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傳新報純文字版 P1 濫用抗生素食品驗出超級細菌 內地輸港豬隻樣本日前被驗出「超級細菌」抗藥基因,市面雞肉樣本亦發現含有耐藥性細菌,濫用抗生素所產生的食物安全危機躍然紙上。市民長期食用含抗生素食材,或會增加耐藥性細菌出現機會,一旦受到細菌感染,大部分抗生素均可能失效。立法會議員(醫學界)陳沛然坦言,即使監測進口家禽及漁產抗生素殘留有一定難度,但仍需想辦法在立法方面修補相關漏洞。 記者:林嘉雯 鄺棟輝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2015年發表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收集的804個豬隻樣本當中,有超過兩成樣本被驗出「超級細菌」抗藥基因MCR-1,這種細菌基因具有強效抗藥能力,而且感染性極高,會令所有抗生素失效。美國在去年五月發現首宗感染病例,化驗結果顯示,病人大腸桿菌樣本帶有MCR-1基因,對「最強抗生素」多粘菌素產生抗藥性。 管制法例落後   一般的農場通常都會對食用動物施用抗生素,令肉類和蛋類等食材有可能殘留抗生素。雖然抗生素殘餘物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即時的健康問題,但陳沛然提醒,抗生素殘餘物有機會令到體內細菌適應環境,產生耐藥性。雖然本港有法例列明食用動物體內部分抗生素的濃度上限,食物安全中心亦有機制監管抗生素殘餘水平,作安全評估。但有關法例所制定的標準,已經有15年未有修訂。 規管進口有難度   陳沛然認為,應先立法規管本地農場使用抗生素,繼而才能進一步設立相關機制,監測進口家禽、肉類及魚產。他坦言,規管有難度,「好難一時三刻畫條線出嚟,去界定農場有無濫用抗生素。」   他認為,管制本地農場使用抗生素的問題,可以從處方途徑著手,例如農場需經由獸醫批准及處方,才可以購買抗生素作治療用途。   陳沛然續指,要管制進口家禽、肉類及魚產抗生素含量難度更高。「每一個地方管制抗生素嘅指引都唔同,你唔可以用自己嘅標準,去管制人地國家使用抗生素。」現時香港98%的肉類均由外地進口,主要來源為中國內地及美國,兩地對動物施用抗生素的比例均比其他國家為高,美國更有八成抗生素用於食用動物身上。   陳沛然表示,全球都面臨同樣問題,如何在食物供應與使用抗生素取得平衡,香港唯有加強抽查樣本,盡力把關。   他補充,對進口家禽、肉類及漁產的檢驗,困難在於檢驗時間較長,「攞塊豬扒去驗,來回可能兩日,新鮮都變咗唔新鮮。」他坦言,一旦監管制度牽涉到營商環境,就會引起各界不同聲音,需要小心翼翼處理。 推動新政策需時   今屆立法會任期剛剛展開,陳沛然稱,他正草擬有關抗生素與食品安全議案,準備提交立法會討論,但推動新政策需時,期望市民給予支持。   陳沛然強調,並非所有人對抗生素均會出現抗藥性,所以市民無須過份擔心。抗生素抗藥性已是全球性醫療議題,而且有加劇趨勢,社會各界要攜手面對,「最基本應由慎用抗生素教育做起,小學已經開始做緊。」 避免有病無藥醫   人類多年來使用抗生素,以對抗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但根據衞生署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醫生有過度處方之嫌。藥劑師麥志偉指出,一旦細菌出現抗藥性,需要以更強效抗生素對抗細菌,長遠下去造成「有病無藥醫」。 抗藥性高五成   衛生署研究發現,香港公立醫院病人對耐藥金黃葡萄球菌呈抗藥性的比例高達50%,較其他發達國家高出約五倍。衛生署調查亦指出,有七成受訪醫生經常處方抗生素;有2.3%受訪市民曾未經醫生診斷下而自行購買抗生素。調查結果反映香港錯誤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引致抗生素抗藥性加劇。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醫療共同面對的問題,麥志偉指出,在香港醫生經常處方抗生素、病人沒有跟隨醫生指示,私自暫停藥物療程,甚或拒絕定期覆診等等的原因,導致不少抗生素出現抗藥性反應,抗藥性細菌變本加厲。 亂服恐有反效果   他坦言,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速度,往往比研發新抗生素的速度為快,醫生、病人及政府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對抗。   