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傳新報純文字版 P1 交通郵輪碼頭欠配套人流少 香港國際紋身展在10月16日落下帷幕,舉辦場地的啟德郵輪碼頭(下稱「碼頭」)卻受到猛烈抨擊。紋身展第三日,主辦方於社交網絡專頁宣布碼頭的停車場爆滿,呼籲參加者改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會場,但公共交通又嚴重不足。網民於社交網站表達不滿,矛頭直指碼頭欠缺完整規劃,導致交通不便。 記者:盧藹雯 梁浩瑋 來往啟德郵輪碼頭只有一條雙程雙線的不分隔道路,寬闊程度約為兩輛大型旅遊巴士,車輛在路上摩肩擦踵屢見不鮮,而且盲點不少。九龍城區議員楊振宇指,道路沒有為舉辦大型活動作打算,易釀成交通擠塞,「如果路面上有車輛『跪底』,就已經會令道路『塞死』。或就像美酒佳餚節一樣,車流太大,車輛只能入不能出,根本不能帶市民離開碼頭」。記者在乘坐小巴進入碼頭時也遇到類似情況,因前面有私家車「跪底」,小巴司機只好轉線避開,但不巧遇上「對頭車」,差點釀成迎頭相撞的交通意外。   現場一位市民指:「這裡(交通)不方便,我自己開車。因為經過工業區,早上應該相當塞車。這裡(環境)好大,交通工具很少。」而且碼頭大樓一樓設有收費公眾停車場,只提供一百二十個私家車泊位,一旦舉辦大型活動,要面對如此龐大的車流,會再次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小巴巴士班次疏   現時一共有三種陸路公共交通工具進出碼頭,分別為巴士、小巴和的士,其中,巴士和小巴各有一條路線。巴士只於星期一至五的早上11時至下午4時服務,星期六、日及假期則延長至下午7時,每30分鐘一班。    從九龍灣直抵啟德碼頭的86號小巴,即使在非繁忙時間亦需要輪侯20分鐘才能上車。過去,逢星期六、日及假期還有渡輪可從觀塘碼頭來往郵輪碼頭,每30分鐘一班,但從11月27號起已經停航。   「要遣散三千多名旅客,假如沒有足夠的接駁交通工具比較麻煩。其 實香港的整體基建很好,每一個地鐵與接駁的交通設施都是,只是啟德我們不熟悉,覺得有點跟不上。」來自深圳的遊客表示甫抵達香港已擔心如何前往郵輪碼頭;離開時又不清楚乘坐哪種交通工具才方便離開。因此,他們一早預訂出租車,不想浪費時間考慮和等待。但從皇崗到碼頭的車資大概二百三十多元。 下船等車興致全消   工地領班威哥指:「小巴易入難出,早上小巴站看不見隊尾,路只有一條。我們小市民除了上班都不會入去,以前坐完郵輪在尖沙咀下船可以馬上找食肆吃東西,反正交通方便。在啟德下船還要等小巴或計程車,一艘船幾千人,等到上車亦興緻全失。」他對上班下班要等車都感到相當不耐煩,更別談夏天的慘況。工地幾百人,小巴班次少而且計程車也疏落,乘客只能邊走邊截小巴。至截稿止,土木工程處及啟德碼頭的管理公司也未就碼頭的交通問題作出回應。 楊振宇:一時三刻難以解決 啟德郵輪碼頭的交通問題並非一時三刻能解決;九龍城區議會議員楊振宇認為一定要多管齊下,「要有船啦、車啦,單軌鐵路,才可以完完全全帶動到區內交通」。   九龍城區議會曾就碼頭的交通問題提出單軌列車及電車兩項建議。但單軌列車在區議會的投票中已因造價高遭反對,胎死腹中。所以他建議以電車代替單軌鐵路,「港島電車的營運,其實十分理想,成本低、多人搭、四通八達,可以接駁到不同的地鐵站,所以定必有助郵輪碼頭的發展」。區議會曾與電車公司開會商討可行性,並向政府提交文件,只可惜政府並未採納該項建議。   楊振宇說,「現在的情況是只聞樓梯響,沒有一個確切的解決方法。」他同意至少要等到沙中線啟德站通車情況才會好轉。 交通貼士 綠色專線小巴86號 服務時間:每日0640-1100 班次:大約20分鐘一班 收費:每程$5.5 九巴5R 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五:1100-1600 周六、日及假期:1100-1900 班次:30分鐘一班 收費:每程$6.7 的士 服務時間:24小時 收費:$235(從皇崗到碼頭) P2 散工無簽約 工傷難保障 現在,本地很多手機應用程式都開設「抄散」群組,利用新媒體為僱主及僱員提供兼職平台。「炒散」是零散工或臨時工的俗稱,工種大多屬倉務員﹑搭場工人﹑推廣員和酒店餐飲服務員。勞動市場趨向零散化,越來越多年青人加入行業,在課閒時賺外快。但很多人為圖方便忽略了合約的重要性,使這種「抄散」成為勞工管理及保障的灰色地帶。有零散工擔心若沒有簽任何合約,勞工保障有機會被剝奪,後續跟進會相當困難。 