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傳新報純文字版 P1 「深港通」啟動成效看長線 繼「滬港通」在2014年開通後,今年八月中旬,國務院批准《「深港通」實施方案》。其後,兩地證監會發出「深港通」聯合公告,批准兩地證券交易互聯互通。市場預計,「深港通」最快在今年11月正式通車。有分析指,「深港通」開通後,不能只著眼於短期影響,而要看中國開 放金融市場,對香港資本市場所帶來的長期益處。 記者:關偉傑 李達志 翟梓謙 港股A股化加劇? 記者:關偉傑李達志翟梓謙「深港通」原本預計於2015年底推出,但因為內地股市大幅波動,加上政府積極干預而推遲。現在「深港通」終於獲批,機制與「滬港通」很相似,設有相同投資額度,資金北上的深股通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南下的港股通則為105億元人民幣。與「滬港通」開通時比較,「深港通」最大不同是不再設總額度限制,同時「滬港通」總額度也取消了。短期對港股影響不大。   財經評論員黃志陽預計,「深港通」開通後,短期內對港股成交量不會有很大影響,要視乎開通後會否有新政策推出。目前看到的相關政策是內地保險股份可用15%資本投資港股。   友達資產管理董事熊麗萍表示,「深港通」消息已公布一段時間,當時股市已經升了很多。在正式開通時,「深港通」對港股未必有太大幫助,甚至出現獲利回吐。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表示,短期內「深港通」對港股成交量和股價影響不大,但對投資氣氛有幫助。深圳股市有很多較小型的高科技上市公司,這些公司是「滬港通」沒有的,可以吸引股民「北上尋寶」。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對於海外機構投資者來說,總額度限制令他們對投資內地股票市場有所顧慮。「深港通」和「滬港通」總額度限制同時取消,可以讓他們放心投資。 投資文化有差異   「深港通」啟動在即,市場投資氣氛熾熱,很多小股民都想趁機入市。雖然香港有「滬港通」的經驗,但兩地投資文化仍然存在巨大差 異。友達資產管理董事熊麗萍指,「滬港通」啟動正值股市暢旺的時期,香港投資者只專注於本地股市,缺乏對內地市場的認識及研究,市民投資A股,必須做好充足準備。 長線投資與短線投機   熊麗萍表示,投資策略最能反映兩地投資文化差異。香港股民入市多為長線投資,購買股票會留意其派息次數及派息比率,注重長期投資回報;內地股民入市多為短期炒賣,認為派息回報太慢,寧願透過股價短期表現獲利。   熊麗萍續稱,兩地互聯互通,加上「深港通」及「滬港通」將取消總額度,內地市場龐大資金對兩地股市有重大影響。投資者憧憬股市表現向好時,亦須小心內地資金的性質,避免盲目跟風。 港股A股化加劇?  「滬港通」開通早段,港股通每日使用額度低,期望過高之下港股不升反跌。不過,其後A股越炒越熱下,加上「滬港通」開放沒有QDII(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額度的公募基金,港股升勢隨之瘋狂,可是在中央政府接連出招下,A股一度受挫,港股同樣未能倖免,實現大眾口中的「A股化」。經歷過一輪大升大跌,「深港通」再度加強兩地資金流動,投資者重新聯想到「A股化」加劇問題。 股市今非昔比   友達資產管理董事熊麗萍認為,港股未必變得「A股化」,首先「滬港通」屬首個互聯互通政策,市場對其存在太多憧憬,但「深港通」相對易於消化,資金未必如「滬港通」般熱衷於港股。其次,「滬港通」開通之時,正是A股升市最瘋狂的時候,內地市場不斷積極融資,當時香港股市過度跟隨A股市場的走勢,導致兩地股市非常波動。時至今日,中央政府落實限制融資,而且市場擔心內地市場經濟放緩,熊麗萍相信,港股加劇「A股化」機會不大。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早前亦在網誌表示,不認同港股將出現「A股化」現象。 更少限制更多機會  君陽證券行政總裁鄧聲興認為,「深港通」對投資氣氛有幫助,市場憧憬「深港通」導致近期港股回升。   鄧聲興表示,取消總額度限制有很大意義,理論上可以有無限資金流入港股。對於人民幣和A股市場自由流通邁進更重要一步,以前要靠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政策才可以投資A股,變相有所限制。