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新報 第9期 頭版頭條 佔全港垃圾四成 廚餘回收刻不容緩 香港的廢物產量一向驚人,本港堆填區每日處理的9000 公噸都 市固體廢物中,有四成為廚餘。香港棄置的廚餘,相當於每 天約250 輛雙層巴士,或每年接近100,000 輛雙層巴士的重量。 廚餘減廢刻不容緩! 編輯: 羅嘉倩 記者:黃逸瑜 陳家美 覃蔚琛 現時本港每天產生廚餘約3,648 公噸,其 中約三份之二源自家居。根據環境保護署的資 料,台北和首爾在2011 年的每年家居及小型 企業廚餘多為人均0.07 公噸;而香港則高達 人均0.13 公噸。 任食火鍋廚餘多   酒樓負責人黃先生表示,晚市火鍋時段是 最多廚餘的時候,客人們在任食的優惠下不停 點菜,不理會能否吃光。剩下的食物員工亦不 能帶走,造成大量廚餘。廚餘由於沒有廚餘回 收公司主動回收,所以一般都會倒掉。   黃先生認為,很少人會主動回收廚餘,對 處理香港廚餘問題的實際功效不大。他更認 為,廚餘回收很不衛生,容易增加流感及其他 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另外,恒生管理學院飯堂 的黃女士說,每天大概會有二十袋的廚餘。職 員在盛飯的時候會詢問同學「是否夠吃?」來 衡量飯量,而同學覺得飯太多時,亦會主動要 求職員「少飯」。 市民籲政府增加誘因   有市民支持廚餘回收,但認為政府的推廣 不足,導致現時的計劃成效不彰。市民王先生 指出,政府沒有足夠措施配合現有的廚餘回收 計劃,建議政府應透過增加誘因,令更多人支 持。另一位受訪者劉小姐表示,在用餐的時候 會盡量避免剩下食物,吃不完就會打包回家。 即使學校沒有在廚餘問題或珍惜食物上多加教 育,她自己亦會教小朋友要珍惜食物,不可以 浪費。 堆填區不勝負荷   由於廚餘是容易腐爛的 有機廢物,棄置在堆填區會產 生大量溫室氣體如甲烷及高污 染滲濾污水,嚴重影響環境。 另外,使用焚化爐會對環 境和附近市民健康造成很 大的影響。而且,廚餘 水份和 鹽份多,焚燒會 加重焚化爐負擔 ,縮減其 壽命,增加運作成本。   環境保護署自2013 年 開始了「惜食香港運動」, 推廣避免產生及減少廚餘。 香港政府正在北大嶼山的小 蠔灣興建第一期有機資源回 收中心,預計每天可處理 200 公噸已作源頭分類的廚 餘。 配稿:餐廳入手 全民減廢 全球每年約有 13 億噸的食物被浪費,當 中 45% 為蔬果產品,35% 海鮮,其餘還包括 穀物、肉類和乳製品。與此同時,全球有 7.95 億人面臨嚴重的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   在2015 年9 月的聯合國午宴上,白宮 廚師卡斯(Sam Kass),與紐約藍丘(Blue Hill)餐廳老闆以及名廚巴勃(DanBarber)合 力把廚餘變成餐點招待各國元首。目的是希望 提高各國對於廚餘問題的關注。   廚餘只佔美國生活垃圾總量的14%。美 國在廚餘數量較大的單位和居民家庭廚房積極 推廣使用廚餘垃圾粉碎處理機,將垃圾粉碎後 排入下水道,然後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再生循 環處理。80% 的美國新建住宅中都裝有食物 垃圾處理器。   時任紐約市長彭博於2013 年開始推行 了Food Waste Challenge 計劃,要求餐廳減 少50% 廚餘。當地政府更找來專家教授餐廳 減廢方法以幫助餐廳如何減少廚餘,計劃推行 約半年後已經開始收效,每日廚餘數量減少了 2,500 公噸。 配稿:打包剩菜減少廚餘 為了鼓勵工商界減廢,環境局 推出「咪嘥嘢食店」計劃,約四百 間食肆響應加入,藉此推廣惜食 文化。食肆可自願申請加入計 劃,條件是要推行惜食措施, 例如提供少飯選擇、套餐分量 要有大小選項等。符合要求 的餐廳,可以獲得當局表 揚。計劃設金、銀兩個級 別,銀級食店在店內宣傳 惜食訊息,鼓勵顧客打包剩 菜,以及提供食物分量選擇等 減少廚餘措施;至於金級食店除要 做到銀級水平外,亦需加強培訓及 注重食物處理過程等。   不少大型飲食集團,如銀龍茶 餐廳及太興集團旗下餐廳等均響應 參與此計劃。信和集團旗下的皇家 太平洋酒店是其中一間金級食店。 P2 頭條:吉鋪林立租金急跌 業主短約應對 自由行旅客大減,零售及鋪市已步 入寒冬。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數 字指出,九月港島區鋪位租金急速回 落近兩成,新界區鋪租下跌約百分之 四,本地民生消費為主的九龍區,鋪 位租金反而錄得約二成一的升幅。 記者:堵汶希 羅嘉倩 陸詠芯 以往名店搶租鋪位的尖沙嘴廣東道,商戶 「爭崩頭」局面已不復再。部份核心商業區業 主頻頻作短約出租,但效果並不理想。本報記 者訪問了地產公司主任蘇先生,他認為,鋪租 過高情況已不存在。以中環及銅鑼灣的名店為 例,租金只佔營業額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經濟 效益遠超租金。