記者:麥嘉珈 葉麗儀 「彈性關係」工傷難保   零散工工種如倉務員及搭場工人工作通常要求搬運重物,發生意外機率高。就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二年級的張同學表示,曾因沒有簽約而不獲工傷賠償。   今年5月,他透過手機應用程序應聘搭場工人,期間不幸扭傷腰部。當他向公司申索醫藥費時,公司卻以沒有簽訂員工合約為由不作賠償。   事實上,不少學生是需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才外出工作,彈性工時和散工較優厚的薪金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張同學指,「一開始沒有想太多,簽約與否都看公司要求,自己不會主動要簽,更不清楚工傷賠償有附帶條件」。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總幹事胡美蓮曾發表公開文章,形容零散工為「無福利彈性僱傭關係」。文中指出142位現職於大型超級市場的產品推廣員中有17.4%曾有工傷,其中70.8%的工傷沒有得到任何賠償。因為大多數市民對勞工法例不熟悉,找工作圖方便卻忽略細節,結果可大可小。現在中介平台應聘散工雖方便簡單,一但發生事故,員工大多求助無門。 網絡中介難保權益   以本地某工作中介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序為例,其網頁聲明「本公司無法控制任務承包商所提供服務的品質、時間或合法性」。換言之,無論僱主或員工於工作期間有任何爭拗,中介平台將不承擔任何責任。另外,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一年級生李同學表示,即使工傷卻因無簽約而不獲賠償,只要無需住院都不會告去勞工處,因為過程繁複且搜證困難。 有灰色地帶   香港勞工法例對勞工保障有規定,《僱傭條例》(香港法例第57章)中俗稱為「418條例」注明,員工要連續為同一僱主工作4星期即1個月,每星期超過18小時,才進入勞法保障範圍,而且要做滿3個月後才可享有假期等福利。因此零散工通常不享有這些恆常福利,僱主聘用零散工可節省勞工福利成本,部分公司甚至利用灰色地帶逃避法律責任。   胡美蓮建議,「應修訂勞工法例418的規限,保障雜散工人,不論每月上班日數多少,均應享有按比例的假期和福利」。   事實上,外判形式的僱佣關係有時令散工難以追索賠償。根據《僱員補償條例》(香港法例第282章),「不論受僱於任何工作的僱員,如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意外以致身體受傷,其僱主須負有按照本條例支付補償的法律責任」。而工作合約是僱傭關係最有力的證明。有受訪市民曾先生指,因對勞工法律認識淺薄,即使曾向勞工處舉報,也因沒有簽約,加上未能掌握工作通知、出勤記錄、工資、制服等證據而無法確立僱傭關係。他建議政府宜多利用媒體宣傳勞保,讓市民對自身利益有更多認識。 勞工權益要自保   恒生管理學院胡欣立博士表示:「理論上僱傭合約可以由口頭或書面成立,當然有書面形式一定是比較可以保障雙方權益,包括發生糾紛之後的舉證。所以是否簽訂書面合約,本質上並不妨害認定工傷。」由於《僱傭條例》本身並沒有區分臨時工、兼職、替工、長工及全職,他建議即便散工也最好能簽訂書面合約,並看自己是否屬於「連續性合約」,更有機會享有如休息日、有薪年假及疾病津貼等的權益。 簽約麻煩無約仍賠 本港有部分僱主在聘請替工或臨時工時因怕麻煩而不簽約。某廣告公司人力資源部吳先生指,有時推廣員職位臨時需要找人替更,公司不會與只是頂替一兩天的臨時工簽約,「無謂多此一舉﹑浪費時間」。他稱員工不論有否簽約,跌傷扭傷等都會按情況給予五百至一千醫藥費作補償。   另外,大圍街市某雜貨店老闆表示:「街坊生意只請熟人或其介紹的人,不用像大公司般訂立合約和簽約這般複雜。」他更指小本生意難提供太多員工保障,如購買保險,但若員工因工受傷,他表明一定會酌量賠償。   從事酒店業中介人的「蛇頭陳」受訪時指,與他合作的員工有四百多人,基本上都不簽合約。因為公司也要承擔員工爽約不來上班的風險,但考慮到散工工種特別,職位多且是短期工作,換人快,逐個見面安排簽約會浪費時間。他亦提到,早前旗下一個學生員工因抬餐具上樓梯時跌傷左腳,在沒有合約的情況下,公司仍發放五千元作補償。 