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新報 2012年12月號 2013展望 蘇偉文: 外圍不明朗續影響 內部問題  經濟最大挑戰 記者;黃健臻、謝文軒 攝影:江芷瑩 在 即將完結的2012年,香港可謂在「驚濤駭浪」中度過,經濟方面,歐債陰霾揮之不去,通脹「猛虎」來襲、樓價屢創新高等,都令港人難艱生活。展望2013年,香港經濟學者認為,香港仍受外圍不明朗影響,需要更長時間才可復原,但未來展望不會太差。反而近年的內部問題才是挑戰香港經濟的最大因素。 記者;黃健臻、謝文軒 攝影:江芷瑩 香港近年就最低工資的立法和金額 一直爭論不休。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圖)認為,從良心角度看,最低工資提升低下階層的資金,很難否定其成效,但從經濟學角度看,最低工資非良好策略。他表示,最低工資調高會拉高營運成本,商品價格或生活成本伴隨最低工資上升,市場未必能承受更高的工資,逼使僱主提高對員工的要求,矛盾將會增加,但暫時難以找到解決方法。 拒一簽多行 礙自由行增長 早前由於雙非嬰兒、大量水貨客等問題,社會有不少聲音要求暫緩推行「一簽多行」。蘇偉文認為,拒絕「一簽多行」,將會影響日後自由行來港人數增長,而且影響將來歲月,日後很難再要求中國大陸給予更多優惠政策。蘇續指,香港的零售業增長數字由以往的雙位數,跌至今年十一黃金週的9%增長,情況令人擔憂,大城市的自由行來港旅客已經接近飽和,需要更多二線城市的自由行旅客補充。停止放寬自由行旅客抵港,2013年的零售業將難以維持更大升幅。 蘇偉文教授續稱,政府有多幅土地 在「曬太陽」是因為社會對土地發展未有共識。以大圍美林邨附近土地為例,政府打算興建兩幢居屋,不過旁邊美田邨居民大力反對,認為該兩幢居屋居民會到美田邨購物,使人流上升因而令到環境變差、同時又會佔用美田邨公共設施及因人流上升使物價上漲。 啟德若建少樓層 浪費土地 蘇偉文指,市民應該分別清楚何謂居住問題和置業問題,現在居住問題仍未解決,但市民已把居住問題和置業問題混為一談,認為要置業才可居住。蘇偉文又指,香港人普遍上樓要三年是因為大多「揀擇」,因為「嫌」地方遠而不會選擇天水圍等新市鎮。不過,南亞裔人士由交表到上樓只是三個月時間。 另外,如果政府計劃把公屋建高一些又被市民投訴會影響景觀。正在興建的啟德公屋,樓層比其他公屋少,因為山上的居民反對,認為啟德公屋太高的話會阻礙海景,令到他們「睇唔到煙花」。蘇偉文認為,啟德用地在於市區而且取消了高度限制,但只興建少樓層,非常浪費土地資源。 自由市場不應受限制 蘇偉文指出,香港其實有很多土地,只是1970年代英國人建立了丁屋制度。他表示丁屋制度使市區人不滿,「900幾公頃的土地,有三分二土地要用來興建丁屋」。他表示離島佔香港土地28%,如果把設施搬到離島,令市區增加土地供應,或可解決問題。 對於「港人港地」政策,蘇偉文認為「港人港地」政策對香港自由市場有影響。他強調自由市場應該不受限制,「港人港地」其實是低檔次單位,如果身為內地人或「炒家」,他們不會對這些單位產生興趣。就算真是「港人港地」,很多內地人移居到香港,成為正式香港人,應該如何分別誰是香港人。 中國因素 熱錢續流入 胡孟青:明年港股勢好 記者 / 攝影:江芷瑩、周智堅 新興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當中以中國、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最為強勁。除了自身經濟增長強勁且有減息空間振興經濟外,胡孟青更指出,人口多帶動本地消費增長更是一個重要因素。目前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家不受人口政策的限制,出生率高,擁有人口紅利的優勢,不但提供充足勞動人口,亦有利經濟發展。熱錢看準這些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潛力,亦有利來年這些地區的股票市場。 實物資產價格將再升 香港的股市主要靠內地經濟帶動,除了過去的自由行刺激本地零售股外,恒生指的48個成份股當中有過半數都是內地的H股或是中資成份股。加上香港的匯率政策與美元掛鈎,美元兌換港元不存在貨幣風險,在量化寬鬆政策下,熱錢湧入香港,一來可減低風險,二者可透過香港市場賺取人民幣業務的經濟增長及人民幣升值的優惠。況且在高通脹的市道下,房地產更是對抗通脹的最佳工具,實物資產價格將進一步升高,所以香港更是熱錢流入的主要地區之一。 對於有建議以人民幣結算,青姐笑言:「人民幣喺外地唔流通,內地市場未開放。因為中國仲係行緊封閉政策。(有人鼓吹港元同美金脫鈎?)