現時「深港通」取消總額度限制,可以加強自由流通程度,對人民幣國際化和A股加入MSCI也有幫助。   「滬港通」開通後,A股曾經歷大波動,港股市場跟隨A股市場大起大跌。A股市場受政府積極干預,如推出熔斷政策、托市等政策。立法會議員張華峰預計,內地政府積極干預的政策應該不會在「深港通」出現,「深港通」是「滬港通」的優化版。 盼中國市場更開放   「深港通」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和發展的其中一步,步伐愈來愈大。張華峰表示,「深港通」即使開通初期成交量不大,但國內開放市場的決心很大。未來香港金融市場可以作為中轉站,吸引更多世界級的企業來上市,有利港股發展。港股未來表現,「深港通」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P2 學童壓力爆煲放洋成風 隨著社會發展迅速,很多家長有經濟能力讓子女出國留學。而香港教育制度的缺失,亦成為出國留學的誘因。教育制度爭議不斷,學童壓力「爆煲」,令近期再現留學風潮。根據匯豐銀行所發表的調查報告,高達54%受訪香港家長,考慮將子女送往海外升學,高於全球水平。 記者:林 亦 蔡曉輝 陸可盈 滙豐報告中,調查訪問了全球15個國家及地區共6241位家長,當中包括396名香港受訪者。結果顯示,高達54%港人願意送子女接受海外大學教育,高踞全球頭三名,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35%。   曾留學海外,目前就讀香港大學言語治療學系的陳同學稱,因擔心文憑試的中文科成績未達標,所以她選擇中學留學英國,再回流香港唸大學的迂迴途徑。陳同學表示:「當初家人希望我到外國留學,是認為在國外發展較好,而我亦想增廣見識。」 「一試定生死」   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試在2012年舉行,每年有7萬至8萬名考生報考。大部分考生報考四個核心科目及兩至三個選修科目。新制度將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合併,變成升學的唯一希望。以往,學生考過中五會考後,假若成績不佳,最多只失去升讀原校的資格,但有機會繼續中七的高考爭取升讀大學。   自去年開學至今,香港已有24名學生自殺個案,今年3月本港在九天內發生六起11至21歲學生自殺事件。學童壓力大,有人歸究於考試制度改制後如同「一試定生死」。   現就讀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的葉同學,中五時到英國留學。他表示,父母覺得其升讀大學機會渺茫,但不升讀大學就沒有前途,「雖然我不想出國留學,但為了前途亦無他法。同時,父母認為,出國留學後回流較香港學生有優勢。」   要到海外留學,除了須符合當地入學資格外,經濟能力亦很重要。葉同學坦言在英國讀書開支大,無論是高中或大學,連機票、食宿和學費,一年需花費35-40萬港元。 填鴨與放牧教學   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早前接受報章訪問中指出,本港現時的教學方式已經過時,老師以「設問」方式問學生問題,不符合教育本義,學生所得亦只局限於老師的知識範圍。這種「填鴨式教學」最終只令學生死記硬背,不懂得靈活運用知識。   陳同學則認為,英國的學習環境自由,「英國小班教學,堂數少和環境自由,上堂時同學會主動問答問題,老師從不否定學生的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就如放牧,老師任由同學自由吸收知識,比「圈養式」教學方式似乎快樂得多。   雖然選擇了出國留學,但二人坦言,始終喜歡在香港讀書,只是對考試信心不足,能夠在土生土長的地方繼續學習,有誰不想?   如果本港教育制度能與時並進,或不會出現那麼多年幼學子放洋求學,留在香港學習,也一樣可以擴闊眼界。 家長學生無所適從  香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令人難以適應,例如政府於2009年實施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變成了「一試定生死」,增加本地中學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很多家長都擔心新學制會影響子女升學前景,害怕萬一在DSE失手便考不進大學,而副學士的認受性不高,所以寧願選擇讓子女出國升學,也不願留在香港。