零時工時薪 推廣員: 50-100元 展覽搭場工人: 80-100元 倉務員: 50-60元 P3 長安邨民自發守望相助 繼大埔太和邨有居民自發組成「太和的後裔」關注組,成功提高居民對邨內問題的關注,撤換邨內業主立案法團,青衣長安邨亦出現類似情況。有居民自發組成「守望長安」關注組,希望能提高居民對法團、邨內管理、衛生等問題的關注。 記者:袁名瀚 曾敬文 關注衛生治安問題   「守望長安」成立後,除聆聽長安邨街坊的意見,關注邨內發生的問題,如升降機故障、衛生環境、保安管理質素、工程承包商合約等,也自費印製及派發有關長安邨民生問題的宣傳單張,讓更多居民了解社區情況。「守 望長安」成員Zeta說:「我們希望能喚醒居民對邨內問題的關注。」   長安邨居民黃先生直言,自「守望長安」組成後,自己亦更多留意法團事務及邨內問題,「會關注更多,始終是自己居住的地方」。黃先生亦指出:「邨內升降機、保安、衛生等問題雖然未有太大改善,但法團卻比以往張貼了更多通告,讓居民了解法團運作。財務報表亦比以往更詳細,讓居民更清楚法團的支出及收入情況。」   在10月13日晚的法團會議中,部份「守望長安」成員亦成功爭取以居民代表的身份於10月18日與法團會面,藉此表達居民訴求。「守望長安」的核心成員Sarah表示,在會議前的一個星期裡,「守望長安」的成員除了收集邨民對邨內的意見,也找來對工程有相關認識的居民幫忙參與會面。 監察招標程序   10月18日當晚,「守望長安」代表約見法團會面,「守望長安」將與法團會面的實況,在其Facebook群組以直播形式分享,讓居民得知最新情況。 會議上,「守望長安」為居民爭取到更多合法權益。據了解,一方面,法團以後所有外判工作需以招標形式處理,並對投標的承辦商設下門檻,例如升降機承辦商需在機電工程處達到一定的評級才可投標。「守望長安」表示會繼續爭取讓居民代表監標。另一方面,他們亦正在爭取能讓更多居民代表在往後的法團會議列席及發言。 曾受居民質疑   「守望長安」的成員大部分有正職,如測量師、工程師等。成員通常在下班後趕回長安邨與街坊商討行動和參與法團會面。Sarah表示:「曾有居民質疑我們沒有被居民認受,憑什麼代表居民。」加上成員要求查看法團工程標書時,雖獲主席同意,但他們到法團辦事處查閱標書時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查閱時段、人數、標書數量等。「守護長安」的成員稱他們一直以來所做的事,只為居民著想,背後並無其他人為其撐腰。另一位成員Zeta聲稱:「我們並不屬於任何政黨,我們只是為了居民的『荷包』著想。」Sarah則強調,「守望長安」現時所做的是要守護居民的「荷包」和呼籲居民不要為 法團簽任何授權書。 加管理費引發爭議   長安邨業主立案法團於2015年5月曾向邨內居民宣布將大幅增加管理費,導致一眾由長安邨居民組成的義工在邨內收集居民簽名,並遞交予法團,表示不滿,最終逼使法團降低管理費加幅。但今年五月法團又增加5%管理費,加上對其他邨內問題的訴求,再度引發居 民不滿,由此再次觸發義工行動。   在本年9月11日的長安業主大會中,多個業主到現場聲討法團手上的授權票不能反映真實民意,並以群眾壓力逼使法團要以現場一戶一票的投票方式剎停了多個工程。當晚之後,來自網上組織和社區內所連結的兩代居民合作,組成名為「守望長安」關注組,關注法團事務及邨內民生問題。 學者:互聯網對居民關注組有利有弊 「守望長安」會發佈有關長安邨內的最新消息到社交平台,以獲得居民關注。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兼任講師楊啟聰認為,互聯網對居民關注組有利亦有弊。   他說:「將邨內問題的最新消息放上網,固然能令居民更多關注自己的屋邨。不過,這亦可能會降低居民的實境參與,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在社交平台上觀看了直播或留言,便參與了整件事,但其實他們在現實裏並沒有太大付出。」   對於太和邨和長安邨相繼組成立關注組,監察法團及邨內問題,楊啟聰認為,關注組的出現有助團結居民力量。楊啟聰指出:「中國人以往都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傳統觀念,議題不太貼身的話,不會太關注邨內業主立案法團的事務或邨內問題。直至的邨內議題變得貼身,例如管理費加價、升降機經常維修、維修費用高昂等問題出現,居民才意識到這些議題的嚴重性。所以關注組的出現,除了能讓居民對邨內問題的關注度提高,亦能團結大家的力量,正視問題。」 