美金如果脫鈎,但人民幣又未搞掂,香港會好牙煙,因為香港係一個細經濟體系,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如果對沖基金搞你,港紙會比美金拖冧。睇番呢幾年美匯指數,02年有百幾,依家得番八十幾,港紙跌左,買唔番咁多嘢。」 港經濟仍「浮浮沉沉」 對於來年香港經濟表現,青姐以「浮浮沉沉」作結。她指出幾個影響因素,首先是QE3,無限期的量化寬鬆政策,令熱錢湧現各新興市場。青姐續說,近日大陸數據好了一點,加上美國大選,新出爐總統選取的經濟政策,亦會影響香港的經濟。中國方面,青姐表示,有人會博人民幣升值,認為十八大後振興經濟政策會出台,因而利好人民幣。不過,她認為,相比印度,中國幣值升幅較少。 另外,她表示,香港的股市受中國和美國的股市走趨影響,但港元與美元掛鈎,令香港的「夾心人」好難做,整體氣氛好尷尬,雖然如此,但青姐仍看好本港股市,看重本地因素。她又補充,中資股是炒政策、炒受數據,所以着投資者好好做功課。 在美國經濟衰退和歐債危機的陰影下,2012年港股表現中規中矩。股評人胡孟青認為來年香港股市繼續受制於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影響下,市場上多了一批熱錢,加上在歐美經濟疲弱的情況下,促使資金向外地流入到自身經濟有高增長率或是有減息空間 去振興經濟的新興市場。 她表示以中國為例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有百分之七以上,貸款利率亦有五厘之多,足以吸引熱錢湧入。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香港股市普遍做好。 教學生投資 首選藍籌 學生想投資,但本金有限,應該如何入市?青姐即大方教導入門首選藍籌股。青姐解釋:「藍籌可以查記錄,就會穩陣點,但都要識揀,因為唔同經濟循環要買唔同嘢,經濟穩定嗰時咪買科技股。經濟過熱就買商品股,市場對消費品需求大,多人消費,而飲嘢食嘢貴,就要由買商品股轉買公用股。」投資風險高,青姐提醒要以最好準備作最壞打算,最好是分散投資:「先買派息穩定嘅,仲要係你睇佢由金融海嘯起到依家都穩定嘅。最緊要係靠平均成本降低風險。」   學者建議先遏炒賣需求 辣招煞停樓價  惜無助上車 許智文指出,對於希望「新上車」一族而言,即使升幅放緩,由於樓價水平仍處於高位,要「上車」的難度並沒減退。受歡迎的私人屋苑呎價動輒近萬元,對一些收入不高的新畢業生來講,可謂遙不可及。若果要轉而申請公屋或居屋,現時供應又未能滿足需求。許智文建議應先壓抑投資或炒賣的需求,令供求失衡情況減退,穩定樓價。在等待落成新單位的「真空期」時,政府可考慮提供如社區宿舍等臨時安排。但長遠計,提高供應量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冀居屋放盤量增穩價 另外,政府近來亦提出白表免補地價買居屋的措拖,已立時推高居屋二手市場的價格。許智文希望居屋價錢上升,能帶動放盤數量一併增加,在二手供應量增加下最終能令價格平和。不過,許智文覺得二手居屋價格處於高水位有好亦有壞。對賣家來講,套現居屋後得到的金錢與現實市場差距縮小,能轉買私營市場房屋的機會亦相應提升。但對買家來說,可能價格根本太高,即使用白表都買不起。如此一來,就違背政府希望幫助白表人士置業的原意。 對於有地產商抨擊政府連番出招是干涉自由市場,許智文反駁指,香港自五十年代有公營房屋後,「房屋從來都無自由市場」。而香港政府干預樓市的程度甚至比內地更「重手」,因為香港居住於公營房屋的人口比例遠比內地高。現在跟以前相比只是推出較多政策干預私營市場,但事實一直以來政府在樓市的干預都很大,大到一個地步令很多香港人都能享受住屋福利,以低於市場水平的價格買入或租住公營房屋。現時推出政策純粹為回應社會訴求,解決在房屋市場上的問題,「無問題就唔需要會有政策啦」,所以推出如此「辣招」都可以理解。 由需求帶動供應訂政策將來房屋政策制定方向,許智文認為可向前兩位特首的經驗借鏡。他認為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失敗原因在於錯估房屋需要,令房屋供應量突然之間「大到無倫」。至於曾蔭權提出的「置安心」計劃,計智文認為其實有其好處,但當中的運作太複雜,對於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普遍香港人,實在難以適應。他寄語現任政府制訂新政策時應以此為鑑,由需求帶動供應,方為上策。 炒 風猖獗,樓價狂升至超過97年金融風暴前的水平,「無蝸」市民只得望樓興嘆。