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於9月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本港今年有6間大學榜上有名,其中5間本地大學的排名上升。雖然本港的大學整體表現理想,但這並沒有增加本港畢業生留港升學的意慾。 名牌大學競爭激烈   現已返港升大學的陳同學表示,外國課堂互動性較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比香港少。香港的課程較著重理論多於實踐,英國則較著重實務,要求同學將知識融合在生活環境與工作,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   在香港,社會現實令知識與成就掛勾,很多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只要考入「名牌大學」便能保障子女將來的工作、生活,形成一股無形的競爭壓力。 英傳統名校重社區聯繫  英國傳統名校奧多中學位於奧多鎮,其學術成績傑出。但更重要的是,其教學模式著重學生和社區之間的連結,學校和社區會聯合舉辦活動、義工服務等,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國家的歸屬感,有別於香港教育只為催谷學生考取高分數,而忽略人文關懷和社區互動。   該校學習環境令學生放鬆心情,因小鎮景色優美,生活樸素,較少誘惑。除了讀書,學校亦鼓勵學生在體育活動上的發展,如游泳、欖球、足球等。另外,學校其中一大特色是有學生和老師、舍監等一同於宿舍用膳。   學生和師長間除了教學關係外,亦是朋友,老師可以更了解學童的發展和興趣,學生與老師互相信任,減低階級觀念,有利個人發展。 受歡迎海外留學地大學學費 資料來源:滙豐調查報告 英 國:29,656(美元/年) 日 本:10,978(美元/年) 加拿大:30,518(美元/年) 澳 洲:26,136(美元/年) 美 國:33,215(美元/年) P3 地鐵直達南區 真能打救交通? 港鐵南港島綫工程踏入最後階段,預計年底通車。香港仔隧道擠塞問題困擾南區居民多年,直達市區的地鐵新綫啟用,可望為居民縮短交通時間。然而,運輸署公布的公共交通重組計劃當中,大幅削減區內公共巴士服務。地鐵接通南區,當真便利居民? 記者:黎 淘  港鐵文件指出,南港島綫整體工程進度十月中已達98.9%,而進度較慢的金鐘站亦已大致完成結構工程。雖然港鐵一直堅稱以今年年底為通車目標,卻屢次表示金鐘站工程為項目帶來「挑戰」,拖延公布通車日期。Facebook專頁MTRiders早前引述港鐵內部消息稱,建議通車日期再推遲至明年三月底。   儘管通車日期一再延遲,不少居民都期待地鐵直通南區,以避開長期擠塞的香港仔隧道來往區外。據政府二零一一年統計,南區人口近二十八萬,由於未有鐵路連接,居民倚賴路面交通出外,當中大部分取道香港仔隧道。運輸署資料顯示,香港仔隧道交通流量每日平均近六萬五千架次,隧道「間歇性封閉」次數,近年更錄得單月最高六百次。   以南港島綫南區總站海怡半島為例,現時乘搭巴士經香港仔隧道到中環至銅鑼灣一帶,若道路暢通需時約二十至三十分鐘,擠塞期間更需四十五至六十分鐘不等;而據港鐵資料,經地鐵往返,預計車程僅十一至十六分鐘,料可大大縮短交通時間。 原有交通大幅削減   南港島綫雖比現時公共交通快捷,但有居民憂慮原有交通服務將被大幅削減,影響出行。運輸署最新修訂之《配合南港島線(東段)通車的公共交通服務重組計劃》,建議調整逾六十條巴士及專綫小巴路綫服務,當中巴士路綫大多被建議縮減服務、停辦。   有地區及交通團體成立「南港島綫關注聯盟」,關注以上重組方案,在往南區的主要巴士站紀錄載客量及設街站宣傳。聯盟成員羅兆然認為,南港島綫無可否認為居民帶來新交通選擇,而且「時間上較可靠」,但相關巴士重組計劃有欠周詳。   羅兆然說:「運輸署思維很奇怪,他們認為(巴士路綫來往)兩個地鐵站就算與港鐵重疊。」他以來往鴨脷洲及九龍東的隧巴路綫671為例,雖然兩邊總站區皆會有港鐵車站,「但乘搭地鐵需要轉綫,搭三、四程車,(車廂)又擠迫」。運輸署卻建議將該路綫由全日服務,改為僅於上下午繁忙時間各對開三班。 新綫效益存疑   羅兆然又指出,新鐵路實際效益成疑。「據政府數字,南港島綫一小時單向最高載客量約二萬人次,但此數字是按每平方米容納六人計算,現時實際情況大概只能容納四人,屆時載客量應為一萬三千人次左右。」