坊間有不少關於抗生素的謬誤,有市民以為抗生素等同消炎藥,一旦出現炎症,服用抗生素可以消炎。麥志偉強調,抗生素主要作用是對抗細菌感染,若果病人出現病毒感染而服用抗生素,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隨時會引致反效果。   麥志偉補充,市民一旦出現不適,一定要向醫生求診。如果醫生處方抗生素,病人需要服用整個抗生素療程。「市民要相信醫生專業、跟足醫生指示,服用指定日數的抗生素,唔好見好返啲就唔食。」 有效解決問題   麥志偉指出,防止病人濫用抗生素,更應防止病人避用抗生素。他表示,作為藥劑師,不希望市民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些市民因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而不敢服用醫生處方抗生素,這樣只會由有藥可醫,變成無藥可醫。麥志偉希望市民能夠善用抗生素,跟足醫生的療程。 P2 港人上車難「高級劏房」當道 根據《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顯示,香港2016年樓價入息比率是18.1倍,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地區。近年,香港的新落成樓宇單位面積愈來愈細,例如北角的尚譽,大多數單位樓面面積只有約200平方呎,被稱為「高級劏房」。辣招失效,避險熱錢大量湧入,炒高本港樓價情況下,「高級劏房」成為香港人置業難的縮影。 記者:鄺月婷 練潔芳 袁諾曦   近年主攻中小型單位的新盤供應明顯增加,銷情熾熱。發展商以高價投地,設計及推出一系列超小型單位,並以豪宅作為包裝,希望吸引首次置業買家。城市研究學者何尚衡表示,政府在2010年開始,於賣地計劃加入限呎和限量條款,是高級劏房盤加速湧現的原因。   他認為,發展商推出高級劏房盤是為了遷就市民的購買力。市值愈高的樓盤,按揭成數愈低,例如400萬以下樓盤住宅的最高按揭成數,可以是樓價的8至9成。發展商頻推小型單位,有助加快去貨。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指出,本港以往只有少數為單身人士而設的細單位,發展商推出這類單位令單身人士有較多的選擇。現今的世界趨勢是單身年青人愈來愈多,其他國際城市如東京、紐約和倫敦,超微型住宅單位早已出現,某程度來說,發展商是回應市場需求。 利率低吸引投資者   葉毅明表示,要解決目前房屋供應問題,最主要是金融體制問題。因為現時利率低,難以找到其他像買樓一樣,相對回報較高的投資產品。「單單增加供應不能解決(房屋問題)。買樓主要是投資者用作收租,真正用家不多。」現在樓價高企,小型單位有價有市,但一旦樓價下降,除非地段好,否則,超小型單位可能會變成雞肋。 劏房降居住質素   葉毅明強調,如高級劏房盤成為主流,將會降低市民的居住質素,未能滿足家庭住屋需要。「如果在市區較方便的地段,全部都是這些樓盤,很難想像香港的居住環境會變成怎麼樣。」但是,葉毅明並不贊同政府立法規管最低居住面積。他認為,這樣做,除了會過度干預自由市場外,亦未能切合市民的需要。   政府為壓抑樓價,於去年11月初提高住宅印花稅至物業交易價的15%。葉毅明認為,政府辣招令買家趨向一手市場,間接幫助發展商銷售新盤,發展商可透過回贈、更改付款條款和利率借貸比例等方法,令辣招失效,二手市場則沒有方法繞過辣招,需求大減。   葉毅明表示,「發展商可做的事比政府多,他們對樓市操作比官員熟練。」他以困局來形容現時的樓市,想置業自住人士暫時只能等待樓價回落,和政府增加房屋供應了。 買樓結婚面積小「照殺」   一般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高級劏房」,都會覺得居住地方太少,但為了符合「結婚先要有樓」的要求,單位大小已不再是考慮因素。   市民陳小姐認為,為了上車而購買小型樓盤是合理的做法,但自己就不會這樣做。   市民陳先生表示,年輕人觀念也在改變,可以接受租樓或跟父母同住。他說:「買樓如果只是為了符合『結婚要有樓』這個條件,面積大小就不會是考慮因素。」   市民方小姐稱:「我不會為了上車而買那些樓盤,太細了。」她認為,有人願意買那些超小型單位,是由於樓價實在太貴。 應對劏房盤各地態度迥異   樓盤迷你化並非香港獨有,為解決居住問題,各地政府採用不同方法應對。為規管群租屋的安全問題,北京市多個部門於2013年發佈最新房屋租賃條例通知,規定出租房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於50平方呎,單個房間不得超過兩人居住,不得分割出租。   