梁振英政府上台後,推出多項措施意圖控制樓市,甚至近來推出被喻為「辣招」的買家印花稅(BSD)及延長額外印花稅(SSD)以壓抑樓價。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右圖)認為,雖然2013年市場供應仍然不多,但受制於「辣招」下,樓價升幅應該會明顯緩和,甚至於短期內會有下跌的跡象。 記者:周俊希、江芷瑩 攝影:江芷瑩 編輯:黃健臻 官民互不信 梁施政難 中港矛盾政治化  民主路滿荊棘 針對現在政府的民望跌至谷底,黃偉國(圖左)認為這是因為錯估民意,市民愈不想推行的政策,但政府卻愈大加推行,如新界東北發展和自由行等。現在不論「政府說什麼,市民都不相信,於是政府繼續說,以為說了百次謊言便可成真」。這卻引致市民不滿,起而反抗,務求使政府難以向中央交待。 對於特首梁振英民望低和市民對政府失去信心,劉銳紹(圖右)認為,最關鍵原因有二:一是梁振英的管理思維錯誤。 要得到香港人支持,必須先交出政績,但梁振英認為只要擺出一個強勢特首的姿態便可,結果適得其反。 其次是梁振英政府不按實際情況制定策略。國民教育便是一例。事實上,「中央認為國民教育所牽涉的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教育問題」,到了某個程度時,中央可能會改變態度。他表示,「港府應懂得『高速公路開快車』的理論,雖然要考慮中央的決定,但不要死跟中央,要跟它保持距離」,因為共產黨多喜歡「打左燈向右轉」的,要做好準備,否則只會受傷。故梁做成今天的困局,他也有責任,「一行錯這步棋,便需要更大的力量才可扭轉早前行錯的兩步棋所帶來之惡果」。 挽劣勢首要市民信任 黃偉國認為,要挽回政府的劣勢,首要的是市民必須信任政府,接受政府意見;而劉銳紹建議港府應「一不做,二不休」: 一是代表凡是有爭議性的問題,必須刻意迴避;二是指經濟和民生等兩項事務必須落力處理,這樣才能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面對現在中港矛盾愈來愈加劇,黃認為中港矛盾已不再單獨在政治層面,反而更擴展至生活層面,如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光復上水運動、反對簡體字運動等都揭示港人認為內地人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干擾,從而增添對內地的仇恨。劉則認為中港矛盾是源於中央假定「香港人逢政府必反」,而香港人又錯把經濟和民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當民生性事件轉化成政治問題,便觸發民族感情,中港矛盾亦由此加深。 中央「無為」變「有為」 早前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的「港獨」言論鬧得熱哄哄,黃認為要探討「港獨」問題,先要定義何謂「港獨」。究竟是否如藏獨等有武裝勢力造成恐怖襲擊使社會秩序出現問題?但現階段,關於「港獨」的說法多是針對香港自治,而「香港人身份認同根本與『港獨』是扯不上」。 劉則認為,香港沒有「港獨」的條件,只是陳佐洱等人把一些非主流的東西變成主要敵人。他更指,中央根本不認為「港獨」有太大危害性。劉又謂,中港矛盾會否加深,主要看中央如何看待這種不正常現象。從前中央對香港採取的是「無為而治」,及至零三年香港五十萬人上街,中央驚覺「過去六年對香港管得少」。於是由「無為」轉至「有所作為」。中聯辦現在愈來愈介入香港事務,這絕對破壞了其早前的承諾。因此,如何從對香港「有所作為」中醒覺香港的矛盾性質和其鴐馭方法。如果中央能像從前八十年代般對香港採取比較寬鬆的政策,相信中港矛盾未必會繼續激化。 中港普選觀念不同 對於未來民主之路能否有突破,劉直言不太可能,亦認為香港的民主步伐不會發現得很快。雖然北京表明2017年條件成熟下,香港可以普選,但普選的形式﹑細節都是未知數,大家必須懂得解讀當中的意思。北京的「普選」概念跟香港人所理解的其實不同。中國形式的普選,是指選舉過程中,有某階段是普遍參與,就為之循序漸進,就為之普選。 「屆時,她讓大家提名。提名就正正是普遍參與。10個人你可以提名1個,提名10萬個候選人,但是10萬個怎樣選?所以到最後就會有一個『選舉委員會』,那『選舉委員會』又是小圈子……若大家都要投票選的話,那就成立『提名委員會』。之後提名三個人,都是她的人。那就是全民普選!每個人都有參與!這就是她概念中的『普選』,沒有欺騙啊!」他亦預期屆時將會因而有更激烈的紛爭。 黃亦認為香港的民主發展將會「行一步,跌一步」。現時政府的混亂令普遍市民開始醒覺,質疑舊有的一套是否真的能推動政治發展,亦關注自己的政治權利。