他估計,上班時間列車到黃竹坑站經已客滿,難以接載該區及香港仔與田灣等住宅區前來轉車的乘客。   此外,金鐘站南港島綫月台深入地底第六層,轉乘既有之港島綫與荃灣綫,甚為不便。新綫能否解決居民交通問題,似乎仍是未知之數。 交通要道屢擠塞  香港仔隧道擠塞問題困擾南區多年,令居民出行大失預算。據觀察,隧道擠塞以平日下午及星期六、日日間最為嚴重,由鴨脷洲及香港仔等住宅區乘搭巴士往銅鑼灣及中環等市中心區域,經常需時逾一小時,甚至比天水圍出發更費時。   港府早於八十年代起提出興建鐵路連接南區,但多次倡議下均告擱置。二零零七年底,行政會議批准港鐵展開初步規劃及設計,當時預計二零一一年動工,二零一五年竣工。   港鐵二零一一年如期動工,但到二零一四年中宣布工程延誤,通車日期延後至二零一六年底。最近幾月,港鐵多次表示以年底為通車目標,但不斷指延誤風險仍未解除,直至11月10日才宣布年底通車。 借機削巴士綫 早有前科 兩年前港島綫西延,運輸署與巴士公司當時亦重組多條西區路綫。羅兆然批評運輸署無視居民實際需要,以致新鐵路通車,居民反而得不償失。   如港島綫西延段三站當中,香港大學及西營盤兩站均遠離部分主要住宅區,居民須徒步至少數分鐘來往地鐵站。但新綫啟用後,運輸署與巴士公司削減多條前往中環及銅鑼灣等地路綫,居民由住所步行至車站月台的時間,甚至長於地鐵車程。   他又以巴士路綫43X、46X及70M為例,三綫服務南區為主,卻遭取消整合至其他路綫;而70M服務範圍更與港島綫西延段毫無關係,他質疑運輸署與巴士公司實際是借機取消營運狀況欠佳路綫。   前車之鑑,令他警惕南區交通重組:「(海怡半島站一帶)去香港仔的95及595綫亦計劃削減班次。」歸根究柢是運輸署管理交通時並無考慮市民需要,由上而下推出建議,致使在區議會層面引起極大阻力。他希望政府能聆聽社區意見,營造公民社會。 P4 揭「三文魚有蟲」迷思 早前社交網站瘋傳「三文魚有蟲」片段,兩名日本惠壽綜合醫院的醫生,展示多條白色幼蟲,穿透一名女患者的器官壁的片段。醫生用鉗抓住幼蟲時,幼蟲依然活躍地蠕動。女患者稱,她曾吃過三文魚生,並於兩小時後開始胸痛。這些幼蟲為「海獸胃線蟲幼蟲」,醫生用內窺鏡鉗總共取出11條幼蟲。 記者:余麗明 黃子軒 本港過去亦有片段,展示本港外賣魚生壽司上,發現活生生的寄生蟲,但主角為吞拿魚,並非港人至愛三文魚。日本專家發表的醫學片段和文章,沒有說 明女病人所吃的三文魚的來源地,種種疑點已令人困惑,以為「生的三文魚都有蟲」。 日本人從不生吃   不僅日本專家發表的報告驚人,著名食家蔡瀾早前發表過一篇引起極大迴響的文章指出,由於日本人知道三文魚有很多蟲,故正統的日本店舖從不賣三文魚刺身。港大傳染病學教授袁國勇曾在iMoney雜誌訪問中表示,三文魚有數百萬個大腸桿菌,「進食三文魚生好似食屎咁」。   但曾任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的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呼籲,不要相信網上流傳的東西。他指,若香港的三文魚有問題,食安中心早已通報。 港人多食用挪威貨   三文魚養殖業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產量超過200萬噸,香港一年入口三文魚超過一千萬公斤,可謂港人最愛。   一間本地刺身店東主林先生表示,其店舖營運逾四年,向來採用挪威人工飼養的三文魚,行內也大多從挪威進口三文魚。挪威食物安全局年初的報告指,其三文魚從未驗出寄生蟲。林先生指,網上流傳的片段,以及袁教授的「食三文魚如食屎」論和蔡瀾的呼籲,或多或少會影響到香港人進食三文魚的意慾。 人工飼養有保證   他解釋,飼養魚比野生魚安全,飼養魚在飼料監管方面有保證,而野生魚來源不明,質量不穩定,有蟲也不足為奇。林先生又指,進口三文魚從機場入口後,會經食環處檢驗,而且要有該來源地批出的食物衛生證明書。   市面上有不少平價三文魚,部分來源地不明,林先生建議,食客光顧前應先留意來源地,甚至追問運輸過程,保存溫度會否有異。 高於4度易變壞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對冷凍食物發出的指引,包括魚生壽司應儲存於攝氏4度或以下的雪櫃內,才能保鮮和令其不易變壞。早前,本港一份報章到五間本地有陳列雪櫃銷售魚生壽司的店舖,量度其凍櫃的溫度,發現其中四間的凍櫃溫度高於攝氏4度,不符合食安標準。   