P4 環保吃海鮮保瀕危紅衫魚 香港是亞洲第二大海鮮之都,每名香港人每年平均進食71.6公斤海鮮。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於10月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很多本地超級市場均出售「不持續海鮮」,當中包括港人最常吃的紅衫魚、日本鰻魚、海參等,建議港人改變飲食習慣保護海洋生態。 記者:鄧詠瑤 何卿華 過度捕撈資源殆盡   WWF高級項目主任(環保海鮮)陳悅姍指,FAO(聯合國糧食及衣農組織)2014的報告提到,港人進食海鮮量在全球僅次幾個海島國家,對海洋資源造成沉重負擔。現時世界上大約80%的魚群已被捕撈殆盡或過度捕撈,如此龐大的消耗量令不少常見海產墜入瀕危絕種的行列。   陳悅姍表示,紅衫魚最大可達35厘米,現時市面上看到手掌般大小的,是漁民急於捕撈的幼魚。捕撈幼魚導致魚類無法繁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魚類數量一直下跌。「近年紅衫魚價格已上升超過40%」,她提醒如不減少食用紅衫魚,下一代或許只能在書本上認識絕種魚類。 識別標誌助推廣   記者走訪不同超市時發現,部分「可持續海鮮」標籤含糊,有些只列明「有機」或「環保食品」,並沒有交代經過甚麼機構審核,消費者難以分辨其可靠性。陳悅珊建議消費者可選購印有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及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認證標誌的海鮮,「雖然列明是『有機』,但我們也要評估其飼料是否真的無害」。   此外,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亦是推行「環保海鮮」的障礙。「香港人會吃瀨尿蝦、石班、 龍躉等活魚,但外國人不會」,這樣會使不良漁民利用不法手段捕獲更多魚類。   全港第一間引入「可持續海鮮」的味鮮食品公司市務總監崔偉明坦言,十多年前「可持續海鮮」不被大眾接受,經營十分困難,「那時『環保海鮮』要比一般的貴40%至60%,消費者就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光顧你」,但現在「環保海鮮」價格亦因需求及產量增加而有下降趨勢。 吞拿魚鰻魚瀕危   09年綠色和平組織曾發佈「惜食壽司」指南,指出香港人最常食的五種刺身,包括吞拿魚、三文魚、鰻魚、劍魚和蝦的捕撈和養殖方法會影響海洋生態。陳悅姍指現時市面上雖有養鰻,但技術未發展成熟,漁民會捉魚苗養鰻,日本鰻魚在IUCN的統計中屬「瀕危」魚類。 餐廳超市售「可持續海鮮」   「環保海鮮在市面約佔30%至40%,仍然在持續增長中」,崔偉明指正積極與超市合作,推廣「可持續海鮮」。WWF另一位項目主任(環保海鮮)張亦敏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指出,65%的受訪者曾聽過「可持續海鮮」,55%的受訪者則聽過《海鮮選擇指引》,但有5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知道何處有售或供應「環保海鮮」。她說,「如市面上有足夠資訊流通,消費者是願意負起保育責任選購『可持續海鮮』的。」WWF亦正積極準備與九大超市合作推廣「可持續海鮮」,希望一同訂立採購政策。   除了超市外,2011年開始,WWF與多家餐廳共同設計並推出「環保海鮮菜單」,每年快餐店如大家樂、美心、一粥麵等會引入可持續海鮮餐單。首辦海鮮週時,全港只有9間餐廳參與,到2015年有超過100家商戶參與海鮮週。 應由教育入手   崔偉明建議政府應由教育入手,他認為「課文提一提,就可讓多些小孩子知道什麼是『可持續海鮮』。」WWF對「可持續海鮮」前景感到樂觀,因為政府近期諮詢包含「環保海鮮」,亦開始與商界共同行動。WWF期望,可持續海鮮能像早年的市民在婚宴酒席上罷吃魚翅一樣得到廣大回響。 何謂「環保海鮮」? 「可持續捕獲海鮮」又稱「環保海鮮」,是在不傷害自然生態環境下有監管地「可持捕續獲海鮮」。世界自然基金會比較多個國際標準指數後,認為「環保海鮮」必須經海洋管理委員會(MFC)或養殖管理委員會(ASC)監管才得到驗證。   味鮮食品公司市務總監崔偉明指,海洋管理委員會會做很多驗證工作,例如設立休漁期、禁止底拖網,防止拖網進入海床破壞珊瑚礁及限制漁網大小等,從而確保在任何特定的區域內沒有海鮮被過度或不適當採捕的情況。