「整個發展像是透過一種困難﹑透過一種挑戰權威,以及不斷反對政府的施政,來去建立香港人將來如何推動推動政治發展的動力。」 回顧今年的政治事件,可謂風起雲湧,政府負面新聞不斷、議事廳內爭吵不休、市民遊行沒完沒了、新任特首民望插水等,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政府要挽回劣勢,一定要取信於民,而學者黃偉國則表示新政府錯估民意,引來不滿。對香港的民主路,他們異口同聲表示路艱難。 記者:劉雅彤、何姬雪、廖研 攝影:廖研 習近平接班 施政舉步為艱 全球正密切注視將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產生的新領導班子,主導中國未來五年至十年的發展路向,影響深遠。 中國問題專家、資深記者呂秉權認為,習近平接任成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後,面對黨內各派勢力激烈內鬥,未來施政勢將舉步為艱。 記者:李進曦 編輯:岳崢匯 呂秉權上月在由恒生管理 學院傳播學院和有線電視合辦的「恒傳匯談」講座上擔任演講嘉賓時,形容現在中共的政治內鬥實在「驚心動魄」。他引述資深中國問題研究人士、中國組專家的意見,表示以往鄧小平的「強人政治」不復再現。時至今日,中共十八大裡的權力鬥爭十分厲害。重慶市前委書記薄熙來被處以重判,遭開除黨籍,足以反映黨內以江澤民為主的上海幫、團派、太子黨等各派勢力內鬥之激烈前所未有,為中共政治蒙上陰霾。在這種政治形勢下,相信習近平將陷於非常艱難的處境,要管治中國絕非易事。 江澤民影響不容忽視 呂秉權強調,江澤民的影響不容忽視,形容江澤民的影響力比八爪魚的爪更厲害,所以有消息傳出「江、胡」惡鬥非空穴來風。江澤民於十八大前頻頻高調活動,反映江有意繼續發揮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呂秉權認為,江澤民雖然已屆八十幾歲高齡,仍擁有相當龐大政治實力,所以大家對他掀起的政治角力拭目以待。他表示,以江為首的上海幫勢力極大,在江澤民有意栽培下,不少人透過到上海這個經濟富裕的城市擔任要職,積累政績,加強政治資本,成為具影響力的江派人物,如中央政治局委員李源潮等。對於習近平上台後的政治形勢,呂秉權打趣將胡錦濤稱為「太上皇」,江澤民為「太上上皇」,因為胡將在習的背後發揮影響力,而江又會同樣在二人背後影響著政局,有見及此,習近平未來執政之路將會崎嶇不平。 與有線合辦「恒傳匯談」 「恒傳匯談」是有線電視台和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合辦的一系列講座,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探討不同方面的社會議題。去年,有線財經台曾與恒管傳播學院合辦了一系列財經講座,讓同學接觸更多有關財經知識。有線新聞執行董事趙應春表示,鑑於上年舉辦講座系列的反應良好,有線電視在傳播學院邀請下,決定繼續合辦新一系列的講座。 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表示,恒傳匯談能成為一個多元平台,讓同學擴闊接觸面,汲取嘉賓經驗。 當問到為何有線選擇與恒管傳播學院合作時,趙應春表示自己一直十分支持恒管開辦財經新聞學士學位課程,認為有助培訓行業人才,因此由恒管申請開辦學位課程到經歷艱難的審批過程,有線電視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均不遺餘力。 馮應謙教授  妙談流行文化 (本報訊)承接首場「恒傳匯談」成功之勢,第二場由嚴肅的政治議題,轉到輕鬆的流行文化。是次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主講,題為「流行文化與香港社會」。馮教授由Gangnam Style說到粵劇、從學術理論到文本實例,談笑風生。 馮應謙教授以一身韓式藍色西裝打扮示人,溫文彌雅又帶點書卷氣。他先舉出一系列潮流的人、事、物,例如紅遍全球的Gangnam Style一曲、動漫人物初音、西九文化區、粵劇、潮語字卡等,喚起觀眾對思考流行文化的興趣,現場反應熱烈非常。 探究流行文化的意義 談到為何研讀流行文化,馮應謙教授深信流行文化蘊含三重意義,包括階級價值、性別價值及種族價值,以及表達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與規範。同性戀電影《安非他命》描繪某一組群眾的情感,宣示同性戀者被主流文化打擊的聲音;劇情片《The X-file》裡主角尋求真相、《Prison Break》刻劃逃獄背後、社會代罪羔羊的苦況。