有逾十年處理刺身及壽司經驗,現任日本料理店總廚的荒瀨師傅認為,魚生有蟲或與魚體內本身的蟲卵有關,如果儲存魚生的溫度不當,便會令蟲的生長速度加快。他指,一般魚生送到店舖後便會立即處理,包括劏魚及清洗乾淨,然後放入雪櫃存放,溫度會保持零度以下。 基改三文魚料難引入 去年年底,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正式認可一款基因改造三文魚, 亦是首款可供食用基改動物食品,這款三文魚加入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魚的生長激素基因和大洋鱈魚的抗凍蛋白基因,以加快生長速度和減低生產成本,其生長周期縮短至一年半,魚的體型亦較原生品種大,料最快下年年底於美國有售。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基因改造食物一直以來市場不大。去年FDA認可的基改三文魚飽受質疑,當地市民擔憂基改三文魚對健康會有影響,一般人也不接受基改食物,特別是香港人。      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香港現時並未有飼養基改家畜,但有部分於本港出售的食物含有基改食物配料,而這些配料已獲生產商及來源地規管機構證明可供人類安全食用。根據漁護署2014至2015年的「香港基因改造生物的調查結果」,木瓜是本地最普遍的基改食物,香港入口的木瓜中,68%樣本為基改木瓜,當中本地木瓜亦有61%是基改。      政府曾發佈一項自願性標籤予業界參考,但尚未有強制性的基改食物標籤法例,市民或在不知情情况下選擇基改食物。FDA允許生產商自行決定會否加「基因改造」標籤,此舉備受批評。 擁躉未驚過 食客鮑小姐表示,從來未有留意三文魚的來源地,一向認為平價魚生只是肉質較差。她指,雖網上間中會流傳三文魚有蟲的片段,但香港似乎未有證實本地食用的三文魚有蟲的說法,故不會因此不吃三文魚。 小心選擇食店   食客梁先生亦不擔心三文魚有蟲的傳言,但他表示,會留意進食的三文魚從哪裡進口,亦會揀選有保證的店舖和餐廳,不會選擇平價食店。 P5 成份混雜 「失身酒」飲死人? 近日本港市面出現一款罐身五彩繽紛的飲品FourLoko,號稱「一罐斷片」,令這款來自美國的果汁汽酒風頭一時無兩,不少追求潮流的青年人爭相試飲,挑戰自己的膽量。實際上,這種混雜大量咖啡因和酒精,號稱「失身酒」的飲品暗 藏危機。早前,中國內地有4名少女到KTV消遣,喝下6罐「失身酒」,隨即不省人事,險被賊人洗劫。 記者:羅柏康 李潁賢 「失身酒」原名為Four Loko,由美國公司Phusion Projects所生產。自2010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約50名學生在派對上飲用Four Loko後,身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不少女生醉倒在草坪上,自此,Four Loko在歐美地區一舉成名。網上更有一句說話:「沒有什麼是一罐Four Loko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罐」,證明Four Loko威力驚人。 一罐「斷片」的秘密   Four Loko能令人輕易醉倒並非沒有原因,Four Loko裡面除了含有酒精外,還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瓜拉納、苦艾等不同成分,很多成份都有刺激作用。簡單來說,喝下一罐Four Loko,大概等於一次過喝下四罐同樣容量的啤酒,一罐能量飲品及一杯咖啡。   為什麼能量飲品加上、酒精和咖啡因令人較易醉倒?有專家認為,由於上述不同的成份加上一起,更容易令人出現判斷誤差,當你還覺得自己十分清醒時,其實只是提神成份的效果,亦令你吸收過量酒精。當提神效果一消失,飲用者自然馬上醉倒。   這麼危險的飲品在外國一早已被禁售,但為何還在香港逍遙法外?2010年的11月,美國多個省份均通過緊急法案,禁止出售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高能量飲品,並要求回收,同年12月Four Loko宣佈已移除飲品中所有咖啡因成份。但廠商並沒有停止生產原版Four Loko,香港市面買到的就是原版Four Loko。   