而日本政府則制定了「最低居住水準」,1人單位最低居住面積為20平方米(215平方呎)。市區和郊區房屋單位制定的「誘導居住面積水準」,市區和郊區1人單位誘導居住面積水準,分別是40平方米(430.4平方呎)和55平方米(591.8平方呎)。   紐約市前市長彭博在2013年離任前取消立法禁止興建400方呎以下的住宅單位,同時舉辦「微型住宅」設計比賽,其中一個贏家美國新派建築公司nArchitects與紐約市政府合作,在曼哈頓推出名為MyMicroNY的微型住宅,提供55個住宅單位,實用面積為260至360方呎。 P3 林鄭月娥777票成首位女特首 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於3月26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本港首位女特首。曾俊華得365票,胡國興得21票。林鄭月娥表示,當選後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傳新報》記者獲邀採訪是次選舉。 記者:鄺棟輝 林嘉雯   當天清早,三名候選人相繼率領競選辨團隊抵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到場投票選委握手致意。   林鄭月娥提早一個多小時到達,她分別與競選辦主席團成員夏佳理、陳智思握手擁抱;曾俊華隨後到場,向傳媒竪起大拇指;胡國興最遲抵達,他表示對自己有信心。三位候選人碰面時短暫交談,互相握手及合照。 首輪投票決勝負   首輪投票於早上9點至11點進行。投票結束後,票箱在警員護送下,經特別通道運送至中央點票站。點票於下午約一時半結束,三名候選人隨即上台等待宣佈結果。   當選舉主任宣佈林鄭月娥於是次選舉中取得超過600張有效選票,當選香港特區第五屆行政長官。台下支持者隨即鼓掌歡呼,不斷高喊「2號、2號」,但亦有示威者喝倒彩,高舉「我要真普選」等抗議橫額。林鄭月娥四度向台下選委90度鞠躬致謝,再與曾俊華、胡國興握手、擁抱。   林鄭月娥丈夫林兆波及長子林節思隨後上台送上鮮花致賀,其競選團隊亦陸續上台恭賀林鄭月娥當選,與她合照。 首要工作修補撕裂 林鄭月娥發表勝利宣言時,感謝曾俊華、胡國興以及葉劉淑儀,指三人在競選過程中的表現令人敬佩,冀他們繼續以自己的方法服務市民。她又感謝各選委對香港的關心及對選舉的積極參與。林鄭月娥指出,其當選後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林鄭月娥表示,未來工作首先要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她會盡快約晤不同政治立場、不同黨派議員,作深入溝通。   曾俊華發表落選感言,他坦然接受選舉結果,並祝賀林鄭月娥當選。他指出,香港需要信任、團結和希望,冀市民不要氣餒,亦不要失去信心、不要放棄香港。胡國興在落選感言中,感謝家人和競選團隊一直支持他,尤其感激投票給他的選委。 新咪錶用家拒信用卡付費 運輸署自二零一六年十月底起,分別在旺角及元朗部分泊車位試用新款咪錶,取代已使用超過10年的舊咪錶。新咪錶可同時處理4個車位的收費,使用者可以用八達通或非接觸式信用卡付款。截至一六年十二月底,新款咪錶共處理了約3萬5千宗交易,但當中9成的交易均以八達通付款,反映信用卡付款方式未能令用家放心,新咪錶實驗成效受質疑。 記者:林肇彥 陳樂霖   現時全港路旁停車位共約有九千八百個咪錶,提供一萬八千個車位繳付泊車費,只能用八達通付費。由於已運用近十年,部份咪錶機件退化,已屆使用年期。運輸署於2012年建議引入接受信用卡繳費,可以以智能電話遙距續錶的新咪錶,方便市民使用,並計劃於2020年逐漸取代現有咪錶。   試驗計劃花費約三百八十萬元,分兩階段進行實地測試,每階段為期九個月。首階段分別於元朗鳳群街停車場,旺角通菜街及西洋菜南街進行測試,共有二十個新咪錶,覆蓋約六十個泊車位,第二階段將於本年第二季開始,在灣仔及西貢進行。 擔心付費安全性   新咪錶分別有管理雙泊位及四泊位兩款,均配備無線通訊技術,接駁新咪錶及中央電腦系統,具備自動傳送上載交易數據及故障預警等功能。除八達通之外,亦接受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及銀聯閃付三款支援離線付費交易的非接觸式信用卡付款。但新咪錶並未接受近場通訊(NFC)的Android Pay及Apple Pay等行動支付交易方式,暫時無法以智能電話遙距續錶或繳付泊車費。   