這些文本 (text) 反映社會有些被壓抑的聲音。他認為,這種揭露社會不公的行為,與記者相近,只不過前者以娛樂的形式表達而已。 流行文化:過去、現在與未來 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鄭雪愛講師與教授對談,論及流行文化如何主導社會,他引用潮流汽車「寶馬」的Mini Cooper及「平治」的Smart Car為例,從前「寶馬」、「平治」的高尚文化得到普遍接受,但隨著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衝擊,車廠嘗試製造較小型的汽車,爭取最多的受眾,迎合市場趨勢,此等全球化的理財概念,有利產品的推廣。 記者:陳永泰 攝影:陳嘉欣 編輯:謝文軒 馮應謙教授簡歷 1992年 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系 曾任日報全職記者、電台DJ和電視台主持 負笈美國,取得明尼蘇達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 2011年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著作 《香港流行音樂文化—文化研究讀本》 《音樂敏感地帶》 《文化感覺》等 研究興趣:媒體、文化和傳播的政 治經濟學 香港的文化身份 大眾文化與文化研究 青年和性別的身份研究 新媒體與公共領域 (資料來源:中大新傳學院網站) 重組難覓共識 合併時間表無期 蝕本九巴線 逼市民搭貴車 記者 / 攝影:陳永泰、徐栢民、王鎧銘 編輯:江芷瑩 九 巴早前表示,今年上半年有七成巴士路線虧本,虧蝕最高的20條路線每月虧蝕達1400萬港元,正積極考慮申請加價,若成功重組部分路線,可紓緩加價壓力,但當中兩條沙田接駁鐵路之巴士線在過去一年的重組計劃過程中觸礁。在區議員、運輸署、巴士公司未能達成共識時,路線重組仍舉步為艱。 非繁忙時間如空車出巡 重組路線言猶在耳,近日九巴已提出票價加幅多達8.5%,隨即被批評指「獅子開大口」。在九巴有意重組的沙田接駁鐵路之巴士線 – 81M、88M線,本報記者於月中直擊兩線繁忙、非繁忙時段的載客量時,發現兩者普遍客量偏低,就算載客率較理想的88M線,傍晚繁忙時段九龍塘站轉巴士,亦只有半百乘客。非繁忙時段兩路線九龍塘返沙田方向,客量更為慘淡 (見表一)。 運輸署:有意取消或重組合併路線根據運輸署向區議會提交的《2012-2013年度巴士路線發展計劃》 (下稱《發展計劃》),就「取消 / 合併路線」一項中指出,如個別班次不頻密的路線(繁忙時段只能維持15分鐘一班次,及非繁忙時段只能維持在30分鐘一班次,而該路線在最繁忙的一小時內載客率仍少於50%),當局會考慮建議取消路線或與其他路線合併。事實上,上述路線也在《發展計劃》「合併路線」之列,並已達到有關標準。 當局認為九巴81M、88M路線甚為重覆,兩路線皆途經大圍的田心、隆亨邨,而在九龍走線亦完全一樣,加上馬鐵投入服務以來,區內乘客之乘車模式已出現轉變,以致兩線乘客量持續偏低。為提高營運效益,故此提出合併方案 (見表二)。合併後的81M線將改經顯徑街,以減低對現有乘客之影響。 區議員:跨區意見交流有需要 兩線原定預計於今年第二季合併,但卻遲遲未有確實時間表,至今兩線仍維持現狀。據了解,區議會與有關當局就路線走向仍未達成共識,預計需留待明年《發展計劃》再作處理。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姚嘉俊認為,若有關路線客量下降導致資源浪費,合併路線方案有正面作用。他強調:「當局與巴士公司在提出路線合併計劃時應向區議會展示誠意,而非怪責區議會阻延方案。」他又建議於制訂計劃前可先舉辦諮詢會,或跨區聯合聽證會交流意見:「成功與否,在於聆聽、溝通。」 另外,沙田區議員林松茵對81M的合併建議路線感到遺憾:「班次並無明顯改善,新設車站亦不方便邨內居民。跨地區討論有其重要性,但現時運輸署的協調工作並不充足。」她表示每年在《發展計劃》會議舉行前一周才收到文件,而每位議員在會議上只有數分鐘發表意見,時間太倉促。有見及此,她認為每年於這類會議上,運輸署、巴士公司及區議會可以就此繼續討論。 九巴:倡全區巴士「零減少」 另外,九巴副董事總經理歐陽杞俊於十月中曾透露,正向運輸署提交明年路線重組方案,將提出以全區「零減少」巴士作原則,保持九巴服務質素。若區議會通過重組虧本路線,騰空出來的巴士可用作加密受歡迎路線,或開辦新路線,保證服務各區的巴士數目不受影響。 表一:非繁忙時段兩路線客量比較 表二:現時九巴81M、88M線及合併後81M線之比較 88M 線 ( 九龍塘往顯徑 ) 9/11/2012 晚上 21:38 p.m. 81M ( 九龍塘往新田圍 ) 9/11/2012 晚上 22:33 p.m. 