青山醫院屯門酗酒診療所副顧問醫生董梓光表示,一罐Four Loko已經是男性一日可吸收酒精的1.1倍,更是女性的1.8倍。Four Loko的酒精含量其 實不算高,大概和紅酒相若,一般人不會一次喝掉整枝紅酒,但Four Loko有果汁味道和氣泡,干擾人對酒精的自然反應,令人容易一次喝下過多份量而「斷片」。 夜店贊成禁售   有香港夜店負責人認為,Four Loko應在港禁售,「首先,佢嘅成份沒有經過官方化驗認定;第二,佢酒精成份唔算高,令人宿醉係因為加咗擾亂判斷嘅咖啡因,換句話講,呢種飲品八成以上都係化學成份。真係會飲死 人。」他續指,Four Loko在港暢銷的原因全因為炒作,大部份人都因「貪新鮮」而購買。   有市民表示,FourLoko成份不明,來源不明,不應嘗試。這種飲品在民間銷售,最少要像香煙一樣,加上警告字眼,否則應該禁售。另有市民認為,這種飲品可以繼續發售,但大家最好留在家中飲用,以策安全。 醉酒非小事隨時攞人命   有醫生指出,醉酒,亦即急性酒精中毒。由於酒精可以滲入血液,若短時間內飲用過量酒精(乙醇),人體血液酒精濃度到達某個程度後,但身體又未能及時排出,就會不勝負荷,出現醉酒的情況,嚴重的酒精中毒有可能導致死亡。 酒精中毒你要知   酒精中毒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為興奮期,患者面色潮紅,頭昏暈眩,情緒較不穩定,難以控制自己;第二是共濟失調期,除初期病徵外,患者亦會出現動作不協調、語無論次、視力模糊,甚至有噁心或嘔吐的情況。若患者仍不斷攝取酒精,最後患者便會進入昏迷期,處於昏迷狀態,面色蒼白、體溫降低、心跳亦會加快,甚至可能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 「失身酒」成水貨新寵  自Four Loko爆紅以來,上水等「水貨區」水貨店標明「540+60羅一」,意即水貨客先塾付540元,購買12罐裝的Four Loko後,送到羅湖一號大廈,即可取回540元加上60元報酬。而水貨客一次運送36罐過關,即可賺取180元酬勞。若加上其他水貨貨物,走一次水貨更可獲得超過500元報酬。   走Four Loko有水位,全因中國內地對酒精飲品均要課稅,內地Four Loko的售價達80元人民幣一罐,但香港的批發價只是33元到50元不等,令不少水貨客以身犯險。   深圳知名調酒師翟東明指出,Four Loko在5月時打入深圳,隨即成為了灸手可熱的貨品。Four Loko包裝色彩繽紛,倒出來色澤鮮亮,而且有汽泡及果味,很能吸引年輕人。他坦言,飲此飲品易醉,所以在酒吧及夜場均不熱賣,但在一些私人派對就很受歡迎。 P6 大坑火龍舞動絢爛中秋 中秋佳節,香港大坑在迎月夜起,上演一連三場舞火龍表演。這項逾百年的傳統慶節活動,在天文台颱風莫蘭蒂可能突襲的預警下,照樣熱爆大坑。大批市民、遊客前來捧場,見證在喧天的鑼鼓聲下,絢爛的火龍穿梭於大街小巷,映照萬家燈火,為居民祈福。大坑火龍承傳人及總指揮陳德輝高興地表示「天公好幫我哋」。 記者:黃曉欣 湯嘉穎 吳子晴   一連三晚的舞龍夜,明月高懸,一掃天雨影響的陰霾。總指揮陳德輝(輝哥)認為「天公好幫我哋,我哋一響起鑼鼓,冇幾耐就停雨,舞完龍之後都冇再落過雨!」   不少市民和遊客慕名而來,擠滿巡遊路徑兩旁的街道,熱鬧氣氛遍佈整個大坑。鑼鼓聲伴隨著一批手捧蓮花燈的小童,一同引領巨型火龍走進綄紗街。大坑火龍全長220呎,龍頭由龍耳、龍髻、龍口、龍眼、龍鼻、龍角組成,裝飾完畢重達60多公斤。火龍由乾草扎成,龍身插滿過萬支燃燒著的長壽香,沿途由兩顆龍珠引著領舞動。巨型火龍在鑼鼓聲下不斷騰飛,氣勢如虹。   農曆八月十四的迎月夜,火龍在大坑蓮花宮拜神及進行開光儀式。頭兩天以安庶庇街、新村街作起點,在兩顆龍珠帶領下,順時針在區內舞動。而最後一夜則反時針行一個圈,俗稱「行大運」,十點十五分左右便送龍入海,寓意「龍歸天」。 鍥而不捨代代承傳   大坑舞火龍的傳承與發展,有賴一班熱心街坊的努力和堅持。在大坑土生土長的輝哥,由5、6歲起參與舞花燈到成為承傳人,伴隨著大坑火龍跨越半個世紀。他介紹,已搬到區外的居民每年都會回來參與慶典,「如果我哋唔做,人哋都唔返嚟,咁舞火龍就會失傳」。文化傳承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今年有主辦單位於灣仔利東街舉行 「LED火龍鼓舞迎中秋」,以環保及創新展現舞火龍的另一種風貌。傳統火龍的燻煙撲鼻,新興科技難以取代那種喜慶氛圍,輝哥直言不擔心大坑舞火龍會被取代,這個百年慶典必將香火鼎盛,延續下去。 