現在消費者消費意欲下降,租 金下降是因應營業額而調整,租金佔營業額已 到合理的百分比,不能再以租金價格來定位, 重點應放到鋪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大幅減租多見中環   他又稱,大幅減價出租鋪位多位於中環及 銅鑼灣。這兩核心商業區的鋪位擁有人多是財 團或顯赫的家族,業主減價出租的心態是透過 低價成交,免得該月的鋪位丟空。減價出租鋪 位亦可令市場出現反應,與之前天價成一大對 比,更易吸納新客戶。而這趨勢會否持續,視 乎市場的調節。 跨國公司縮港市佔率   鋪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絕對影響租金的升 跌,業主會從買家角度出發,多作考慮。他指 出,一些跨國公司很著重租金佔經營成本的比 例,當虧蝕到一定的百分比時,自然會減小於 本港的佔有率。一旦本港市民的消費意欲回升 了,租金定必隨著回升。營商環境不明朗,是 短期租約情況出現的主因。   在香港,簽兩年租約,一年「生約」一年 「死約」,意思指第一年的租約規定業主和租 客均不得悔約,否則要向對方作出賠償;第二 年的續約,租金可以有所調整。以前經濟效益 大的時候,「死約」的壽命不只一年,有些達 三年。   地產界人士指出,短期租約的出現,並不 影響租務市場。因為「生約」基本年期為一年, 不可能出現半年年期,加上訂金已佔了三個月 的租金,短期租約沒法與之相比。而短期租約 唯一可取之處是它高於市價,業主為獲取更大 回報,才有興趣將鋪位出租。由於外資公司主 要物色本港核心商業區,所以這些地區的鋪位 依然有一定的吸引力。 鋪租調整無可避免   零售轉差,大品牌生意受損,商戶租鋪也 變得審慎。自從「一簽多行」變成「一周一 行」,經濟大環境不明朗,本港周邊地區貨幣 大幅貶值,一些熱門旅遊地放寬簽證措施,香 港又發生針對內地遊客的不愉快事件,都令來 港遊客人數下降。地產界人士分析,廣東道部 分「吉鋪」是商戶正在進行裝修或翻新。真正 未能租出而丟空的鋪位,並不多見。過往數年 鋪租升幅以倍數計算,現時調節一下,也無可 避免。現時只是部分業主不願大幅減租,一旦 租金大幅調低至市價水平,仍有商戶承接。 配稿:零售趨淡 鋪租焗劈價 零售業吹淡風,不同地區商鋪業主因 應情況,作出租期和租金調整,不論一線 核心區或二、三線地區吉鋪,都見有短期 出租或部份商家寧願劈價出租,都不願見 到吉鋪出現。 各線商鋪均見短租 地產界人士蘇先生指出,業主接受短期 租約,一般情況是因為租金吸引。這些外 資公司有能力和資金,與此同時這些短期 租約的每月租金可能比之前租約的每月租 金更高,而為免舖位丟空,業主就會接受 短期租約。   以銅鑼灣為例,蘭芳道有一個鋪位以 前由一個著名錶行租用,年初錶行無續租 後,鋪位一度丟空。直至年中起,該舖位 先後被兩間外資公司,Kiehl's 及Uniqlo 短 期租用。兩間公司分別在該鋪位開了為期 一個月及兩個月的快閃店(Pop up store), 並舉辦手工工作坊,邀請城中名人及讓市 民參與,因而吸引不少市民。   名店退租後,部份業主將該鋪位拆細 岀租,拆細鋪位後租金亦相對降低,可以 以較低價錢吸引租客入場。但這並非趨勢, 因為業主始終希望有固定租户,較多選擇 減價岀租。   現時零售業市況雖比以前差,但並不 是很差。所以當業主調整租金後,就能解 決吉鋪問題,但以短期租約岀租仍是少數 例子。   另外,有鋪位業主表示,如果仍保持 高額租金,只會讓租户放棄續租,對雙方 都沒有好處。所以除了短期出租,一些商 家減價出租鋪位,位於香港零售業四大核 心市區 ( 中環、銅鑼灣、尖沙咀、旺角) 之 一的租戶美國名牌連鎖店COACH,亦獲 得業主減價出租,由原先的每月租金超過 七百萬元,減至現時的五百萬元,足足下 跌四成。減價出租,可以調節市場,租客 保持租約,維持利潤,減低負擔。如果市 民消費意欲上升,租客收入增加,最後亦 可提升租金。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數字指出,九 月港島區鋪位租金急速回落,新報平均呎 租約一百三十四元,按月大跌近一成九; 而新界區鋪位平均呎租約一百二十八元, 按月亦錄得下跌約百分之四。餘下本地民 生消費為主的九龍區,鋪位租金平均呎租 為一百七十五元,按月則錄得約二成一的 升幅。 港島租金急回落   有學者指出,本港整體鋪市出現調整, 當中,以港島區零售業受衝擊最大,鋪位 租金調整得最快,其中以零售業重鎮銅鑼 灣受打擊最大。之前該區鋪位租金升幅凌 厲,被形容為不正常水平,故現時有一定 調整屬合理,假若未來累積回調三成,亦 僅重返約三年前水平而已。他指出,其實 本地消費力不弱,部分民生區鋪租有支持。 P3 頭條:隔空盜取資料 「拍卡」隨時被「碌爆」 非接觸式信用卡,又名感應式信 用卡,以類似使用八達通的方 式拍卡付款。