路線 81M 88M 建議合併後的81M 終點站 新田圍 – 九龍塘鐵路站 顯徑 – 九龍塘鐵路站 新田圍 –九龍塘鐵路站 繁忙時段班次 20分鐘 12/13分鐘 12分鐘 單程收費 $4.6 $4.6 $4.6 乘客使用量 平均每天乘客 約1,405名 約2,504名 最繁忙一小時內的乘客率 38% 43% 非繁忙時段乘客率 25% 18% 車輛數目 1部空調雙層巴士 2部空調單層巴士 4部空調雙層巴士 雙層、單層空調巴士 各3部 資料來源:《發展計劃》、九巴網頁 記者在非繁忙時段乘搭往沙田方向的81M線,全程共有20名乘客。連記者在內,上層更只得5位,車廂甚為冷清。 記者於非繁忙時段登上往沙田方向的88M線,全程共有26位乘客。以一輛可載130人的雙層巴士計算,此班之載客率僅得兩成。客量最高峰時,連記者在內,上層只有9位乘客。 乘客心聲 陳女士 :(88M線乘客) 其實對於合併(路線)無特別意見,不過最好就兩條都有啦! 廖小姐 :(88M線乘客)最好不要(合併) 啦!如果真的實行,我最關心班次、車費有否改變! 馬同學 :(81M線乘客)我 覺 得 無 所謂 ! 可 是 有 些 車站是另一條線沒有的,有關方面應該留意這點!   主打簡約 優質男服 一句不甘心 創業BND 這 兩個大孩子兩年前大學畢業,不甘於只找份安穩的工作,度過一生,誓要打造一番事業,一年後隨即籌備自家品牌,賣的是男性服裝。他們眼見港男追捧東瀛潮流,故以簡約日系為設計特色,店內所有大小事,一手一腳,親力親為。八十後畢業後打份工雖安穩,但再辛苦也得到不多,因而自資創業的年輕人不計其數,要從競爭極大的時裝界突圍而出更是難上加難。STY 和Steve同是香港科技大學2010年的畢業生,同樣不甘心於安穩工作,同有創業的夢想。 「要找一份工賺錢很容易,但我不甘心」,因為這夥決心,促成STY 和Steve : 二人走在一起創立BND。首間「Boy Next Door」在同年11月於尖沙咀開業,翌年6月則在旺角瓊華中心開設第一分店。 敬業樂業 自己裝修 開業至今,店內主要業務都是由兩位老闆負責,小至挑選鈕扣,大至店鋪裝潢全不假手於人。剛進店內,進入眼廉的是中間的木製長椅,「好看吧!連同牆上新的層板都是Steve 親手做的。」聽著他們熱情的介紹,感受到真正敬業樂業的精神。 STY 直言,他們從沒銷售經驗,對售貨技巧和策略都陌生,甚至售貨員都是找相熟的人擔任。或許就是這種單純造就他們對客人的真摯,「若客人與貨物不相襯,我們不會因做生意而說好話,會介紹更適合的選擇。」不以利字當頭,在現今社會中實屬難得,「若我要賺大錢,早就關門大吉轉行了。」 優質簡約 平民價錢 談到本地市場,STY 表示港人都愛日系簡約風,貴至五百多元一件的國產、日牌襯衫都大有市場。「原因好簡單─懶惰!看到模特兒穿得好看,就照著配搭。」輕輕一擲便擲出了無印良品、Heather、Visvim等日牌大行其道的原因。也許是日牌的橫行,令很多「土炮」停滯不前,由於文化的差異,香港時裝界並沒有像日本、台灣等品牌一樣大量加插本地文化,搞搞新意思,「香港人不像日本人台灣人大力支持本地文化,所以我們品牌都以簡約風為主線,配合平民價錢和優良品質。」STY說。 為了在香港這遍彈丸之地中奮鬥,要花上較大的心思,既要迎合客人口味,又要帶出BND的特色。文化中的辛酸他們坦言「與內地的文化差異」是生產過程中最大的辛酸,因為大陸廠商偏好接大數目的訂單。他們表示BND這些小本經營的自家品牌便吃過不少閉門羹,因為生產數量不多,廠商認為利潤少,拒絕他們,所以要找一間合適的製衣廠已是一大困難。 另外,加上一些國內廠商缺乏設計意識,只依照樣本「複製成衣」,沒有信心單靠圖樣和想像力製成產品,結果製成品往往與原本設計有出入。BND曾經因內地廠商只為趕訂單忽略細節,胡亂改變襯衣的設計,長袖襯衣的袖口卻以中袖襯衣的方式製成,完全遺背了設計師的原有意念。最後,BND唯有放棄這批貨和已用的布料,重新跟廠商溝通,再造過新的襯衫。他們透露,BND開業以來,廠商試過數次「貨不對辦」,造成很大損失,更耽誤了推出新品的時間。 開業一年多,生意不俗,正在回本,「我們都不會每事計到盡,為數字而做生意很辛苦。」可能有些前輩們會反對他們的營運模式太隨意,但筆者認為就是憑著這顆純真的心才能為市場帶來新境象。面對未來經濟環境的一切未知數,許多店鋪都減少業務擴充,穩中求勝。BND亦一樣,短期內都會保留實力,繼續以原有的模式經營。 記者 / 攝影:梁瑋琪、劉希彤 編輯:劉雅彤 甘為設計奔波 不為利潤妥協 兩地對時裝設計的文化差異形成了BND最大的絆腳石,BND在生產過程中,嘗過大賣也試過碰壁,累積了種種經驗。