記者早前於下午時段到旺角實地觀察及測試,留意到入錶或續錶的新咪錶用家均使用八達通繳款,未見有人使用信用卡。車主許先生表示,只會使用八達通付款,因為信用卡較多安全隱憂,擔心讓賊人有機可乘。 實體鍵取代輕觸屏幕   記者即場測試各種付款方式,試用Apple Pay時會顯示出「此卡不適用」字眼,而其他付款方式,即八達通及Visa payWave信用卡一律正常,但仍與運輸署所提出的「七秒可完成付款」有差距,首次使用者必先花時間讀懂整個流程,整個流程約二十秒,若閒置數秒後便會重新開始付款程序,對使用者造成不便。   新款咪錶雖然設有信用卡收費功能,但使用者不多,九成的交易均以八達通付費。許先生表示,自己一向都用八達通付款,即使多了信用卡收費選擇,也不會改變習慣,原因是用八達通方便,但信用卡則有被人盜用的風險。   新咪錶以實體鍵取代輕觸式屏幕,用家必須直接把實體按鈕按下方可進行交易。此項修改被市民批評「時光倒流」,先進變落伍。由於司機已習慣輕觸式,「新」的處理方法,反令人難以習慣。   記者所見,新咪錶車位地下標記不顯眼,容易令使用者因未能找到自己的所屬的車位,隨時入錯咪錶。許先生表示,新款泊車位容易使人混亂,自己也曾入錯錶,幸好及早發現。第二階段的試行計劃即將於2017年第二季開始。政府或需評估第一階段實驗結果,作出改善。 新咪錶功能一覧 支援八達通 設雙泊位及四泊位兩種 支援三款非接觸式信用卡 未能提供智能電話遙距續錶 美咪錶支援電話遙距續錶 美國自去年起,已開始引入NFC付款方式的咪錶,配合現時民眾的生活習慣。只要使用有NFC附費功能的手提電話即可以用手機付費,大大方便了當地人的交通生活。除此以外,他們也引入了用手機遙距為車位續錶的功能,方便使用者可以不用回到泊車位而成功增值,十分便利。 P4 新派年宵少了人情味 每逢農曆新年,食物環境衞生署在轄下十五個場所,舉辦為期七天的年宵市場,讓市民購買年貨和時花,感受節慶氣氛。這些公營年宵市場已有近半個世紀歷史,今年有主辦單位看準時機,於中環海濱摩天輪下,舉辦首個中環年宵市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和賣點經營,務求突破傳統,製造商機,但市民的反應是「新派年宵多了創意,少了份人情味」。 記者:鄺紫珊 簡梓因   位於中環的新式年宵市場由FEED主辦,名為「MartinHongKong」中環年宵2.0,於1月24日至27日舉行,設有近三十個攤位,供市民免費入場。主辦單位為控制入場人數,不時實施人流管制措施,記者於1月27日下午實地測試,需等候約四十五分鐘才能進場。 走高檔 年味變調   當天臨近假日,人流特別多,場內攤位之間的空間狹窄,只够二至三人並行,遇上多人輪候的攤位,更顯擠迫。場內以售賣各國及本地熟食為主,走較高檔路線。這些攤檔所售賣貨品價格不菲,檸檬茶一杯20元。有的參展商出售創意手作和潮流服飾,惟攤位面積不大,每次只能容納五個人光顧,減低遊人入內選購貨品的意欲。 更像美食廣場   中環年宵市集設有互動遊樂區,如經典遊戲「擲彩虹」等,還有大型銀幕播放電影,吸引不少人駐足觀賞。除了攤檔和遊樂區之外,年宵市場還安排了樂隊、舞獅表演和汽車展覽。   中環的新式年宵市場雖然有不少噱頭,較傳統年宵多元化,但市民葉小姐表示,新式年宵的過年氣氛稍遜,欠缺傳統年宵的人情味,「這裡超過九成的攤檔都在售賣熟食,但食物欠缺過年特色,好像是創意市集,或美食廣場。」市民龔先生直言,中環年宵只是以「年宵」為名的商家營銷策略,「可以議價才稱得上本地年宵嘛!剛才我買一幅畫,付款時隨口說便宜一點好嗎,那位店員竟然態度強硬地說『先生,不好意思!老闆說,我們的貨品不設議價』。」 最旺仍是維園   食環署舉辦的15個大型年宵市場,每年11月以公開競投方式出租翌年年宵攤位,價高者得,每年吸引不少中學、大學學生、慈善團體、社會團體和直銷公司等投標經營。投得攤位的人士必須簽訂特許協議,方能在年宵市場經營攤位。 叫賣聲此起彼落   眾多年宵市場中,以面積最大、人數最多的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最為人熟悉,約有200個乾貨攤位、180個濕貨攤位和3個熟食攤檔。記者1月27日下午採訪時發現,現場人山人海,有多個出入口疏通人流。「清貨大減價,五十蚊三隻!」叫賣聲此起彼落,很有市場味道。   售賣自家設計「招積雞」的店主Helen認為,今年維園年宵「旺丁又旺財」,對銷情感到滿意,「由去年構思貨品,到投標年宵攤位,過程有苦有樂,這次與朋友一同經營,確是十分寶貴的經驗,希望能夠賣掉所有貨品!」。   中環年宵大部份攤檔都是由大公司聘請員工經營,員工沒有參與構思,只是一般的「一買一賣」;相比之下,維園年宵檔主參與了整個市場營銷過程,他們自行構思產品和投標選址,經營模式較為靈活,有更大議價空間。