金融管理局揭披露中國 銀行、星展銀行等銀行所發行的該種 信用卡有洩露客戶私隱的風險後,兩 間銀行相繼向用戶發出提示,指部分 電話開啟相關應用程式並靠近感應式 信用卡後,數秒內足以讀取信用卡資 料,促請卡主好好保護信用卡,以免 資料被盜取進行非法交易。單單是這 兩間銀行,涉事信用卡已達106 萬張, 佔該類有問題信用卡總數的八成。 記者:羅雅琳 梁凱菱 感應式信用卡,現在普遍可用於超級市 場﹑百貨公司或戲院等,但交易金額只限於 一千元以下。兩大發卡機構,分別是VISA 及 MasterCard, 近年均推出支援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場通訊) 的感應 式信用卡, 其中VISA 名為payWave, 而 MasterCard 則稱為PayPass。   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 人楊和生表示,應用程式如「CardTest」,可 讀取卡主姓名,「不法之徒可因此而盜取卡主 資料,用來網上購物,隨時碌爆卡」。   Andriod 作業系統的電話大部分已有NFC 功能,只需下載相關的讀取信用卡應用程式, 如「Banking Card Reader」或「CardTest」, 將信用卡貼近手機背面,兩三秒內即可讀取卡 主姓名﹑信用卡卡號及有效日期,有些銀行的 信用卡還可以被讀取所有交易紀錄。   據了解,只有小部分海外網站無須提供驗 證碼便可購物。不過,楊指出,由於現今科技 的技術限制,目前暫無應用程式可讀取信用卡 的驗證碼。但經記者調查後發現,有綜合購物 網,如HKTVmall 及淘寶,只須輸入卡主姓名、 卡號及有效日期,毋須驗證碼,就可完成交 易。   當被問及有些網站是否無須輸入驗證碼便 可購物時,楊和生表示,「那些只輸入姓名、 信用卡號碼及有效日期的網購網站,是由於 10 多年前網上郵購模式,惟落單後銀行不會 馬上收取卡主費用,他們會先核對資料,並與 商戶聯繫以進行交易」。   網上服務交易涉及商戶與銀行洽商而訂立 的合約,包括要求顧客輸入的資料及資料需求 的多寡等,改動需牽涉整個系統,甚至合約條 款。但他認為政府或相關部門可加強指引,建 議商戶應採取預防措施,最理想是商戶可以自 行更新系統。   消委會忠告消費者,對於持有的非接觸式 信用卡的安全性有懷疑,應立即停用,外出時 亦不應攜帶有關信用卡。卡主亦需不時檢查信 用卡戶口使用情況,如有不明交易或懷疑信用 卡資料被盜,應立即通知發卡銀行,取消有關 交易或按需要報警處理。   楊和生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曾有被 盜用信用卡經驗。他曾收到信用卡公司致 電,懷疑他的信用卡被盜用,自動終止相關 交易,並為他準備「新卡」。他建議信用卡 用戶應啟動驗證服務,如「VISA 驗證」以及 「SecureCode」,「可以啟動的都啟動,保 障自己最要緊」。 配稿:卡主如何自保? 7間涉事銀行被金管局下令要求為客戶換 非接觸式信用卡,以免客戶資料被竊取。相關 銀行即時對事件作出回應,並承諾為受影響客 戶更換新的信用卡。惟銀行換卡需時,在未有 新卡前,卡主需要採取措施自保。   市民外出時,非接觸式信用卡應避免放近 手袋外側,並應放在銀包暗格內,以免被隔空 讀取信用卡資料,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有專家指,卡主可以用錫紙包卡以杜絕隔 空掃描,但被批評令原本方便的非接觸式信用 卡失去原有功能。專家亦建議,卡主可自製信 用卡保護套,在市面上購買八達通套,然後於 兩面貼上錫紙,專門用作存放非接觸式信用 卡。   若嫌上述兩項建議工序繁瑣,其實卡 主可以啟動信用卡所提供的「MasterCard SecureCode」及「VISA 驗證」服務,以保障 網上付款安全。現時,多間銀行,包括涉事銀 行在內,亦有提供這兩項服務。卡主需於登記 時,設立私人網上付款服務密碼及一段個人訊 息。   日後,卡主每次使用已登記之銀行信用卡 付款時,先核對個人人訊息,然後再輸入網上 付款密碼,驗證有關交易並完成網上購物,加 倍保障資料被盜用,並進行交易。此外,網購 時亦應使用信用額較低的信用卡,並最好使用 一張固定的信用卡。   卡主收到帳單時,若發現有任何可疑或未 經授權之交易,應立即向所屬發卡銀行聯絡, 並確認交易記錄。 配稿:加安全層防電子扒手 在非接觸式信用卡出現初期已 經有人指出,RFID 技術可以輕易讀取卡中 資料,只要走近錢包或手袋,輕輕揮動讀卡器就可 以輕易地竊取信用卡信息,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買到這些設 備。   早在多年前,外國已被揭露有不法分子用NFC 裝置,隔空盜 取信用卡資料,然後網上購物,甚至借貸,這些不法分子被稱為「電 子扒手」 (Electronic Pickpocket)。 面對這個科技犯罪新手法,警方最初只是向店家宣導及呼籲民眾改用 有信號屏蔽效果的含鉛信用卡卡套,以防電子扒手。