而養殖管理委員會確保養殖場並無破壞紅樹林及使用化學或基因改造食品養殖海產,才能頒發認證,以確保不對大自然造成傷害。 避免進食的海鮮 香港大眼雞 藍鰭吞拿魚 中國黃花魚 中國海蝦 香港福壽魚 香港紅衫魚 魚子醬 資料來自WWF《海鮮選擇指引》 P5 關愛座倍增惹爭議 港鐵公司於2016年10月初提出全線列車優先座倍增,由每卡車廂兩個增至四個。但近兩年有關關愛座的爭議不斷,2013年曾發生「孕婦港鐵無位坐發爛渣事件」,由於兩位女中學生在地鐵上沒有讓座 予一名孕婦,孕婦拍下她們的照片並上載至社交網站加以辱罵,事件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指「關愛座」變成「批判座」,令討論延伸至應否讓座的問題。 記者:施文龍 金育賢 加優先座反應兩極   網民對優先座倍增褒貶不一。支持港鐵的網民多為年長一輩,他們強調年青人身強力壯,不該和老一輩搶位置;相反老年人體弱多病,較多優先座是體諒之舉,合情合理,甚至有人建議立法讓座。而年青一輩則持相反意見,表示自己上班一整天已經很累, 有需要坐下休息,強調現今社會視優先座為「專用座」,過分放大老年人需要的同時忽略了年青人。   有十字韌帶受傷的年青人「老友memes」在面書專頁抱怨,自己無法長期站立,而傷勢難憑肉眼觀察判斷。但他搭乘地鐵時因為坐優先座而被一對他形容為「中氣十足」的老年夫婦謾罵。盡管發帖者最後讓位,但老年夫婦卻未見收斂。有網民認為,「部份人倚老賣老,導致社會上年青一輩與老年人之間出現世代之爭」。 議員倡立法規管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曾在網誌及街上懸掛橫額要求政府應就優先座立法。他建議仿效英國鐵路公司「優先座位卡」的做法,供長者、孕婦或有需要人士申請。持卡人可向坐優先座的乘客出示,證明以得到讓座的待遇。但此舉令不少網民質疑,「難道不靠法律就不會自動讓座嗎」。他們認為應從教育入手,而非只依靠法律的阻嚇力。 學者:立法讓座不可行   恒生管理學院胡欣立博士表示,立法讓座不可行。胡立欣指出,在決定就某一事物立法前,必須先評估該法律的執法有效性。優先座原意是讓有需要的人士優先使用,但「有需要」的意義十 分模糊,除了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心理上也有需要,即你當時的心情不穩定、波動大的時候,都可以 列為「有需要人士」。胡欣立說:「除此之外,外在有時不能反映當事人的需要,例如女士月事期間、孕婦懷疑首三個月腹部尚未隆起的時候或青少年筋腱受傷。因此,立法讓座的執法有效性十分低。」    除檢測執法有效性外,如何執法也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方面。胡欣立說:「香港的人口密度一直在全球三甲之內,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乘客更會令車站或交通工具水洩不通。如果由車長直接執法,不但影響行車安全,更加重車長的工作負擔,恐怕這龐大的開支也不是營運商所期望的。」   胡欣立強調,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訴諸法律,在道德層面及有關人類情感的事情,法律都難以實行。因此,他認為讓座應以鼓勵的方法推動,而非依靠法律制裁。 顯代際矛盾   優先座問題引發年青人與老年人的分歧,網上更出現大規模罵戰,雙方互相指罵對方為「廢青」及「廢老」,令矛盾加劇。恒生管理學院講師王美琪女士接受訪問時指出,雙方的分歧源自於網絡的普及。王美琪表示,「十年前或更早,讓座問題的爭執始於車箱,終於車箱。如今人人一機在手,資訊流通極快,加上社交網結的互動性,泛生了一群『道德判官』。這群『道德判官』只根據一張圖片或一小段影片,便加以批評,此風氣令到罵戰加劇。」王美琪還表示,代際矛盾不僅表現在關愛座,對智能手機的不同看法也凸顯了雙方矛盾。例如年青人是網際世代,通訊工具是日常用品,而老一輩仍然認為智能用品用途只限「打機」。 讓座文化一覽  讓座問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別國自有符合當地文化的做法。   以韓國為例,當地人重視尊卑輩分,故在韓國不讓座給老人家很難被社會接受;在台灣搭乘捷運時,如果乘客認為有需要可向鐵路公司預先拿一張「博愛識別貼紙」或「好孕貼紙」以作辨識,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及困擾。   