不少檔主兼任店員,銷售表現直接影響賺蝕,所以他們十分賣力叫賣,平添年宵氣息。 恒管學生學以致用   今年維園年宵,本校供應鍊管理學系系會幹事會的「恒家供雞恒家猜」,與恒管同學自發組織的「我不賣雞誰賣雞」攤檔,均售賣近期大熱卡通公仔,迎合大眾口味。   在年宵的最後一天,雙方在銷售方式各有策略,前者因去貨快而臨尾提高售價,後者則「要錢不要貨」平價回饋市民。同學表示,營運年宵令他們獲益良多,希望明年再接再勵。   由中學名校學生經營的「招積雞」,售賣文青風格的文具精品及生活用品。其中,個性化設計的「星期一至星期五文件夾」大賣,年宵頭三天已經回本。店主Helen表示,希望明年設計更多應節商品。   售賣雞年主題商品,以燒味檔作包裝的「愛回雞」,由一班大學畢業生經營,雖然銷情比預期差,但店主李小姐樂觀地表示:「最重要是大家開心,蝕錢不要緊!」。 維園年宵Vs中環年宵 舉辦日期 1月22日至28日 1月24日至27日 舉辦日數 7天 4天 主辦單位 食環署 FEED 攤位數目 近400個 近30個 特點 面積最大、人數最多 首個中環年宵市場 劃分區域 濕貨區、乾貨區、熟貨區 生活品味區、餐飲美食專區、乾貨區、酒吧暢飲區及互動遊樂區 營運方式 檔主兼任員工 公司聘用員工 P5 斜槓青年「炒散」打工 近年,不少大學畢業生成為「斜槓青年」(SLASH),同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SLASH」的概念源自美國專欄作家MarciAlboher的暢銷書《OnePerson/Multiplecareers》。青年常在自我介紹中使用「/」來區分不同職業,故此出現「斜槓青年」一詞。不少大學畢業生以「兼職」或「炒散」謀生,認為工作時間較彈性,自由度高,不再局限於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 記者:林穎欣 鄧溢禧   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2017年畢業生潘耀昇,畢業後即在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工作,他同時兼職香港電台港聞部記者。按香港電台的制度,只有公務員才算是正式員工,可獲得勞工保障。由於他並未考取公務員資格,兩份工作都是合約形式,以多勞多得的方式計算工資,因此每個月的工資都不一樣。潘坦言,因兩份工作性質不同,很有挑戰性及新鮮感。加上工作內容都是他感興趣的,滿足感頗大。 收入不穩影響社交   潘直言,自己不會做一輩子的斜槓青年。他稱,每個月的收入高低有近兩成的差異,「因為收入不穩定,有時候交過家用後,剩下的錢可能只夠日常支出。」收入較少的日子,一些社交聚會他也甚少參與。「有時候只能婉拒(聚會邀請),總不能說是錢不夠吧!」 擬投考公務員   由於不是正式員工,沒有應有的員工保障,還可能面對資歷未能獲得認可。本港社會仍視斜槓青年的工作經驗為非正規工作,容易被下一任僱主質疑他們的工作態度,對其失去信心。長遠而言,斜槓青年既沒有「長工」應有的工作權益,更沒有明確的晉升階梯。潘耀昇透露,打算在日後考取公務員,為轉為香港電台正式員工鋪路。 13萬青年彈性就業   像潘耀昇這樣的擇業模式在香港並不罕見。青協青年創研庫在去年12月發表「彈性就業模式」研究,發現受訪528名15至34歲的在職青年中,逾半在過去一年曾彈性就業,因此推測全港有逾13萬名彈性就業青年。報告發現,青年從事彈性就業的主因,是希望可以有彈性的上班時間和賺取更多收入。研究顯示,本港整體彈性就業人口有上升的趨勢。 政府應有相關對策   在彈性就業持續上升的趨勢下,本港社會對此普遍缺乏認知。報告建議,政府應進行相關統計及研究,長遠作出合適的人力資源培訓和規劃,應付勞動模式的轉變。報告還建議,政府可為他們設立支援平台,提供工作項目和職位空缺資訊。同時,亦應優化「資歷架構」中「過往資歷認可」機制,將彈性工作經驗轉換成合資格的認可經驗。 大學生起薪13,750元   根據去年年中的統計處報告,本港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為13,750元,較前年上升約9%。而同期的十月份通脹率為2.1%,較上年稍有放緩跡象。   扶貧委員會去年年底公布之《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中提到,近年大學畢業生出現起薪點不敵通脹的問題。如11/12年畢業生的薪金,扣除通脹後月入中位數約14,500元,較06/07年畢業生下跌了約一成三。   