而事隔多年,發卡 銀行現已提升他們的系統及信用卡,Smart Card Alliance 指現時用於處 理非接觸式信用卡很安全,金融支付行業設計了多個安全層在信用卡系 統內,以保護交易各方,並列舉如下:   一、加密行業標準,每一張非接觸式信用卡都有自己獨特的內 置驗證密碼,專門識別每個交易的秘密「鑰匙」。不會兩張卡 共享相同的密鑰,且密鑰從不發送。   二、保密,非接觸信用卡不需要在交易中使用 持卡人姓名,最佳做法不把持卡人姓名加 入非接觸式信用卡的芯片內。 P4 頭條:取消「叮叮」市民反應強烈 電車慢終有「罪」? 香港是個高度發展的城市,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比比皆是。在這摩登城市 裡,有種交通工具見證著香港百年歷史,它每天在港島遊走,陪伴了一 代又一代的香港人,成為香港的標記之一。它的名字就叫做「叮叮」。 記者:許雯莉 高靖琳 電車歷史源遠流長,早於1904 年便已經 開始為香港人服務,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交通 工具之一,比九巴的歷史更久遠。電車服務香 港已逾一個世紀,是香港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直至現在,電車每日平均載客量仍有約二十萬 人次。它經濟實惠、便利又環保,更是香港重 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前政府規劃師薛國強早前向城規會建議, 先取消一段中環至金鐘的電車,再逐步達至全 面取消電車的目標。他認為,電車速度太慢, 並表示自己步行也比電車快。此舉在香港引來 極大迴嚮,不少市民表示反對,而城規會最終 亦否決了這項建議。 「慢」是一種生活態度   鄭小姐住在北角多年,出入港島各地均以 電車代步。除了價格比港鐵便宜外,她認為, 電車對香港人來說不但是種交通工具,亦是一 個集體回憶。「 可能有人會認為電車很古舊, 行駛得很慢,應該被社會淘汰。 但是, 電車 擁有獨立的行車線,不怕路面交通擠塞 ,所 以電車也有它的優點。 」對鄭小姐來說,電 車象徵着一種生活態度。香港人的生活節奏緊 湊,凡事都要快。很多時候會不經意地忽略身 邊的事物。「 而每當我望見電車,它彷彿提 醒我,要學會放鬆。」鄭小姐面帶笑容地說。   雖然電車的服務範圍只覆蓋港島地區,九 龍及新界的居民對電車的接觸不多,但只 要到過港島,只要是香港人,人生中 總會坐過幾次電車。電車對他們來 說可能較港鐵和巴士陌生,但地 域的限制無法阻擋他們對電車 的熱愛。   家住屯門的盧同學認為, 港島的電車就像屯門的輕 鐵,一提起屯門就會想到輕 鐵,一提起港島就會想起電 車,就像標誌一樣,是該區 的特色。她認為,廢除電車 的話,就像硬生生地剪掉了 香港歷史的一部分。家在香 港的劉同學認為,沒了電車, 亦會影響香港旅遊業,畢竟電 車是香港文化標誌之一,乘坐電 車「慢」遊港島,也是不少外國遊 客來港旅遊的行程之一。他更認為, 香港若然連極具殖民時期特色的電車也留 不住,憑甚麼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中西文 化融合的國際大都市? 活化電車 打造藝術香港   修讀藝術的盧同學認為,要保育文化、活 化電車,可以像藝術巴士,定期為電車換上 「新裝」。她又認為,活化電車需要文化界幫 忙,舉辦一些以電車為題的藝術工作坊,令九 龍和新界區的居民更加認識電車。她又認為, 香港人不太講究文化藝術氛圖,只能以耳濡目 染,一步一步地令香港人習慣,保育和活化才 算得上成功。亦只有加強宣傳、教育,才能把 香港打造成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大都會。   電車迷提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認為電車 服務需要提升,才不致於被發展急速的社會淘 汰。香港電車為了吸引更多客源,推出了「派 對列車」,租用電車給乘客舉行各種活動。有 市民表示,這類服務很有意思,有別於一般的 派對場地。面對時代的變遷,電車不但只是歷 史的瑰寶,它亦需要與時俱進。   仔細想想,香港發展步伐急速,每天都有 新事物出現。隨着時代的變遷,萬事萬物都會 面對同樣的命運,倘若「慢」是一種罪,「舊」 就要淘汰,那麼我們還剩下甚麼?香港還剩下 甚麼? 配稿:百年電車 風華無限 電車是港島區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為港島區 最高密度的交通工具,站與站之間相距平均只有二百五十 米,市民可以輕易找到電車車站。而電車服務亦年中無休,平 均每一分鐘四十秒就有一輛電車到站,比起其他交通工具班次更 頻密,乘客可以減少候車的時間。電車公司一再強調,四公里以內, 電車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自1904 年開始在香港行駛,至今以經過 百年。