美國乘客不需要特別讓座給老人或是傷殘人士。因為對老人家讓座反而有歧視的意味。傷殘人士則有專用座位,故無需擔心讓座問題。至於孕婦在美國屬於一般人而非港人認知的「特殊人群」,自然不會有人讓座。但有趣的是,美國人為了展現紳士的一面,會主動讓座給女士,甚至老人家讓座給小朋友也是在當地習以為常的情況,與本港可為大相徑庭。   澳洲乘客延續了美國的作風,未必會讓座給老人家。但當地購買優惠票的學生會主動讓座給正價買票的成人,所以學生們索性席地而坐或習慣站著,藉此減少優先座的使用率,避免因讓座問題發生爭執。   日本乘客和港人相似,就算沒有座位也不會坐優先座。日本文化提倡「不給別人添麻煩」,老人家被讓座好像需要他人照顧,所以也鮮有讓座給老人家的情況。讓座在當地屬於發自內心的行為,和本港有議員提出立法讓座不同。 P6 死,也要環保 現在香港人衣食住行皆追求環保,也著重持續發展,但香港人的殯葬儀式並不環保。據「環保生命」2015年統計,香港現時有70%人採用道教形式葬禮,平均每次需要23件紙扎,即每年共消耗644,000件紙扎。若每次使用10個花牌,每年便丟棄2160噸鮮花。雖然環保殯儀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在香港推行卻面臨諸多阻力。   香港食環署資料顯示,香港超過98%的人死後會採用火化的方式。而英國《The New Green Consumer Guide》估計,火化一具遺體會釋放117KG二氧化碳及用23公升石油,釋放的溫室氣體會令全球氣候持續惡化。若每個棺木需以一棵樹製造,每年便需砍伐近四個維園的樹木,可見殯葬業每年都會消耗大量資源。 記者:黃慧妍 「環保殯儀」減浪費   環保殯儀除了指以花園葬、海葬等殯葬儀式外,還包括以膠花替代真花,或以設計感蓋過以鮮花數量堆砌的花牌,及借用白衫白褲、麻袋吉儀等的喪禮用品。   同時,環保殯儀一般採用環保棺木為先人下葬,有些店舖還提供可再重用的環保棺材外槨,供親友放置祭品。    社企「毋忘愛」有多年從事環保殯儀的經驗,代表Grace指出,「很多人都誤會環保殯儀是相對簡陋不體面,但事實上環保殯儀是指循環再用,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令往生者得到他們想要的喪禮,並在其中體現愛與傳承。」   Grace亦提到,「很多人對於喪禮儀式一知半解,因為大多數人不會談及自己死後的安排,以致親友奉行「人有我有」的態度,盲從一些不明所以的宗教儀式。」   她說,「環保殯儀可以真正了解每個宗教、儀式的需要,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節省金錢。」 宣傳不足恐難普及   有殯葬行內人士指出,政府近年來並未有帶頭推動「環保殯儀」,加上社會風氣相對保守,習慣以骨灰龕位和墓碑等拜祭親人。   該名行內人士指出,「若環保殯儀想在香港植根,又沒有相應的措施和政策去吸引市民,普及將會是一條很長的路。」   八十二歲的吳細連表示,雖然有聽過「自然葬」,但自己並不希望子孫幫她採用「環保殯儀」,「始終都怕自己落到去,無人接又無錢燒給我,有些儀式做完也是求個安心」。 保守傳統風氣大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部分香港人對死亡及喪禮話題三緘其口,態度極其保守,不敢改變。親人離去徬徨之際,很多家屬都會依樣畫葫蘆,選用「一條龍服務」,但未必清楚殯儀當中的細節及儀式。   根據香港政府及「毋忘愛」的統計資料,香港每年平均死亡人數大約四萬多人,但只有2%的人選擇「環保殯儀」服務,當中只有1%是自願選擇,而大部分原因皆是「環保殯儀」價格較低;另外1%則是一些無依無靠的老人過身後別無他法,接受政府「環保殯儀」的安排。   Grace又稱,「現在自願選用我們服務的人,一般都是因為價格相對低廉而選用,但環保議題刻不容緩,我們應該真真正正去考慮如何為我們下一代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推動環保利潤不大   2016年香港共有118間持牌殮葬商,但殯葬業素來封閉神秘,行內人士陳先生指,一般殯葬業的生意都是通過中介人從醫院直接招攬回來,沒有「關係」,根本沒有可能進入醫院招攬生意。   