以潘耀昇個案為例,由於他收入不穩定,他最低每月收入約13000元,扣除每月家用及把部分作為儲蓄後,僅餘大概3000元。 大多數人依賴家庭   他直指,「有些月份花多了,可能就需要『勒緊褲頭』。」潘認為,現時的薪金勉強能支持生活,對於投資或日後建立家庭依然未有計劃。「五年之內應該都不會(離開家人獨立生活),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錢的問題,租金和日常開支都應付不了。」   環球市場波動,香港經濟狀況受制於外圍因素。隨著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場,大型銀行和企業可能需要調整人手與各項支出,以應付突發狀況。「斜槓青年」或許將成為「最受忽略的打工一族」。 為抱負堅守新聞工作   香港「通街都係大學生」,得到一紙畢業證書不再是天之驕子。不少大學畢業生為了謀生或興趣,捨棄本科專業,投身薪金較高的行業。過去十九年,即使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比九七年上升兩成多,但薪金的升幅追不上通脹。學位貶值,加上求職艱難,部分畢業生寧放棄本科專業,投身薪金優厚或者職業穩定的其他行業,作多元發展。有不少大學畢業生投考警察,就是很好的例子。   潘耀昇表示,自己亦曾被其他行業的薪金吸引,但始終未想放棄記者的抱負,他會繼續從事傳媒相關工作。他直言,傳播行業起薪點不是最高,但從事傳媒是人生閱歷和拓展人脈最好的基石,不少媒體人獲得大公司僱用,從事公關工作,獲得更理想的薪酬,增廣見聞。亦有大學畢業轉向一些起薪點較高的行業,包括金融行業,投考紀律部隊,考取教師專業資格等。教育行業的平均起薪點約二萬港元,加上考取教師執照只需1至2年時間,很受大學畢業生歡迎。 P6 巴士翻側斜壆成替罪羊? 今年一月中發生的藍田巴士翻側車禍,造成一死十八傷。肇事巴士當時正沿鯉魚門道往油塘方向行駛,駛至近藍田巴士總站時失控,撞向石壆,導致翻側。是次意外令人關注公路用以減緩失事車輛衝力的斜壆,是否存在設計盲點? 記者:莫適柔 劉穎琛   斜壆一般設置於公路的分叉路口,原本的設計目的是當車輛撞向石壆時,可以卸去部分衝力,令車輛滑下或者反彈回到路面,減少傷亡。但斜壆對於車身較高的雙層巴士,可能構成另一個危機,可能也是導致藍田翻車意外的原因之一。   運輸署對巴士進行傾斜測試顯示,雙層巴士可以抵受的傾斜度是28度,當巴士剷上約一米高的石壆時,傾斜度高於28度,巴士有機會翻側,導致更嚴重的傷亡。 防撞欄各有利弊   除了斜壆外,香港部分公路分叉路口採用風琴式防撞欄。風琴式防撞欄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當車輛失控撞欄時的動能衝擊力,從而在短時間和短距離內,令失控車輛減速至停止。   香港汽車高級駕駛協會副主席江日雄表示,兩者比較,斜壆比風琴式防撞欄更有效減少傷亡。因為風琴式防撞欄只能吸收車輛正面撞欄時的衝擊力,如果車輛是由側面撞欄,風琴式防撞欄不但不能吸收衝擊力,更有可能令防撞欄掃向隔鄰行車線,導致新的交通意外。而風琴式防撞欄只能在寬闊的路面使用,過於狹窄的路面並不適合安裝。   雖然斜壆有機會令巴士翻側,但江日雄稱:「斜壆已經是在現實環境之內,達到最好防撞效能。」他認為,斜壆可以改善的地方是,在前面放置燈箱或反光牌,提醒司機。他又稱,香港的路面設計已經較其他國家完善,車輛的性能亦比以前更好,香港交通意外宗數每年都在下降,發生交通意外的原因大多是出在司機身上。 駕駛態度更重要   江日雄稱,現時駕駛者的駕駛技術大不如前,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車輛很容易駕駛,並不需要太多技巧。部分司機有超速、分心、醉駕和藥駕等問題,早前藍田巴士車禍的司機,便因為在駕駛時身體不適,導致悲劇發生。他建議,駕駛者應多加留意路面情況,避免交通意外。 巴士乘客自救小貼士   藍田鯉魚門道巴士翻側意外,再次令人們關注乘搭巴士時的危機意識。有專家建議乘客乘搭巴士時,選擇下層的座位。由於雙層巴士的車身高,下層的重心相對較低,比較穩定。乘客亦應該盡量選擇與司機同一方向的座位。前面座位的頭枕可以在意外發生時,減低撞擊力,保護頭部。如非必要,不要選擇側坐位置,當巴士不幸撞車,側坐的乘客會像骨牌一樣向側面倒,較容易受傷。   巴士上層乘客,應盡量避免選擇車頭位置。因為當巴士急停或切線的時候,容易撞到前面玻璃,在嚴重意外中,車頭乘客更有可能被拋出車外。由於車輛靠左行駛,巴士左邊容易會撞到招牌或樹枝,較為危險。   