推動旅遊宣揚文化 舞火龍是大坑傳統風俗節慶,2011年這項盛事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令這一傳統盛典聲名遠播。   在香港旅遊發展局(下稱旅發局)的協助下,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觀賞,每年都有300多人參與這項活動。大坑坊眾福利會每年都通過旅發局接待外國遊客。旅發局除了為活動拍攝宣傳照、短片,亦會在活動當日安排旅遊巴前往大坑。大會則負責安排座位、傳統月餅、茶等,招呼一眾外國遊客, 宣揚傳統中國文化。陳德輝透露,今年循官方途徑接待了66位德國遊客。 外籍人士積極參與   今年,更有兩名外籍人士接受主辦單位大坑坊眾福利會的舞火龍訓練,擔當舞火龍健兒。陳德輝介紹:「兩個一肥一瘦的外籍人士位於龍尾部分,較瘦嗰個已經舞咗四、五年,佢好鍾意舞龍,可以舞好耐都唔需換人,仲朝朝著住龍衫去跑步。」 遊客街訪 內地教師徐老師   我每年都有來觀賞,會藉此給學生講解民間故事,看到真的火 龍,感到很興奮。 丹麥遊客Robert   我是聽朋友介紹慕名而來。雖然不知道故事典故,但覺得氣氛十分熱鬧。 本地家庭   小朋友第一年來觀賞舞火龍,希望他們能認識中國文化。 P7 「同德押」建築評級虛設被拆 香港土地資源匱乏,要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屹立灣仔80年的「同德大押」,保育鬥不過發展,終於在2015年10月拆卸,成為歷史。事件令人關注,即使獲歷史建築評級的建築,仍然難逃被拆命運,要留下市民 的共同記憶,政府、民間都要努力。 記者:伍騏筠 鍾佩君 楊雅晴    「同德大押」位於灣仔軒尼詩道371號,是香港島最後一幢位於轉角位的弧型騎樓戰前歷史建築,見證香港80年歷史。當中盛載昔日當舖風貌,吊扇側門、擋鐘以及太陽鐵枝等裝飾。其招牌上「同德押」三字由右至左排列,在港極為罕見,成為這幢建築的特色之一。   政府於2010年將「同德大押」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是根據現行的文物保育政策,只有獲列為法定古蹟的建築物,才能避過清拆,其他歷史評級只具參考價值。「同德大押」最終難逃清拆命運,將改建成一幢23層高的商業大廈。 集體回憶為保育根本   對「同德大押」清拆事件,香港考古學會會員吳永強指出,本港歷史建築評級機制需要改善。評級制度應以集體回憶為根本,能引起較多市民共鳴,評級將會較高,獲歷史評級的建築物,應當具有受保護的法律效力。   吳永強指出,業主雖然有權保留或清拆「同德大押」,但活化也可以帶來經濟收益。他建議政府在有需要時,應該撥款給一些值得保留,具特色的歷史建築維修。   他稱,本港對歷史建築保育不力,主要原因是香港在維修歷史建築物方面,缺乏人才,政府及建築界應多吸納維修學徒,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也需提供更多誘因,令業主願意以換地方式,保育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   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主任吳韻怡的「同德大押」歷史研究報告指出,「同德大押」在歷史的久遠程度、對香港押業歷史的意義,以及建築特色上,都有相當高的價值。   「同德大押」落成超過80年,經營押業逾60年,見證了典當業發展。1948年的香港年鑑已經可以找到「同德大押」的紀錄,加上其歷代經營者身份顯赫,分別是「香港典當業一哥」李右泉和「澳門典當業大王」高可寧。吳韻怡曾經提及,於「同德大押」招牌的「同德押」上,發現「囍」字標誌,據說是高可寧家族當舖獨有。此外,「同德大押」由英國建築師樓Raven& Basto設計,其在港亦有不少代表建築物,包括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聖類斯中學。香港土地資源匱乏,要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屹立灣仔80年的「同德大押」,保育鬥不過發展,終於在2015年10月拆卸,成為歷史。事件令人關注,即使獲歷史建築評級的建築,仍然難逃被拆命運,要留下市民的共同記憶,政府、民間都要努力。 