可避免不快事件。 因此政府業界應儘快商討找出短期解決方法,改善旅客來港的人潮分流管理,並加強長假期的臨時接待力(包括口岸、交通、食宿等)。這些包括要求旅行社、酒店和主題公園等改善營運管理,保持服務質素;旅行社必須預訂及確實酒店房間才可成團,違規者須受到嚴懲。主題公園及熱門觀光點在旺季時預先安排訂票,並大力宣傳相關安排,避免遊客臨時被拒入場。業界切勿片面追求人數而犧牲服務質素,這才是正確應對問題的態度和做法。 中長期應付措施應加大旅遊容量、擴建和增加旅遊景點、購物點與中下價酒店的數量(特別在郊外地區),紓緩旅遊旺區客流,分散遊客集中點,並帶動不同區域的經濟民生髮展。現時兩大主題樂園都已制定擴建計畫,加上工廠改建賓館的多個專案,港府應儘快審批作出配合,同時以自由市場力量及公共政策應付未來需求。 增加旅遊基建等硬體,需較長時間才能實現。香港應同時與內地當局保持密切溝通和合作,完善通報機制。除強化對內地旅行社與邊境港口管理外,在內地對外通報高峰期旅客訪港澳的數量,讓準備即興來港澳的旅客衡量應否起行,從而達到分流出發的作用。 澳門旅遊規劃較有系統 澳門曆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被中央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政府計畫逐步從博彩中心轉型為享受休閒旅遊。由1999年回歸時700多萬旅客人次,增加到2012年2,800萬人次(年增長0.3%),但約半數為不過夜客;內地客近1,700萬多人次(約67%),比2011年增4.6%。2012年訪澳旅客總消費近500億美元(約6.8%年增長) , 亞太區排第二。 在2013年新春期間,130萬旅客入澳境,比2012年增長14.7%。內地旅客長假期蜂湧前來,澳門跟香港的情況差不多。自由行旅客既帶旺經濟,也帶來人滿之患、通脹高企等負面影響,居民生活空間及資源被分薄。但由於澳門比香港小得多,居住密度也更高,因此其旅遊服務質素與承載力問題比香港更為嚴峻(見附表)。旅遊熱點太擠擁、打的難、店員態度差、酒店房假期「天價」、過關秩序亂和時間長、政府應變能力又不足,都遭澳人詬病多年。 但澳門政府近年在承載力的對應似乎較香港具策略性和系統化,不斷開拓基建、新文化景點、非博彩休閒元素、酒店和過關設施。在旅遊區域合作方面,澳門按《粵澳合作框架協定》逐步落實與橫琴及南沙合作。除澳門和橫琴聯游外,與南沙合作的遊艇自由行及游輪母港專案都具發展潛力。另外,澳門旅遊局聲言不會單純追求旅客數量,近期積極提升旅客品質與旅客來源地多元化,並推行優化分流,舒緩旅遊旺區客流(如大三巴、議事亭、新馬路、媽閣廟及大炮台等)。這包括推廣「社區旅遊發展計畫」與「社區旅遊」,利用不同媒體透過資訊將旅客從擠擁旅遊區,帶至附近同樣具歷史文化特區但不太有名的景點(如舊城區、爛鬼樓、亞婆井及鄭家大屋等) ,讓其他區域能分享旅遊經濟發展成果。 澳門當局亦與內地改善通報機制,可在長假期時,讓旅客提早透過旅遊局網頁得到每日來澳人數與酒店價格資訊,以做好起行前的準備。這些措施都可以提升遊客在澳門的滿意度。澳門政府亦著力評估市民對旅客的接受程度,並透過宣傳教育令本地居民明白旅遊業的重要性及其參與角色。澳門在旅遊發展有其他隱憂(如博彩元素仍過重、港臺旅客比例下跌、旅客停留過短、和中央可能收緊訪澳政策等),但澳政府的一些措施與規劃,仍值得香港參考學習。 落實科學化承載力研究 港澳特區對旅遊接待能力(或稱承載力)備受關注,是否見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各方看法不一,主要是缺乏科學化權威衡量指標,各人都憑單方面或直覺判斷。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最近正在全球開展研究旅遊承載力,並鼓勵各地建立共通指標。承載力不能簡單概括是否飽和,應從不同範疇作判斷。這包括如基建路網及港口、酒店及景點的硬體發展能否擴大接待能力。另外,還須計算旅客及本地居民的心理主觀感受。 澳門旅遊主管官員雖未有表示會否限制旅客數量,但政府政策研究室最近已對此課題進行研究,重新評估自由行計畫。事實上,澳門政府自2003年自由行實施後已開始資助當地院校進行研究,每年提供澳門旅遊承載力上限的報告。研究包括(1)本地人與旅客的心理承接力,及(2)從政府及業界瞭解基礎設施、酒店、餐飲、交通、口岸通關等八大範疇承接力。2007年研究顯示澳門承載力上限為每年2,900萬人次,社區心理承載力約為每日6.9萬至7.9萬人次。澳門2012年旅客人次已超過2,800萬人次及平均每日7萬人次,逼近臨界點,必須重新檢視現行政策。 彈丸之地的香港,還可承受多少旅客?相信市民都樂於儘早聽到答案。筆者建議港府、業界與學界可仿效澳門攜手主動開啟這方面研究,設立具參考性的量化客觀指標,既讓公眾及業界明白接受,亦能與​​國際接軌。要計算承載力上限,主要目的並非要計算一個「死數」,亦不在於要對自由行「截龍」。承載力某程度是動態的,其分析可作以警惕政府及業界何時要加強設施與政策來提高承載力,包括分流旅客到不同區域。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儘快進行資料搜集和科學化研究,以瞭解實際接客能力及作出長期規劃。目前不宜輕言「封頂」,設置關卡以限制內地自由行。為提升承載力,短期應儘快改善配套設施及作分流管理,嚴懲違規者。長期來說,特區政府要優化城市結構,提升其對城市的管控能力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為澳門大學副校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及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 香港與澳門旅遊承載力比較(2012年) 香港 澳門 1. 人口 714萬 58萬 2. 面積 1,100平方公里 30平方公里 3. 每平方公里人口 6,490 19,330 4. 2012年旅客總人次 4,862萬 2,808萬 5. 2012年內地旅客總人次 3,403萬(佔旅客總人次72%) 1,690萬(佔旅客總人次67%) 6. 2013新春到訪旅客總人次 130萬 93萬 7. 2013新春到訪內地旅客總人次 70萬 63萬 8. 日均接客人次 133,150 76,712 9. 人均接客人次 6.8 48.3 10. 日均每平方里旅客人數 102 2,557 11. 酒店房間總數 73,000 26,700 12. 酒店房間日均接客人次 1.85 2.94 13. 的士總數 17,500 1,200 14. 人均的士數量 408 483 15. 旅客承載力(每年) 沒有數據 2,900萬人 16. 社區心理承載力(每日) 沒有數據 6.9萬至7.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