陳先生又提到,「現在『一條龍服務』固然是方便,但『一條龍服務』並無細分項目標價,大多數人又對喪禮儀式一知半解,基本上仲介人說要怎樣便是怎樣。」   道教儀式利潤最大,因包含最多人例如「喃嘸佬」,及大量紙扎等祭品,比較鋪張,看上去體面。   「所以當你提到親人沒有特別信仰時,中介便會推薦你用道教儀式」。   棺木的利潤佔最大部份,一般棺木利潤以幾萬至十幾萬起跳,但環保棺只是萬幾至幾萬不等。   陳先生說,「利潤不大,對業內來說根本沒有動力去推動。若非客人主動要求使用環保棺,基本上我們都不會主動提及。」 環保棺知多啲  環保棺木可以用木材以外的材料制造,而且價格相宜,重量較輕,無污染。現在大多環保棺為進口貨,並以較薄的木材、竹或循環再造的廢紙製造。重量大約15公斤,比傳統的50-250公斤輕得多。據外國研究測試顯示,紙、竹棺材以強力膠漿黏貼起來再加壓,承托力絕對足夠,外型亦無大分別。 P7 古法蒸身安全至上 香港人追求潮流文化,又愛試新事物,每每有新玩意興起,市場就會趨之若鶩。近日社交網站不時見「古法蒸身」的宣傳廣告,以試做價或讚好分享優惠吸引顧客。店舖通常標榜可排汗排毒、通淋巴、改善睡眠的字眼,但效果、環境衛生如何?讓小記親身上門體驗。 記者:周銥沁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記選擇去銅鑼灣一間較有名氣、位於舊樓樓上蒸身店體驗。店舖面積、空間不大,但裝修簡潔、採黃光燈,接待處有儲物櫃和鞋櫃讓客人放置個人物品,亦有沙發讓顧客等侯和休息。   店中有一條長走廊,兩旁分別是四間蒸身房,盡頭還有個小化妝間;另一邊是儲物、更衣和廁所三個小房間,這個面積大約一千尺的空間內設備應有盡有。店內共有四個房間提供蒸身服務,每間房有兩個木桶,合共八個蒸位。   採訪當日晚上七時許,四個房間均有顧客使用,加上店舖採先到先蒸、不設預約的服務,未輪到的顧客需於接待處輪候;但在小小的接待處空間,已有六位蒸完身的顧客,大汗淋漓、半身濕透地歇息。 流程利落衛生   蒸身開始前,客人要先把個人物品鎖進儲物櫃,換上經過消毒和清洗的毛巾外衣、即棄內褲和拖鞋,然後店員就會讓顧客挑選帶有不同藥效的藥包。客人蒸身前不得吃太飽,店員指,「先喝水,避免蒸身時流失水份感到不適。」店員會於木桶內放入藥包和在座位上放置毛巾,讓顧客坐進木桶。木桶關上後更以毛巾圍繞頸部與木桶之間,避免蒸氣流失。   桶內有兩條蒸管,一條在腳下,另一條於座位下,蒸身時間40分鐘。坐進木桶,只有頭露在木桶外,整個感覺就像坐上「斷頭台」一樣,雖然桶上有兩個洞讓手伸出,但店員指「為了功效並不建議伸出手,否則會令從洞口蒸氣流失,減低成效」。蒸身過程舒適   客人在蒸身期間,可嗅到陣陣藥材味,而且有布簾隔開各自空間,有需要才伸手出木桶按鐘尋求工作人員幫忙。但問到店員蒸身溫度,店員則指並無特定溫度,視乎身體適應的情況而定,如感覺不夠熱可以再加。   雖然蒸身過程舒適,但利用短短40分鐘就可以改善身體狀況,未免令人懷疑。據店舖專頁資料指,蒸身原理在於利用蒸氣的熱力和天然的草本藥材薰蒸全身,當中的熱力可以令身心迅速進入放鬆狀態,達到大量排汗排毒的目的。 助睡眠但定價貴   事實上,因為房間之間的走廊窄,隔音欠佳,蒸身期間不斷聽到店員來往的聲音,客人難以安靜休息。而且蒸身主要目的是令身體排汗,但身體躲在木桶裏,難以分辨身上的「液體」是汗, 或是蒸氣。小記蒸身後整個人感到非常疲憊,晚上較易入睡,而且翌日起床亦有感睡得比平日好。   這次小記花費約港幣200元試做,但及後若想繼續蒸,即使購買套票,費用亦達港幣300到400元一次。店員更指一星期三次或連續蒸三天才會有明顯效果,價格頗為昂貴。有購買40次蒸身套票的陳小姐表示,「蒸完個人鬆哂,而且排好多汗,感覺可以取代運動」,她又指蒸身後可去水腫、消除疲勞。 中醫:只可視為玩樂   註冊中醫師鄧醫師指,「這種木桶的古法蒸身並無針對性,難以針對改善身體局部痛症」;而且類似的蒸身店舖,因避免發生意外,一般不敢採過高溫度,故未必有實際成效,但若視玩樂放鬆性質則無不可。促進血液運行有辦法焗桑拿利用桑拿的高熱力令體溫上升,達到排汗的效果,驅走全身濕氣。曬太陽有助吸收維生素D,可增強氣血運行、加強免疫力。 做運動 一般全身性帶氧運動如跑步、球類、瑜伽等,可促進全身血液運行,有效排汗祛濕。 推拿 利用外力幫助血液循環,加速氣血運行,按壓相關穴位可健脾祛濕。 浸溫泉 泉水熱力旺盛,可補充身體陽氣,加上全身浸泡,有利整個人的氣血運行。 P8 貪靚女生 蹓出七彩滑板 踩滑板一直讓人感覺是男孩的玩意,但近年來亦有愈來愈多女性加入。現在這個活動再不是男孩的專利,四年後滑板賽事更會出現在東京奧運上。