除此之外,當巴士發生翻側意外時,窗邊位置會令乘客的臉、肩膀,跟著巴士同時落地,或撞到玻璃窗,容易受傷,所以近走廊位置較安全。專家建議,若巴士翻側,上層乘客可以馬上抱著前方的頭枕,固定自己的上半身,避免被拋出車外。 斜壆變死亡跳台意外 2017年1月 一輛雙層城巴於啟田道公共交通交匯處,失控剷上斜壆,造成一死十八傷。 2015年6月 一輛雙層九巴於凌晨時分,駛經龍翔道近彩虹邨的行車天橋時,疑因避開切線車輛,衝上斜壆,無人受傷。 2012年9月 一輛的士於牛頭角利基大廈對開,剷上斜壆,凌空墜落橋底,司機死亡。 2008年8月 一輛雙層九巴在回廠途中,於龍翔道近彩虹邨的行車天橋,剷上斜台石壆,車長受傷送院。 2006年11月 一輛福士房車駛經青馬橋管制區行政大樓時,懷疑高速切線,衝上路中斜壆,凌空撞向石壆,車上五人受傷。 P7 行山潮藏安全隱憂 香港綠地面積廣闊,山巒疊翠,景色宜人,行山人士拍攝的大自然美景經社交媒體傳播,不少行山新手蜂湧而至,愈來愈多市民以上山「打卡」自拍為樂。豈不知部份人士只顧眼前風景,卻忽視了登山安全和環境保護,有專業登山者慨嘆,景點一經介紹,過不久就會發現,特色景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記者:蒙漪珊 楊海燕 許穎鍶   有行山專家指出,有些路徑未必適合沒有行山經驗人士行走。看似容易的山路,對體能及裝備都有一定要求,例如位於大嶼山的登山熱點大東山等。「香港山女」專頁創辦人山女稱,市民拍美照無可厚非,但大前提是市民應該量力而為,評估現場風險和自己的能力,切勿自視過高。她呼籲,大家在行山時應用心感受大自然,多留意欣賞身邊的一花一草,享受行山樂趣。 做足準備 免生意外   行山網站「綠洲」的創辨人,行山書《咫尺山林》的作者羅榮輝(Teddy)指出,很多人在網上教導網民應在哪座山「打卡」,但卻很少教導應有的行山安全知識。而那些只顧在山上拍照的人,忽略了安全預備功夫,部份只看過導航路線圖,以為已經準備充足,卻忽略帶上救傷用品,也沒有考慮過手提電話突然沒有訊號等突發問題。上述問題若果沒能處理妥當,很可能構成危險。   Ecobus生態巴士幹事葉婉明指出,行山其中一項原則,就是計劃行程時宜避開高人流和熱門行山地點,否則會增加遇上意外的風險和大自然的負荷。除此之外,行山者應參考政府行山官網或行山組織網頁,考慮出發當天天氣和自己的能力等因素,再三觀察山路特徵。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時常能瀏覽行山者站於懸崖上的照片,針對這類危險行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開設的行山網頁『行山樂』上的遠足注意事項中,特別列明「行山者切勿站立崖邊或攀爬石頭拍照或觀景,免生意外。 初學者行山徑推介   對於初嘗遠足的行山者來說,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行山徑非常重要,宜量力而為。除了從社交媒體上得知熱門路線外,亦要參考政府行山徑官網中的郊遊資訊,因應自己的能力選擇路線。   政府行山徑官網中詳述郊遊路線、設施及交通網絡等資料,方便初學者預先了解環境,做足準備。   行山者除了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山路,出發前的準備也非常重要。對初學行山者來說,裝備很重要,要選擇一對防跣的行山鞋,亦要攜帶足夠的水和少量的食物,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留意當日天氣。   以下有數個熱門行山景點,推薦給初學行山人士: 大潭水塘: 大潭水務文物徑是大潭水塘行山徑的其中一段路,由陽明山莊起步,終點是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道出口。途經三個大潭水塘口,路徑集山水湖光山色於一身;沿途有不少歷史遺跡。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菠蘿壩位於城門郊野公園內,教育徑約長800米,行畢全程步行約需1小時。這條教育徑有十四個導賞點,主要介紹城門水塘和沿途植物的資料。 龍脊: 龍脊是港島打爛埕頂山至雲枕山之間的一段山路,約長9.5公里,步行約需3小時。在龍脊山嶺可欣賞整個石澳、大浪灣及遠處的清水灣半島。沿山脊而行達山脊之頂,在景觀台可看到紅山半島及赤柱一帶,以及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P8 獨立書店茶香人情留客 真正喜歡閱讀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獨立書店要面對租金、書價上升、顧客減少等挑戰。