經過歷史的洗禮,電車亦隨社會變遷有很大的變化。電車1990 年開始有整個車身的廣告。2000 年新款電車引進,提高電車的質素。 2014 年電車更獲得世界知名旅遊網站TripAdvisor 頒發的「2014 年度 優等證書」。 配稿:留住集體回憶 香港的保育政策多次被批評嚴 重不足,政府過度重視經濟發展, 輕忽了保留有港人的集體回憶。   現時的保育政策把歷史建築 分為三級,一級歷史建築是具有 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力 保留;二級歷史建築是具有特別 價值,須選擇性保存的建築物; 三級歷史建築是有若干價值,並適 宜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果保存是不可行的話,則考慮以其 他方法。   截至二零一五年十月廿三日,香港的 法定古蹟總共有111 個,其中尖沙咀大 包米訊號塔、灣仔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 碑及西營盤高街舊精神病院立面,是最近 正式成為香港的法定古蹟。   香港有不少獨特的集體回憶,值得政 府保育。最近,香港街上的英國王室徽號 郵筒也成為城中熱話。香港郵政發言人於 十月九日表示政府認為現時仍然使用的古 郵筒上的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 適,有意更新標記。根據香港郵政的記 錄,全港有有59 個以生鐵鑄造的古郵筒。 然而,有保育人士指出這些郵筒是香港歷 史的印記,應該保留。政府亦表明正在研 究保育古郵筒的最佳方法,有決定會再公 佈。保育是為了保存歷史的痕跡,保育人 士都期望政府可以好好保護屬於香港人的 回憶。 P5 頭條:Uber 掀租車革命 政府擬增的士牌照 引入競爭 近期,租車應用程式Uber 在香港引發爭議,的士業界認為 Uber 的營運手法對他們不公,令生意難做;而市民和政府 均認為,有必要引入包括增發的士牌等競爭,的士業才會有進步。 現時,Uber 已被法庭裁定其出租服務屬違法,但仍無礙其接生意。 Uber 正是以高質素服務和方便的程式,與傳統的士業界抗衡。 記者:張嘉如 黃婉兒 洪啟皓 近年的士業界醜聞不斷,如「古 惑錶」和拒載等,令市民對的士服務 失望,希望有新的競爭者引入。Uber 的崛起正好滿足市民的需要,有使用 過Uber 服務的黃小姐對Uber 被裁定 違法表示失望,「(Uber) 司機的服務 態度較一般的士司機好,車也較新。 而且可以用信用卡付款,有一次我沒 有錢在身,也能叫車回家。」她希望 Uber 出現能令的士業界有所改變,不 要故步自封。   的士業界對Uber 則持反對態度, 認為對的士業不公,加上政策不配合, 令生意雪上加霜。香港的士商會主席 黃保強認為,Uber 違法及其營運手法 無疑對的士車主和司機不公,加上政 府政策令的士生意難做,「首先Uber 非法載客取酬,並沒有限定購買合適 的商用第三者保險,若有意外,對乘 客和道路使用者沒有保障。加上商用 第三者保險每年需二、三萬元,而一 般私家車第三者保險只需一千到二千 元。而且政府對的士有禁區限制,並 有規定每年驗車兩次,加上昂貴的保 險費用,令的士生意十分難做。」 業界怨政府支援不足   實際上現時的士的供應並不緊張, 市場並不需要政府增發的士牌照。的 士司機李先生接受本報訪問表示:「現 在基本上只有繁忙時間坐的士比較困 難,其餘時間都不難找到的士。」   曾任教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的林 本利博士早前撰文表示,政府應增發 的士牌照,以提升服務質素。黃保強 對此並不認同。他表示,Uber 出現後, 雖令的士業界生意額下跌約百分之十, 但塞車也是令生意額下跌的成因,「的 士載客量由十年前的每日一百三十萬 人次,下跌到2014 年的每日九十萬人 次。其主要成因是道路不足,交通擠 塞有關。的士行車為私家車的二十倍, 若發牌只會令道路充斥更多的士。」   本報訪問的士司機李先生對於政 府考慮增發的士牌照的看法,他表示: 「增加牌照需要有足夠的司機才行, 香港現在勞工短缺,每個行業都要人, 許多的士車尾都有招聘廣告就知道很 多車都租不出。政府增發的士牌照, 或會加劇目前的困局。」   道路不足、人手短缺迫使的士業 面臨窘境,業界認為政府對的士業支 援不足,「政府應該考慮調整隧道收 費,紅磡隧道收費較平,所以很多時 候都會塞車。若幾條海底隧道價錢相 約可分散車流量。另外政府應考慮在 西隧港九兩方增加轉車站,讓的士司 機可接客過海交更,不用硬著頭皮空 車過海。」黃保強表示,上述建議都 被運輸署以土地不足否決。 配稿:的士拒載、濫收車資 實不常見 香港的士商會主席黃保強分 析的士出現拒載情況的原因時指 出,「若路程太遠未能準時交更 的話,司機可能難以接載乘客過 海。」另外,隧道收費對的士不 公也令拒載情況出現。「以中環 IFC 到九龍ICC 為例,收取乘客 的車資連隧道費約120 元,來回 西隧費用為110 元,扣除成本並 不划算。