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 09/4/2013 澳門處理奶粉荒比香港勝一籌 -兼談深層次問題 何順文 近年港澳兩個特區都同樣面臨一連串與內地矛盾的問題,包括內地大量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由於內地的奶粉信心危機未有改善,人民跑到港澳搶購嬰兒奶粉。有一段時間特區內的奶粉價格不斷上升,甚至無貨可供,全城媽媽沸騰焦急。奶粉荒如處理不善,會加深中港之間的鴻溝。 內地水貨客濫用「一簽多行」的漏洞,不但損害了內地關稅收入,也影響到港澳居民的生活質素與與公共秩序。水貨客(當中部份是港澳人),在港澳大量「掃貨」,已起了港澳市民對內地水貨客的強烈不滿,有些怨氣已蔓延至正常的內地旅客。與此同時,正常內地旅客亦感不快,本來是來港澳度假消費,直接貢獻本地經濟,但竟然遭到批評甚至歧視。 港澳兩地政府已採取不同的措施,以防止水貨客及內地媽媽掃清本地奶粉。事實上,在一國兩制的大原則下,當急需時特區政府作出保障其市民權益的權宜措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重點是這些措施必須恰當和有效而不損害兩地關係。 為了表示顯示政府「果斷」,急市民所急,香港政府以「先立法,後審議」方式於3月1日實施經修訂的《進出口條例》,限帶奶粉兩罐離港,違反者一經定罪可罰款50萬元及監禁兩年。這個應急的行政命令搏得本地媽媽的掌聲,但卻引來品牌奶粉商丶藥房及旅客的不滿。 理論上,購買多少奶粉乃自由市場行為,並無刑罪的基礎,為何帶奶粉過境要坐牢兩年? 此例在懲罰力度上明顯過份嚴厲,與違法造成的後果不成比例,忽視了立法原則精神,造成一些後遺症。由於立法粗疏與規例條文對「奶粉」定義含糊,已引起執法的不少混亂。明顯地新例在立法及執行上有很大空間可以改善。 有法律專家認為,限奶令違反《基本法》保障自由貿易的條文,既未向世貿通報,更不符合香港長期以來實行的自由貿易免關稅及自由港的原則。另外,限奶令也違背了香港立法會較早前商討禁奶粉廣告的精神。 由於限奶令做得「過龍」及「過辣」,已引起不少內地民眾不滿,加劇了兩地人民的對立面。這與中央提倡「要顧及內地同胞的感受丶理性包容丶有更寬廣的胸懷」處理兩地矛盾的方針,似乎有所違背。 港限奶令過急過辣應求變 事實上,解決奶粉荒有更有效的方法。港府應設法堵截水貨客濫用本來方便內地旅客的「一簽多行」丶一日內可以多次進出邊境的政策漏洞。有立法會議員建議中央把「一簽多行」的措施改為「一日一行」,力求從赴港證件簽發源頭上杜絶水貨客,又不影響正常旅客旅遊活動。 港府一直認為奶粉荒的部份原因是奶粉商的供應鏈出現了問題。因此港府可選擇修改《儲備商品條例》而非《進出口條例》,規定奶粉商要有充足的進出口儲量,以應付可能突發出現的短缺問題。把矛頭指向顧客與藥房,並非治本的良方。 事件招至內地官民的不滿。港府應藉「限奶令」的錯失經驗,改善日後推類似政策時與內地的溝通策略(例如透過香港在內地的辦事處及媒體),讓內地民眾瞭解港府有關政策的立場,消除矛盾始終要靠溝通與體諒。 新例本是迫不得已的短期非常措施,但港府一直堅持不會為限奶令設日落條款。經輿論的壓力下,幸好港府最近已軟化表示,除檢討配方奶粉的定義及執法指引,及讓旅客入關前可棄置超出限量奶粉。若日後發現整體供應鏈及市場明顯改善,不排除修改罰則或提早考慮取消限制。 澳居民登記供貨更具實效 在澳門,政府未有仿效香港實行限奶令。曾有民意提出奶粉出境徵收離境稅(而非重罰欵),但澳門政府一直未有具體的措施(一些藥房自願對每一顧客只限售兩罐)。到今年1月份,澳門政府推出「母嬰臨時支援計畫」,數千名澳門居民憑身份證作自願登記,由品牌奶粉供應商每月向家庭直接供貨不超過5罐,不涉及仲介零售商。 據悉澳門媽媽非常支援這個計畫,無論市面商店有否奶粉短缺,或水貨客搶購或攜帶多少,都可保證本地居民奶粉的供應。如果出現市民無法買到已登記的品牌奶粉,衞生局會立即派員跟進處理。 香港限奶令和澳門「母嬰臨時支援計畫」,同是為了解決本地奶粉荒危機,但明顯澳門的自願登記方法顯得更實際有效。澳門的供應保證做法更合符自由貿易的原則。在本地人利益不受侵害的條件下,也可滿足旅客的需求。澳門政府的政策相對香港較明智,不設限帶令。為了旅遊經濟收益,相信澳門政府不會採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 兩制矛盾與深層次融合問題 明顯地,這些問題不少是由於兩地 (陸港或陸澳) 在制度丶文化與價值觀上差異而導致。因國內人民對土產奶品安全失去信心,加上貪腐與社會信任缺位,是造成港澳奶粉荒的主因。中央新領導應下最大決心滅貪並提升社會誠信。兩地人民除要加強溝通和包容,和採取適當手段來緩解外,更要理解個中的深層次核心問題。 我們同意兩地雙方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協調以取得共嬴。隨著內地開放政策與民眾的收入水準越來越高,兩地雙向經貿旅遊交往肯定會越來越頻繁,大量自由行也是自然的發展現象。但在前一國兩制下,究竟甚麽是「兩地融合」及如何「融合」?我們是否應走近一國兩制多一點抑或盡力保持一國兩制的差異?如何找出這個平衡點?特區回歸50年之後又怎樣? 如果不針對這些核心問題,或蓄意避免觸及這個可具敏感的課題,那麽很多討論都是摸不著癢處。特區政府和居民如對兩地關係的思維欠清晰,很多政策措施的效果都會事倍功半。特區要重新置放找與內地的長遠發展方向。 作者為澳門大學副校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及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