但它們以獨特的社群經營方式,願意騰出溫馨、慢活空間,讓時光凝固在一本本深度獨特的書本,和靜默沉思的讀者臉上,留住不離不棄的熟客,「撐起文化市場獨特的一片天地」。 記者:張頌揚 李芷恩   獨立書店缺乏財力做廣告,只能透過人際關係宣傳。專售較為冷門的文學、歷史和哲學書籍的「序言書室」,會定期舉辨讀書會和新書發佈會,又會邀請嘉賓討論社會議題。創辦人之一李達寧認為,「讀書不是孤獨的活動,只有彼此交流,才能有思想的增長。」他希望透過朋友之間一齊參加活動,讓社會上更多人認識書室。   踏入「序言書室」,茶香撲鼻,職員會泡茶給顧客享用。書室的窗旁放置座椅,供人休息和閱讀。走廊墻上的「塗鴉墻」,貼滿客人的留言和活動相片。   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店主收養的獨眼貓,牠靜靜地匐伏在收銀位置,睥睨著書室的一切。李達寧希望這寧靜又舒適的讀書環境,令顧客把煩惱拋諸腦後。他相信「有麝自然香」,只要有高質素的學術討論空間,人自然會上來書室,不用刻意宣傳。 客人貴精不貴多   位於旺角西洋菜街的「綠野仙蹤」書店,針對年輕人市場,屹立十二年不倒。書店創辦人黃晨暉覺得,一般人認為,年輕人消費力不高,所以書本種類應以大眾口味為主。但他反其道而行,引入年輕人喜愛的桌上遊戲、漫畫書、工具書、流行雜誌和言情小說,成功吸引更多年輕讀者。住在大埔的顧客林同學,就是因為這裡有售賣教授畫漫畫書籍,特意到旺角購買。   店主黃晨暉引入內地出版的簡體字書籍,以廉價吸引收入不高的「窮學生」,內地版書籍內容一樣,只是譯本不同,來貨價可相差一半。雖然售價低令利潤減少,同時易受匯率和運費影響,但他不介意賺少一點,「只要書店能做下去,相比已結業的行家,已算成功了。」 讀者亦客亦友   位於荔枝角的「發條貓」書室,只有四個大書架,存書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店主Mr.Yellow花時間親自選擇的。無論是作者、內容和題材,都是他希望分享給其他讀者最好的書籍。書室還放置店主的收藏架,已絕版的書本、黑膠唱片、光碟和紀念品等,透過分享自己的珍藏,拉近與客人的距離。即使這些非賣品佔了書室不少「奢侈的空間」,但他堅持這種與顧客互動的方式。即使書店已搬遷兩次,仍然有一群不離不棄的熟客。 愛書之人分享心得   即使獨立書店的店主用盡各樣方法,讓書店能夠繼續營運下去,但我們打開報紙,仍不時看見書店結業的新聞。「發條貓」店主Mr.Yellow指部份書店結業,是手機的讀書軟件為實體書帶來嚴峻考驗。因為這些免費的盜版書可讓用家無限下載,加上手機可隨時隨地使用,大大減低買實體書的意慾。   值得留意是,香港人閱讀習慣是有上升趨勢。根據2015年一份調查報告,1400名15歲以上人士當中,有六成人表示過去半年有閱讀習慣,較2014年的四成大幅上升。可見閱讀仍然是香港人的習慣,只是大眾的閱讀習慣改變,令實體書的需求下降。   三位店主均表示,仍會繼續經營書店,即使賣書是式微的行業,未來有可能會被淘汰。但他們相信閱讀不是一個人的活動,當他們找到一本好書,自然會想跟其他人分享。所以,提供一個空間,聚集一群愛書之人。透過書本,彼此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結交新朋友。這種滿足感,便是他們繼續經營獨立書店的動力。 變身文化活動場所   相比起連鎖書店,獨立書店有較大的自由度,可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書種亦可依店主的喜好引入,有助支持本地文化及次文化發展。   以序言書室為例,三位店主為哲學系出身,引入書種多為哲學類,亦旁及文史類書,其中本地文學書亦佔一個書架。店主李達寧除了舉辦文化活動外,他亦有意推廣本土文學,故引入本港的文學作品以及文學雜誌《字花》,表達支持。他認為書室「文化角色的意義已超過書室」。 舉辦活動留住顧客   同樣有舉辦文化活動經驗的發條貓,店主Mr.Yellow期望以後能多舉辦不同的活動,希望可以有一個文化交流的空間,吸引顧客。他指出,以前於觀塘舊店面有較大空間,但搬至荔枝角後,因空間所限而未能舉辦文化活動。   綠野仙蹤書店指出,書店有多種次文化的書籍或商品,如有關動漫文化的書及代理桌上遊戲《三國殺》,亦有贊助大專院校學會舉辦活動,店主認為,在推動文化活動方面有一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