雖然可選擇紅隧(隧道 費10 元),但十分擠塞,司機為 了準時交更被迫走西隧。因此司 機在交更時間不太情願過海。」   部分的士司機被指濫收車 資,黃解釋在惡劣天氣下,如八 號風球,司機冒著危險載客,私 下增加收費可以理解,「在惡劣 天氣下,若發生意外或車出現問 題,如入水,是沒有保險擔保。 司機風險較大,市民亦難以乘搭 其他交通工具,所以私下加費可 諒解。」黃認為,九成多的司機 的服務態度良好,希望市民能理 解司機營運困難,了解問題真正 成因。   他指出,在各種困境和掣肘 下,的士營運困難、收入下降, 加上任職巴士或其他行業司機收 入相對較為穩定,長遠來說再沒 有誘因令人加入或繼續任職的士 司機。若政府沒有適當措施幫 助,的士業只會面臨窘境,長期 缺人。 變招改革挽信心   Uber 出現迫使的士業界求 變,黃保強指出,的士業界將會 推出不同對策以應付社會轉變。 「的士業會推出不同車種,滿足 不同乘客要求,亦會增加培訓和 舉辦講座,增加司機服務質素及 仿效Uber 設立應用程式方便乘 客。」道路上已經有方便輪椅乘 客使用的新型的士,駕駛新型的 士的司機張先生表示,新型的士 為輪椅客帶來方便,新型的士空 間較大,讓( 傷殘人士) 單獨上街 也方便得多。不過新型的士外型 較大,使一般乘客誤以為車費較 高,政府應加強推廣。 P6 頭條:宰客頻生 內地客未卻步 日前,一名黑龍江苗姓男遊客,在 香港疑因購物行程爭執,遭本港 男導遊和內地男領隊毆至昏迷,送院 翌日不治,令外界憂慮事件會否嚇退 旅客,導致本已不景的旅遊業雪上加 霜。本報記者採訪發現,不少遊客表 示事件無阻其訪港雅興。 記者:朱加曦 劉海雯  對於「旅遊購物爭執打死人」事件,上海 旅客黃小姐表示,不會因此而不到港旅遊, 「報旅行團會找一些有信譽的旅行社,減少 『宰客』發生在自己身上」,她續表示,只要 不貪便宜,「零團費」旅行團便不會盛行,亦 能減低同類事件再發生的機會。 零團費屢禁不絕   同行的曾小姐亦表示,事件無阻她們訪港 行程,「我大多都是自由行過來香港,不會去 『宰客』店鋪,也不會影響我們購物。」   於旺角經營時裝店的林小姐表示,暫不擔 心生意受「宰客」事件影響。但她指一旦「零 團費」旅行團情況繼續惡化,相信訪港人數會 減少,生意亦會下跌。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15 年首9 個月的旅客訪港數量錄得下降,其中內地遊 客首9 個月訪港數量,比上年仍錄得0.3% 增 長,但至6 月起,數字一直比上年同期錄得下 降,7 月更比上年同期少9.8%,情況令人憂 慮。香港旅行社與內地旅行社競爭激烈,「零 團費」旅行團情況愈來愈嚴重。   「零團費」旅行團帶來的「宰客」手法經 常引起領隊跟遊客的衝突。2010 年3 月,安 徽合肥的旅行團,導遊李巧珍大罵遊客太吝 嗇,並出言威脅,片段被拍下其後在網上公 開,引起社會一片嘩然。本年九月,亦有陝西 遊客報內地旅行團到港旅遊,被一間珠寶店 「禁錮」3 小時,遭強迫購物後,才獲導遊放 行返回酒店。如今事件愈演愈烈,甚至有旅客 因而死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提到,「旅行社 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遊活動,誘騙旅遊 者,並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獲 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故此「零團費」旅行 團屬違法。但現今仍有「零團費」旅行團出現。 香港旅遊業議會表示嘗試收緊香港導遊牌照, 惟接待內地團的新移民導遊佔大多數,欲加強 監管卻被抨擊歧視他們,令監管更難實行。 配稿:旅業競爭力 港排名十三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五月 發表最新的《旅遊業競爭力報 告》,香港在141 個國家及 地區中總排名13,比上次報 告上升了兩位。但價格競爭 力卻由兩年前的32 位下滑到 127 位。   香港在建設方面表現出 色。其中港口以及道路建設的 排名為世界第一,航空基建排 名世界第五,綜合基建排名為 世界第十。   不過,香港在文化遺產方 面的表現較弱,在世界文化遺 產方面的得分更獲得0 分。價 格競爭力的排名也只在第127 位。   中國大陸的排名從上一 次的第45 位升至第17 位, 其中,在自然以及文化資源的 綜合排名中位列首位,但在環 境可持續方面的排名則為137 位,排名倒數第5 位,在遊客 服務基建上排名102 位。   世界經濟論壇每兩年發布 一次《旅遊業競爭力報告》, 採用14 大指標對141 個經濟 體進行分析排名,以衡量各經 濟體通過發展旅遊業創造經濟 和社會效益的潛力。 