低估歷史價值 街坊街「理」   於「同德大押」毗連「富德樓」經營生意逾兩年的陳先生指,按現時法例,即使被評為一級建築物,業主仍有權拆卸,評級機制變成向公眾交代的門面功夫,多於實際效用。北角皇都戲院亦屬同類情況,「有心保育的市民唔知可以做啲咩」。   陳先生在「同德大押」被清拆期間,有在場觀看,並為此感到可惜,「雖然同德押改建後,能提供多個商業單位,但香港更需要具有文化背景及歷史特色的建築物」。   在「同德大押」毗鄰新中華刀剪廠工作的冼先生表示,「同德大押」應改為博物館,而不是一拆了事,他慨嘆「冇辦法,香港講求商業權利,業主可以自由抉擇。」 P8 百年手工旗袍人情未老 旗袍,最能展現東方女性嬌羞、溫厚的美。這家被人們尊稱為「香港最早的手工旗袍店」美華時裝第三傳人簡漢榮(下稱簡伯),憑著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永不言休,數十寒暑以一雙靈心巧手,為客人打造一件又一件華麗衣裳。 記者:羅芷盈 盧翠瑜 位於港島皇后大道西荷里活道交界的美華時裝,屹立逾一個世紀,但店舖格局沒有多大轉變。舊式木地板隨著歲月洗禮,已泛起淡淡昏黃。   店面雖不大,但兩邊牆上的大木櫃,放滿五彩繽紛的布料,既懷舊又浪漫。店舖的中間,有一個陪伴簡伯多年的實木櫃,放滿一疊疊單據、色板,和數十年來不同媒體的報導。   木櫃抽屜裡,更有老顧客送來的按摩膏。簡伯說,這是老顧客憂心他長年累月低頭穿針引線,會使肩頸疼痛,而送來的小心意。物輕情意重。   走進簡伯的工作間,擺放著一個由開業用到現在的衣車和木尺,雖殘舊但功能無損。香港百年滄桑,彷彿都停留在店裡的一物一事。 從日常便服到飲宴衣裝   時代變遷,物是人非,但旗袍風采依然。「從前,旗袍是便服,婦人們『落街買餸』也會穿旗袍;現在,旗袍是喜慶飲宴的莊重衣裝,只有大時大節才會偶爾穿上。」   「以前一套旗袍不過幾塊錢,十分之一的人工就能買到,所以不少婦人每次都會訂造十多件旗袍,以便日常更替;現在一套動輒五、六千元,那有人捨得用大半個月薪水買呢?唉!這裡最輝煌鼎盛的時候有三十多個師傅,現在只剩下三位了。歲月催人啊,退休的退休,過身的過身。」無奈的是,旗袍愈見矜貴,手工旗袍行業卻愈式微。 細針密縷敬業樂業   「旗袍每一個細節都是人手製造,非常講究。講求耐心與細心,絕不可以草率了事。」從簡伯誠懇的態度,看得出他對工作的熱誠和那敬業樂業的精神。   手工旗袍的製作,每針每線都是師傅的心血。「師傅要替客人度身,不斷修正身袖長短,收窄腰幅,放鬆坐圍等,務求令客人穿起來更合身和美觀。選好布料款式及花鈕後,要把布料蒸洗一次,免得日後縮水。簡伯強調,希望一件旗袍可穿著一世。 勤奮總有出頭天   年過古稀的簡伯,經營旗袍店逾半世紀,但從未想過轉行,他直言:「每行每業都要由低做起,香港是個福地,只要你肯努力,不言敗,總會有出頭天。年輕人不嘗嘗苦頭,怎能得世間財呢?」   簡伯說,從前舖頭收徒弟都要從低做上去,無人能一下子飛得上枝頭。學徒都包食宿,住在店裡;地下是店面,二樓是工場和大家起居飲食的地方。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旗袍工匠,都必須從洗廁所、煮飯、替師傅打理房間做起。三年之後,方可以學裁剪,然後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天分,不斷吸收經驗。   當時代進步,什麼都高速生產,大量製造,要保存充滿人情味的手藝,絕不容易。簡伯語重心長地說,「我有不少回頭客,有的是代代相傳,阿婆帶媽媽來,媽媽帶女兒來。」   美華時裝,並非一個單純量身裁衣的地方,而是盛載港人回憶,充滿人情的地方。 旗袍風潮重燃   旗袍是源於清代滿族(旗人)女性的長袍,寬襟大袖,下擺至小腿。現代旗袍從旗人肥碩的袍服中演變而來。民國時期,旗袍脫胎換骨,以美感主導,不再只為實用。   兩岸近年的「民國熱」帶動了旗袍風潮。不久前,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展出了「宋氏家族」共14件不同時期的旗袍。民國時期的旗袍熱潮,與宋美齡的著力提倡有很大關係。   電影《色戒》中湯唯從開幕時的小家碧玉,到後來的風情萬種的麥太太,落幕時蒼白憔悴的易太太,共用27件旗袍作過渡,打破《花樣年華》中張曼玉23件旗袍的紀錄。   旗袍之美在於那份古典的東方神韻。旗袍可以是妖艷的花色、清秀的素色、平實的幾何。風情萬種,婉約蘊藉,或是清秀淡雅,全憑穿旗袍的女子各自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