他們現在已選定幾間有信譽的廠商,建立默契,在生產前詳細地跟製衣員工講述服飾的細節,避免重蹈覆轍。BND為避免與廠商有溝通的問題,他們會「一腳踢」先製好品牌的標籤,選好布料材質和顏色,最後聯絡廠家生產貨品,過程絕對比做批發的時裝店繁複。 那何不直接批發?既方便又省時,利潤也大。可是,這完全與BND的理念背道而馳─他們不甘心售賣沒有靈魂的衣服,亦享受為設計奔波勞動的生活,「有時看到別舖閒時到國內選購貨品,以批發價購入服飾再轉售,不費吹灰之力便有相當好的利潤,會很感嘆時裝的意義。」STY續稱,趁現在年輕,不用顧慮太多,可以放膽闖一番事業,「況且我們並不是為錢開店的,是為理想,為創作。」   三十分鐘造針孔機 人人都是攝影達人 相機用得多,但自己親手製作相機有否試過?當相機物料、外觀設計至形狀大小和拍攝等都由你「一手包辦」,會否有種說不出的喜悅?而且祗需時三十分鐘,即可完成心頭好。 記者 / 攝影:馮樂怡、黎家靜 編輯:何姬雪 你只需隨意把一個鐵盒、紙箱、卡紙作簡單切割、拼貼和修飾,便可做出獨一無二的針孔相機,是否立即想親身一試?不論是自用或是送贈親朋好友,都能盡顯一番心思。如果對方是攝影愛好者,用上你親手製作的相機就必定喜出望外,相比飾物電子用品更不落俗套。聖誕將近,為奪愛人芳心或製造驚喜給身邊人,快來自製相機吧! 「暗箱」是相機的前身,原理是透過一個小孔,讓光線穿過,外在影像投射在暗箱內壁,因此得以紀錄在底片上。從前的「暗箱」,在十五世紀的西方,多用以輔助藝術家來精確描繪真實景觀而設計出來,例如是達文西與其他當代畫家;而遠在戰國時期,中國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著的《墨經》亦有記載,利用幾何光學原理來解釋此光學現象。「暗箱」正是針孔成像原理的運用,進而演變成為攝影歷史上第一部的相機-針孔相機。微小的針孔與光線,是拍攝影像的真實原點。光圈、快門、曝光、白平衡……這些都是往後人類追求相機發展更進一步的產物。針孔機沒有偌大的相機鏡頭,主要以機身、快門、光圈和觀景窗組合而成,沒有反光鏡或其他光學零件。因為鏡頭如針孔般細小,打開快門後讓外在影像的光線每一點直線射出,穿過暗箱的小孔,進而投影在機身內的菲林片上。 針孔攝影具較大的光圈值,形成全景深的特性,因此不須對焦、不論距離多少,亦能結成清晰、鋒利的影像。不過,針孔相機亦有影像模糊的缺憾。由於按快門的長久會影響到影片的曝光時間,外在物件的快速移動便會引起光線的衍射,令相片多了一些幻影出現。 針孔相機的最大樂趣莫過於由零開始去建立自己的相機。製作針孔相機看似困難,但只要明白當中原理,就會發現其實並不困難。就讓我們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針孔相機吧! D I Y 針 孔 機 步 驟 A. 游標卡尺/間尺 B. 萬能膠 C. 剪刀 D. 筆 E. Marker F. 木銼 磨平飛機木 G. Cutter H. 螺絲批 I. 未用過的菲林與舊菲林筒各一(舊菲林筒可去曬相舖問店員要一個) J. 三角尺 K. 飛機木 L. Cutting Mat M. 普通透明膠紙 N. 黑色電線膠布 1. 裁切飛機木到適當的大小注意:A和B木塊較厚,其他較薄。A和B是相機的頂和底,D和E是相機側面,要確保A和B搭上C板後有充足空間予菲林攝取影像。留意D、E的長度與C的長度要一樣[圖中紅線位置]) 2. 上色 對D、E木塊作適量裁切(方便菲林通過)後,用 marker將機身內部塗黑,防止反光。在C的其中一塊木上割一個長方形的小框。 3. 成型 將木塊用萬能膠黏好,變成一個盒子。圖中紅框正是第二步所割出的小框。 4. 加工 在菲林上加膠圈(如圖示),過片時數住 “卡” 幾聲就知道要扭多久才可以拍下一張照片。   新舊冰室聚回憶 味可變 情未變 記者 / 攝影 : 郭思蔚、施浩揮 編輯 : 謝文軒 冰室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香港的特色,與無數代的港人的生活關係密切。曾經何時,到冰室「食件蛋撻,嘆杯奶茶」是人們每天的習慣;但隨着時代變遷,近年傳統冰室漸漸式微,現存的舊式冰室只剩三十多間。與此同時,亦有商人認為冰室魅力仍在,開辦新派仿懷舊冰室,為冰室帶來生機。 1963年開業的「中國冰室」,有近五十年歴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冰室之一。踏入冰室,彷彿走進時光隧道,抬頭一望,是古舊的掛牆鐘。天花板上,兩把白色吊扇為食客清風送爽;四周是五彩繽紛的磚仔牆,牆角擺放一台舊式汽水箱;通往閣樓的樓梯旁堆滿了紙箱和紅白藍膠袋等雜物。冰室給人客的第一個的印象是簡陋,是殘破;是親切,也是舊香港的味道。 歲月為冰室留下痕跡,卻蓋不過它的風彩。