配稿:內地團爭執頻生 購物爭執 氣死前國手    2010 年5 月22 日,前乒乓球國手陳佑 銘參加旅遊團在港旅遊時被安排到珠寶店購 物,據妻子憶述,當時陳因身體不適走出珠寶 店休息,其後懷疑被香港導遊強迫購物,準備 掏出手機向香港旅遊部門投訴時突然暈倒在 地,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事後女導遊被揭 發無牌冒充他人帶團,被判入獄兩星期,罰款 1.2 萬港元。 導遊阿珍「惡罵團友」   2010 年7 月14 日,網絡上廣泛流傳 著香港導遊李巧珍強迫旅客購物的視頻,李在 旅遊巴士上大罵車上來自大陸旅遊團的旅客購 物時太吝嗇,更出言威脅如果不購物便不給飯 吃,晚上沒有酒店會提供留宿。事件被傳媒廣 泛報導,引起香港社會上很大的爭議,香港旅 遊業議會認為事件嚴重損壞了香港旅遊業的形 象,撤銷李巧珍的導遊資格。 「旅霸」打導遊博賠償   2011 年2 月5 日,安徽旅客張勇聲稱, 香港導遊林如蓉不滿團友在店內只看不買,辱 罵旅客。   張勇稱他上前和林理論,期間兩人互扯, 張勇妻子及大陸領隊介入,四人扭作一團,同 告被打受傷。   四人後來同被警方拘捕,其中大陸領隊當 晚獲釋,其餘三人被控在公共地方打架罪。   張勇翌日突然主動向傳媒表示,和導遊爭 執出於溝通問題,誤會已經消除。三人獲撤銷 在公共地方打架罪。2 月7 日香港九龍城裁判 法院提訊,判三人簽保1000 元及守行為12 個月。   後來,張勇夫婦主動要求賠償一事曝光, 張勇更疑施襲後誣告及恐嚇導遊,令公眾關注 港澳遊衍生的「旅霸」問題。 P7 頭條:吳曉東:調查記者要「想人所不想」 資深調查記者吳曉東,早前與傳播學院同學分享當記者的經 歷。他以一張截圖作引子,畫面是一名女士一邊呼喊著「救 命」,一邊從後追著一名男士。若單看表面,十居其九的人將 會解讀成:那位女士發覺被偷竊,然後奮力追賊。但有多少人 能想到,事實隱藏在畫面的背後?把畫面放大,原來只是一位 男士,在幫女士追趕向前滑行的手推車。他以此例帶出,調查 記者就是要做那個找出並回答事實的人。 記者:梁凱菱 羅雅琳  吳曉東,在傳媒界打滾二十多年,其後 放棄穩定的收入,自立門戶,開辦新聞圖片 通訊社「時視媒體有限公司(Eyepress)」當攝 影記者。今年6 月30 日開始,他以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的方法集資, 希望籌得300 萬港元或以上,成立全球首間主攻調查報道的 通訊社FactWire(事實傳真通訊社),為的 是對新聞的堅持,及報道事實真相。他希望此 舉能解開投資者及廣告商對新聞的枷鎖。經過 三個月集資,最後超額完成,籌得4,557,279 港元,意味著FactWire 即將和公眾見面。 記者隨時候命   記者如同醫生、律師,雖然有固定的上下 班時間,但其身分並不 能「下班」。「你身為 醫生,在街上看見有途 人需要急救,不能說現 在不是值班而不施予援 助,記者亦是。」   吳曉東的「成名 作」之一《手機醫生》, 就是從生活的細節發掘 出來的。   2001 年某 天, 他採訪後乘 的士返回無線電 視城。途中, 司 機不停跟他說很多 東西,他亦沒有留 心聆聽。臨下車之 際,司機提起醫生在 替他施手術時全程在通電 話,令該手術出錯。「我當 時沒有質疑他,畢竟他是醫生,我 只是病人。但他談話內容很奇怪,說的是買 車,完全與該手術無關。」就是因為司機的一 句,便開展了那次的調查 報道。從取得醫生的電話 通話記錄,到司機的醫療 報告,足足花了一年時間 才完成。 吳曉東,香港資深記 者,曾在無線電視等電子媒體擔 任記者近十年,參與採訪過波斯灣戰爭 等重大新聞。曾經轟動全港的「手機醫生」 事件,正是由他親自發掘和採訪。電視台記 者平步青雲,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吳曉東 為了實現理想,辭去工作,自立門戶開辦圖 片通訊社(Eyepress),當上攝影記者。他剛 籌得450 萬元,開設香港首間事實傳真 通訊社(FactWire),以調查報道為 主,深入報道,為公眾發掘 新聞。 配稿:跳出框框 「異想天開」 記者採訪,大多認為是採主安 排的工作、是命令或是交差。吳曉 東與其他記者不同的是,他想的是 「為何我會在這裡?」    令吳曉東最難忘的是1996 年 的一次採訪。當時他在深圳的臨時 立法會會議後,與其他記者例行「扑 咪」採訪,卻留意到一項議程提及 首屆特首的選舉日期,心想「這才 是公眾想知道的事」。於是,他獨 自跟隨一名參與會議的議員「套 料」。「當然這位議員是相熟及值 得信任的」吳笑說,結果他成功知 道選舉日期,「那時是大約四點 半」,並趕及六點半新聞中播出, 成為當日頭條。「當日播出時,其 他行家的電話一齊響起,被問到為 何無線得到這資訊,你們卻沒有?」 那一刻,他滿足感溢於言表。 配稿:發掘真相 性格使然 吳曉東在與傳播學院同學的座談會中, 被問及調查記者應具備什麼特質?他的回應乾 脆利落「性格,是求真的性格」。說到新聞報 道,無論是電視新聞、「紙媒」,抑或「網媒」。