同樣有兩年半踩滑板經驗的Joyce與Eri,提及當中特別的事,以及受到場地限制。 記者:陳紫婷 吳煥燊 最緊要「有型」   Joyce和Eri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開始嘗試這項運動的原因莫過於「有型」。除了有多一種運動選擇,Joyce亦覺得,「只要有路就能玩」。Joyce有魚仔板和長板各一塊,最初先學魚仔板,現在逐漸以長板代步。她認為長板較安全穩定,亦從中靠著滑板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閒時就會約出來消遣。   而Eri一開始是踩普通滑板,她認為除了可以練花式,踩滑板還能讓她練膽量。後來她對這個運動愈來愈有興趣,就開始玩魚仔板。魚仔板不但款式多,而且能帶給她較大的滿足感。除「有型」外,Eri本身都很喜歡嘗試不同的興趣,亦喜歡外國的休閒文化,於是就開始她踩滑板的旅程。 板上性別有平等   越來越多女生加入滑板愛好者的行列,「板女」的出現不免對傳統觀念帶來衝擊。Eri坦言,現在仍有不少人對滑板運動存有偏見,覺得滑板愛好者都是叛逆、流連街頭的一群人,更不用說是女生。當她在空地上踩滑板時,路人更是用驚訝的眼光看著她。Eri的家人也不太能接受她嘗試這種運動,他們認為滑板太危險,比較適合男性。   Joyce也承認,她在踩滑板時,途人或圍觀者都是一副吃驚的模樣,還有人曾經上前問她為何女生也玩滑板。面對這些「傳統」的看法,Joyce說:「滑板講究的是平衡感與肢體控制,並不存在女生比較容易受傷或是動作學不好的說法。至於花式技巧,只要多做嘗試和練習,女生也可以做到不同的動作,甚至是一些講究高柔軟度,或高平衡感的動作,女生可能會更輕鬆完成。」 女生「貪靚」怕留疤   對於曾經跌傷的經歷,Eri仍然歷歷在目,印象十分深刻。Eri憶述,有一次因為功課多想藉踩滑板減壓,而那時已經有4個月沒碰過滑板,誰知踩到轉彎位置即時「炒車」,臉頰、下巴和嘴角都受傷。她認為手腳擦損不是「大件事」,痛都不打緊,而擦傷臉才是真正的致命傷。Eri承認,自己是個「貪靚」的女生,她亦擔心會因此毀容,擦傷後立即買除疤膏補救,連上學都要戴口罩。   而Joyce則認為,女生的確會比男生更著重安全,女生都會較小心,多會戴護膝,相反男生多數不會戴。但她亦覺得,人們大多將滑板賦予性別,以為這是男性的活動,但她認為滑板應該是中性才對。 活動場地欠多元   香港很多地方,如沙灘的行人徑、海旁、單車徑等等,均不能踩滑板。Joyce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很多政策並不國際化,香港對滑板運動的支援完全不足。」,她曾經試過與幾個外國朋友到沙灘的行人徑踩滑板,但遭到阻止。這令她的外國朋友覺得很詫異,同時覺得很不合理。   康文署現時共開放近十個滑板場地,但Joyce認為政府轄下的某些場地並不適合所有用家,「位於大窩口的滑板場便存在設計問題」。Joyce說:「該場地的部分斜坡太陡,站台設計也相對窄,技術一般的玩家很容易受傷,甚至連經驗豐富的選手也有可能因場地緩衝距離不足,而和其他玩家迎頭上。」 Joyce還指出,另外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場地多年來缺乏保養,地面凹凸不平,她更看過有玩家因為滑輪被卡在地面的隙縫而跌倒受傷。   由於Joyce多以滑板代步,她希望單車徑能同時分享給滑板使用者,只要大家能互相尊重,就不會有太大影響。Eri都有同樣看法,認為香港的路大多不平坦,單車徑則能令玩滑板時更順暢,但由於有禁止滑板的標語,她只好到人煙較少的單車徑「偷雞」使用。再者,政府其他專用滑板場對她來說較遠,她一般不會到特定場地踩滑板。亦因政府對場地有種種限制,以致她不敢到露天廣場或公園空地練習新玩法。 邊種滑板適合你? 普通滑板 過去的滑板沒有腳窩並使用木頭或塑膠製作。輪子通常用黏土合成或是金屬製作。滑板除了簡單的前進動作外,包括滑行、轉彎及停止的動作,還有很多花式動作,分為地板花式及竿上花式兩大類。 魚仔板 魚仔板是短滑板的統稱,又名踩街板、香蕉板等,比一般的花式滑板更易上手,它的速度也比一般滑板快兩倍,而且它的滾輪是軟輪,即使在香港粗糙的地面也能玩。 長板 主要用於城市衝浪、速降競賽、障礙賽、漂移或板上舞蹈。長板與傳統滑板有很大差別,因它們本是為山坡、漂移、大幅度轉向、自由式和舞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