當年,中國冰室的裝潢在行內可算數一數二,老闆為求完美,四處出走找尋材料,更不惜下重本,花上當時被視為「天文數字」巨額裝修。 天文數字裝潢 「中國」半世紀不變「這個價錢在那時候分分鐘可以買到一棟房子啦!」譚先生自豪說。當年的裝潢,一用便用了近半世紀。四十多年來,除了加裝空調外,並沒有什麼改變,所以冰室仍能保持六十年代風格。 「有人覺得這裏的裝修老土、東西也很古舊,但只要東西還能用,我們都不會換,也不會為迎合他們的審美觀而改動裝潢。」譚先生堅定地說。中國冰室的成功之道正正在此,不隨波逐流,不為改變而改變,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裝修如是,食物如是。 新派冰室懷舊 「喜喜」有驚有喜 相對年近半百的中國冰室,喜喜冰室明顯是新時代的產品,它是近年名氣最響的一間新派冰室。愛遊覽的顧客會想參觀它那仿懷舊風格的裝潢;喜歡覓食的人會聽過它有名的雞批浮台;留意時事的,則會知道它今年六四時的風波。 推開玻璃門,有的是驚,是喜。懷舊的裝修、擺設立即映入眼簾。「當然了,我們的老闆是《七十二家房客》的美術指導呢!看,這邊放的是我們童年時的糖果罐和玩具;那些呢,是昔日電影院的即日放映燈泡牌,不過你們年紀輕,應該沒有見過的了。還有這些呢,是……」店長廖先生娓娓道來鋪內各樣事物的來歷。與其說是擺設,倒不如說是懷舊博物館的陳列品更是貼切,霎眼看,這間冰室仿真似有五、六十年的歷史。 店內的擺設不是空有樣子的,全都大有來歷:三色屏風、《得其利是》古董鐘、水磨地板,還有數之不盡的懷舊物件,不是老闆多年來的珍藏,就是特意向製造商訂造的。奇怪的是,牆上竟掛上了一部格格不入的液晶體電視機,原來播着的全都是50年代到90年代的節目,新聞、娛樂、經濟,說得出來的通通都有,這些瑰寶也是老闆精心四出搜羅的。認真的製作,似乎就是喜喜的成功之道:花那麼多的心思,為的是客人滿足的笑容。 食物各不同 新派有誠意 舊式有人情 冰室風氣再現,中國冰室的譚先生和喜喜冰室的廖先生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認為新開的冰室只是打着旗號,食物質素欠奉,但後者卻認為新式冰室是「改良版」。 譚先生表示,近年新開辦的『冰室』 ,跟他兒時的冰室已不相同。他說:「大部分都只是譁眾取寵之輩,打出冰室的旗號,卻造不出相同質素的食物,只是把名字抄一抄,卻賣上比傳統冰室高出許多的價錢。」對此,廖先生不敢苟同,認為新式冰室可謂傳統冰室的改良版,冰室的賣點在於它懷舊的特色。這方面,舊的冰室當然做到,只因它們的歷史真的十分久遠。但它們的『舊』是真的『舊』,古舊。 他說:「新派冰室是『懷舊』,用的裝修既是新簇簇的,但又幾可亂真,令人彷彿置身於六十年代之中。」 的而且確,新舊冰室創業的年代不同,營辦理念、裝潢設計、食物烹調手法等自然也不相同。兩者雖然共享一名,實則卻是截然不同的餐室:舊式冰室賣的除了是懷舊小吃外,更有著一份舊香港獨有的人情味;新式冰室則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改良傳統小吃,迎合現世代顧客口味,賣的是一份顧客至上的誠意。 食物大不同 喜喜冰室(新派冰室) 喜喜渡輪餐 「渡輪餐是香港早期的杯麵。當年麥當勞這些外賣店還未普及,乘客坐渡輪時餓了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吃。有見及此,碼頭小食店推出渡輪餐供乘客果𩜲。」廖先生懷念地說。紅腸煎蛋麵,配上維他奶和合桃莎莉蛋糕,簡單的配搭,卻帶來充滿回憶的味道。 法蘭西多士 我們去茶餐廳吃的西多士,一般都只是塗上花生醬的油炸多士。而喜喜的法蘭西多士製法則不同,把厚麵包沾上蛋漿,在扒爐上逐面煎香。由於沒有經過油炸,多士一點也不油膩,而且外脆內軟,非常可口。 特餐 特餐是喜喜最受歡迎的套餐。香甜的香蕉焦糖汁伴上鬆軟的克戟,齒頰留香,令人回味無窮。雞批浮台就是把新鮮焗制的雞批放在熱騰騰的青豆茸湯中。讀者可能不解,一間冰室為何會賣這些新派食物呢?原來這些是澳洲的傳統美食,老闆特意把這些元素帶進冰室,務求使餐牌更多元化。 中國冰室(懷舊冰室) 紅豆冰 正宗紅豆冰要用天津紅豆。清洗後要先煮後過水,然後加水和糖,再煮;冰,一定要用刨冰。工序反覆,直到現在,能做出正宗紅豆冰的餐廳,真的所餘無幾。不過,仍然能在中國冰室找到。 中國冰室買的大多是傳統的仿西式食品,奶央多士就是其中之一。香脆的多士上塗上可口的奶央。做法雖然簡單,但他們依然用心為食客做好每一個步驟。 鳳凰奶糊 鳳凰奶糊是款傳統的老式甜品,別說是茶餐廳,在老牌冰室裡少有售賣。它的製法雖不複雜,只把座熱了的糖水加上吉士粉,最後打上一隻雞蛋便成。製法雖然簡單,但味道香濃,值得一試。