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香港缺乏的不是新聞 的數量。但如何發掘有衝擊力的新聞,並不是 每位新聞從業員都懷著一顆熱心與幹勁而能夠 做到。「調查記者要有耐性,不怕花一年、兩 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調查一宗個案。」    吳曉東表示,FactWire 要的是深入調查、 發掘真相。他稱不怕科技發達,影響通訊社 「獨家新聞」的問題,吳說:「我們追求的不 是獨家,而是事實的真相。」詳細深入的調查, 不但對涉事者、相關行業,與及公眾利益都有 很大好處。    吳曉東一再強調,他們重視的是新聞的 質量。「每日都有新聞發生,只怕記者不去深 入發掘啊!」 P8 頭條:《app17》 不只「裸女」還有暖男 廣受年輕人歡迎的手機社交軟件《app17》( 以 下簡稱《17》),由於出現涉及色情內容,成 為近期的新聞焦點。事實上,《17》不但有交友 平台,也有藉著音樂與年青人暢談心事,傳播正能 量的的直播頻道。本報記者採訪了頻道主持人阿 峰,由他娓娓道來與聽眾一同成長的音樂之路。 記者:張韻絃 羅煒皓 無心插柳柳成蔭   阿鋒表示當初開始玩《17》純粹「貪 好玩」,完全沒想過自己會因此在社交網路 玩出名堂。他自開設直播頻道以來每天皆 有固定聽眾,粉絲人數達5000 人,《17》 在10 月曾短暫下架,非但沒有影響其直播 台運作,反而因非法用戶都被封鎖而讓他的 頻道在排行榜上升,吸引更多觀眾收看。   他指出,投入玩社媒,心態調整最重要。 「有試過其中一日突然跌到只有10 個聽眾, 有想過不再玩了,但神奇地隔天聽眾卻暴升至 百多人,主要可能是有其他直播台紅人有份收 看而帶動聽眾收聽。」自此他便沒有再考慮放 棄直播台,反而考慮如何長期維持直播台運 作,例如他現時作為直播台的DJ 每天都會收 到很多來自觀眾的故事。但長期做這項工作, 「情緒垃圾桶」會令自己不勝負荷,因此他調 整直播時間,由每日直播改為每星期固定幾天 直播。 自我學習的成功方程式   怎樣叫做成功?阿鋒表示,現時每日有來 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收看其直播節目已深感滿 足。直播台讓他慢慢建立起一種使命感,聽眾 會私下將心情故事私訊給他,而他就會透過音 樂將聽眾的心情演繹出來。   「如果我每日不斷播自己喜歡的音樂是沒 意思的,整件事缺乏了交流和互動會很單向, 很難維持下去。」看排行榜上一眾女生單靠外 貌作招徠的直播頻道,相信唯有節目質素才是 維持長期觀眾的要訣。 摸索網媒發展   《17》為阿鋒帶來不少人氣及知名度, 被問到會否利用此機會發展事業?他表示,之 前曾有廣告邀約或直播合作與他接觸,但他認 為現階段需要先站穩腳步再走下一步。「社媒 可以讓你一步登天,也可以短期內跌得更快, 要長線發展需要時間摸索。」他認為,社媒的 存在主要是促進人跟人之間的交流,若演變成 一個單一的純宣傳工具,便失去了原本存在的 意義。如社媒長期出現一些厭煩的廣告只會更 快讓用家轉投其他社媒,要生存下去必先要研 究出一套特別的營運生態,例如《17》除了 直播外還有其他功能,還有其他玩法可以嘗 試。他看好《17》熱潮將會繼續,期望將來 透過不同網媒發掘更多可能性。 配稿:創辦人自稱嚴格管理 《17》軟件雖設舉報機制,以 便網民舉報直播者的違規內容,但非每 次收效。昨午就有一名內地女網民在「17」 直播自慰,吸引約747 人收看直播,直播足足 維持20 分鐘,更有網民留言:「別分享,會被 刪除的。」   軟件創辦人黃立成接受本報查詢時稱,已 引入新的監控軟件,可在10 秒內自動舉報 違規的色情直播,更自認已做嚴格管理, 但被問到為何仍有女網民成功直播 自慰,他坦承不可能完全 杜絕! 專家籲留意版權  交友軟件可能涉及被 濫用等監管問題,也可能涉及傳播 內容所帶來的版權爭議。法律專家胡欣立 教授提醒頻道主持人,其在節目中播放的音 樂,可能涉及版權問題,需小心處理。   胡教授指出,嚴格來講,按照現行法律,作公 開播放的流行音樂,可能要向作者本人,或者香港 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IFPI、HKRIA 等6 家與音樂創作及唱片版權持有人有關的組織或公 司,繳交版權稅或取得相關許可證(license)。 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例如播放不 涉及營業性或盈利性活動等,或 可以豁免有關費用。 App17 玩家失控 新興手機社交直播軟件《17》, 面世三個月,被濫用情況不斷發生。 月初在台灣曾有網民直播全裸艷舞、私處 特寫,甚至床戰畫面。軟件打入香港,直 播同樣失控,近日先後有網民直播露械、自 慰「博出位」,更有人因軟件設分享利潤 機制,用手機翻拍電視直播西甲足球賽 事賺錢。有律師指,直播內容若涉 違反法例,直播者及觀眾均 可能要負上刑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